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生物科技概述(上)
29172400000008

第8章 专谱的出现

专门记述某一类或某一种动物或植物的“专谱”的出现,是这个时期生物学发展的标志之一。《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相六畜》38卷。这说明,以家养动物为对象的专谱,至迟在西汉时候就已经出现。后来《隋书·经籍志》又著录有《相马经》、《相牛经》、《相鸭经》、《相鹅经》、《相鸡经》和《养猪法》、《养羊法》、《陶朱公养鱼法》等多种动物方面专谱。在植物方面,《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竹谱》、《芝草图》、《种芝经》等多种。据《隋书》记载,这些书在梁代还存在,后来,除《竹谱》尚流传外,其他大都散佚。

《竹谱》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关于竹类的专书,据《旧唐书·经籍志》载,作者为戴凯之。

戴凯之,字庆豫,晋代武昌人。《竹谱》约成于公元5世纪,可能是他在作南康相时所作。《竹谱》用四言韵语记述竹的种类和产地,每条都有注释。作者通过实际调查,记录了主要产于我国南方五岭周围的70多种竹类。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统治者和知识分子的宠物,随着南方的开发,竹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也日益显著,戴凯之适时地对竹类加以研究论述是自然的,是时代的需要。

《竹谱》首先指出竹类的特点是:“不刚不柔,非草非木。”纠正了《山海经》、《尔雅》以竹为草之误,认为应属植物中的特殊一族。接着描述了竹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是:具节,一般茎中空,常青绿,怕严寒,初生为笋具箨,生活期约60年,有开花结实枯死特性,水渚岩陆均可适生。这些描述都是正确的,不经过实地观察不可能记得这样清楚准确。

对各种竹的形态特征,《竹谱》都能抓住主要点作出比较具体的记述。例如记麻竹:“苏麻特奇,修干平节,大叶繁枝,凌群独秀”,突出了麻竹竿直环平,丛生多枝和叶大如履的特征;记弓竹:“如藤,其节郄曲,生多卧土立则依木”,突出了弓竹竿长且软、每节弯曲、卧地生竹、似藤的特征。对有些竹类,不仅记外形,而且记内部。例如记菡嶞竹“豊幕内暠绣文外赩”,不仅记茎秆“大如脚趾、坚厚修直”的外形,还记“腹中白幕阑隔,状如湿面生衣的内部特点;不仅记皮色赤文、绣画可爱,还说明成因是“将成竹,而笋皮未落,辄有细虫啮之,陨箨之后,虫啮处往往成赤文”。可见观察非常细致。《竹谱》语言简练,用词典雅,能抓住主要特点描记。例如记海:“生于岛岭,节大盈尺,干不满寻,形枯若筋,色如黄金。”仅用20个字记,将海筿这种竹节大、干短、枝叶稀少的特点描绘得历历在目,而且使人们对海筿生于多风海岛的生境及其对植物造成的影响也如身临其境。由此不难看出,作者科学和文学的造诣都很深。对有些竹类,是通过对比记述,如赤白二竹,着眼于色,“白薄而曲,赤厚而直”,寥寥8个字,即已区分清楚,十分难得。

《竹谱》对竹类用途也很注意。如蘅竹、棘竹,筋竹可作弓箭矛弩;单竹可以织以为布;苦竹下节可以作汤用;筱竹、篁竹可以为笙笛;棘竹枝节有刺,还可以作城垣;筱竹大,可以作梁柱;篇竹叶大,可以作篷;一般肠竹、鸡胫竹、浮竹的笋特别美,可食,还特别介绍浮竹笋的吃法:在“笋未出时掘取,以甜糟蒸之,既甘又脆,为人们美食”。

《竹谱》首次专对竹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以及作用等多方面加以记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竹类专著。

戴凯之《竹谱》之后,宋元明清都有人撰写《竹谱》,宋僧赞宁还写有《笋谱》,著录笋有98种之多。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以上几种专著以外,还有许多关于动、植物的专著出现,例如卜式养羊法、养猪法、牛经、相鸭经、相鸡经、相鹅经等,但多已佚失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