别看风筝在天上飘飞得那么轻盈,它扎制起来可并不那么简单。扎制风筝时需要用的工具一般有:刀子、纸、胶水、蜡烛、竹片等等。
制作风筝首先是制作风筝的骨架,制作骨架的材料是竹片。这些竹片经过精心地劈、削,才能成为骨架的材料。
取已经削制成的竹条,经过慢慢烘烤成型,才好使用。接着就是扎制了,主要是把竹条搭好型,然后用细绳扎制成所要的形状,但是要注意,扎好的骨架要使其左右对称,这样吃风面积才会相当,放飞更容易。
接下来是糊和绘,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先糊后绘,也可以先绘后糊。但糊一定要保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而绘,则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有真实感,这其实是体现风筝艺术价值的地方,可以说风筝好不好看就全在这一笔绘了。经过这些工序之后,一只漂亮的风筝就扎制成功了。
风筝真可谓是一种能飞翔的艺术品,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在我国的古代,就出现过许多描写风筝的诗。其中,唐代的元稹就写过一首名叫《有鸟》的诗,他是这样形容风筝的:“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由此我们也发现,被人们所喜爱的风筝,那时被称为“纸鸢”,那么“风筝”一词又是由何而来呢?
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在清末的瓷盘上,曾意外发现了风筝纹饰,在《清明上河图》上同样发现了风筝的痕迹,这些事实证据有力地证明了,风筝早在宋朝之前就已经存在。那么,它究竟起源于何时呢?
关于风筝的起源现在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讲的是,“墨子花三年时间做了一只木鸢,结果只飞了一天就掉下来了”。《墨子》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曰:“公输班制木鹊以窥宋城”。因墨子与鲁班同是鲁国人,所以说风筝发源于齐鲁一带。
“公输班制木鹊以窥宋城”的意思是说,公输子鲁班做了一只木鹊用来打探宋城的消息。第二种说法是羊车儿之说。
由此不难发现,为人们所熟悉的风筝,在2000多年前却是作为战争中的工具出现。相传,楚汉相争之时,韩信让人在山坡上放起一只大风筝,并让善吹箫的人伏卧其上,同时让军队唱起楚歌,这样使得楚军官兵思乡心切不战而败。后来,据说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也是利用纸鸢来传信求救兵,才反败为胜的。
几百年后,唐代中期,社会繁荣稳定,使得传统节日极为盛行,这就带动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而一直被用于军事上的纸鸢,随着清明节的兴起,开始转入民间。宋代开始,制作风筝也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职业。
岁月悠悠,古老的风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已由当初造型单一、色彩单调的简单风筝,发展到了造型各异、丰富多彩的现代风筝。世界上最小的风筝,它长仅有7毫米,宽也只有7毫米。别看它个小,它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风筝的变化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而它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第一次利用风筝探明了雷击的本质就是电。1901年,意大利马可尼和塞德琼斯在大西洋两岸利用风筝做天线,进行了无线电通讯试验,取得成功。在世界航空史上记载“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昔日战争的硝烟已渐渐远去,而古老的风筝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与思考。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