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硝烟散发的诗情诺贝尔的故事
29167200000006

第6章 战争与破产

阿尔弗雷德返回圣彼得堡的第二天,便同父兄们一起,渡过一条大河,去参观在河对岸的自家工厂。

打老远就看见了厂门旁挂着一块大字书写的“诺贝尔父子工厂”牌子。

哥哥向他解释说,原来与他家合伙经营这座工厂的俄国将军撤出了,现在这个工厂完全属于诺贝尔一家所有了。

离家两年来工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厂房比以前大三四倍,设备也更新得面目全非了。而且更令阿尔弗雷德高兴的是,工厂的资金来源和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前,是从俄国皇帝那里索取资金,进行研究、实验和生产,一切受官方摆布,对官方负责。如今,自产自销,完全独立了。

在参观过程中,阿尔弗雷德发现有的工人在加工水雷和地雷的弹壳,微微地皱了一下眉头。父亲向他解释说:

“尼古拉一世为了扩充俄国的疆域,向我们大量订货,让我们提供水雷和地雷。”

“这么说,咱们是为了战争制造武器。”阿尔弗雷德心头掠过一道暗影。

“当然不全是生产武器,咱们还生产车轮、铁管、机械零件、暖气装置等。”

从那以后,阿尔弗雷德便开始在这座工厂上班了,他负责检查化学药品和研制新产品。当时诺贝尔父子工厂制造水雷和地雷使用的是黑色火药。这种黑色火药烟多、爆炸力小、不易引爆,火药装得不当便会产生“臭弹”。

“得想法改进啊,用这样的水雷,炸不沉敌人的大型军舰。”

这是父亲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阿尔弗雷德每当听到有关武器、敌人和战争之类的词语时,心头就感到一阵不快。他常想,人类应该和睦相处才是,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呢?

有一天,这种心事实在憋不住,他对父亲说:“爸爸,我早就想问你:为什么我们要制造用于战争的武器呢?在美国考察时我就下了决心,选择科学研究的道路,希望将来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人类造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贡献。”

父亲沉思了一下,然后以慷慨激昂的语调,畅谈了他有关武器与保家卫国、争取和平的关系的宏论。他说:

“……假如没有武器也能过安生的日子,对人类来说,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的,你没有武器,人家有武器,他便会来侵犯你。如果你自己有比人家更强的武器的话,那么对方出于对这种武器的畏惧,就不敢贸然来侵犯你了。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武器的作用不在于发动战争,而在于制止战争……

“总而言之,我们生产的武器不是为了出去打仗,而是用于在战端发生时来保卫国家和人民,来捍卫神圣的和平事业。”

但是,不管父亲的谈话多么激动和自信,都无法消除武器和战争投在阿尔弗雷德心头上的阴影。当然,父亲的话还是有道理的。不过,充其量那只不过是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借口罢了,因为那不是父亲生产武器的真正动机。他认为,父亲生产武器的直接动机是商业性的,或者说,是出于一个企业家的经营目的,即生产这种产品有销路,能赚钱,而不计甚至完全忘却它的社会后果。

父亲对生产武器这件事,之所以感到那么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其原因就在于此。阿尔弗雷德却不是这样,尽管他后来也步了父亲的后尘,使自己的发明创造难以同武器的生产摆脱关系,但那一直是他难祛的心病。他曾为“军火商”的头衔而苦恼,为摆脱它,他在自己的遗嘱中写下惊人的条款。这是后话。

1854年春天,俄国与土耳其的领土争端终于酿成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克里米亚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欧洲的强国,即英国和法国联合起来,站在土耳其一边。因此,俄国不得不与兵力胜过自己两三倍的强敌交战。

由于战争的需要,诺贝尔父子工厂的水雷订货量急剧增加,诺贝尔父子和工人便从早到晚为战争赶制水雷。

面临着强敌压境,俄国军方认为,打赢这场战争的可能性很小。只能据守军港,以防敌军从海上入侵,并且军方还断定,敌军首先要从海上攻占喀琅施塔得港,然后再进攻圣彼得堡。于是在喀琅施塔得港的入口处,布置了许多诺贝尔父子工厂制造的水雷。

俄国军方的推测应验了,敌军的舰队果然向喀琅施塔得港驶来。突然,发现在前进方向的海面上漂浮着许多巨大的铁球,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

舰队指挥员命令水兵去打捞铁球,以便弄清那是什么武器。水兵提心吊胆地捞上来一个,正要拆开看时,轰然一声巨响,炸得周围将士血肉横飞。敌军见状万分惊恐,便调转船头逃之夭夭了。

不久,俄国军方又给诺贝尔父子工厂提出了一个新课题:让他们研制一种新式的蒸汽机,以便改造俄国海军的旧式帆船。

伊曼纽尔虽然根本不懂如何制造蒸汽机,但却大胆地接受了这项任务。从此,全厂上下废寝忘食,日夜奋战。

阿尔弗雷德更是卖力,他把从艾里克森先生那里学到的知识全都应用到蒸汽机的研制中去了。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造出了8台性能良好的蒸汽机,使俄国军方感到很满意。攻关项目完成了,阿尔弗雷德却因劳累过度病倒了。

两位哥哥劝他说:

“阿尔弗雷德,你可不能再这样拼下去了,到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的地方去休养一下吧,这里有我们顶着呢,放心去吧!”

妈妈劝他说:

“到你祖母家去住些日子吧,等在瑞典养好病后再回来。”

母亲和哥哥们的话使他动心了,其实,他早就在思念着故国和家乡的风光了。

阿尔弗雷德从喧闹的圣彼得堡回到瑞典的故乡,顿觉心旷神怡,十分欢畅。白天,到野外和林中去散步,尽情地观赏阔别已久的蜂蝶昆虫和绿草繁花,一切都勾引起他少年时的回忆和孩提时的趣事,他仿佛又回到童年时期;夜晚,他同老祖母及堂兄弟们愉快地聊天,交流彼此关心的信息:谈异域的风土人情,谈海外游子的生活,谈家乡的变化,谈故里的趣闻……

故乡田园诗般的生活使阿尔弗雷德烦劳顿逝,身体渐渐地康复了,他又想动身回圣彼得堡去。祖母建议他再到德国温泉去疗养一段时间。他想,也好,利用这难得的外出机会,顺便把德语学会,不也是一种意外收获吗?

他带着这个想法到德国去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他就能讲一口很流利的德国话。

1854年10月21日,他又回到圣彼得堡。

这时,战争还在继续着。战局对俄国很不利。因为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军港是控制黑海的要塞,所以成为两军激烈争夺的据点。这个军港被敌军围得水泄不通,俄国官兵浴血奋战,但终因兵力和武器装备方面的劣势,而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在敌军猛烈炮火的轰击下,港口设施和防御工事被夷成一片废墟,敌军潮水般地涌上岸来……

一天,伊曼纽尔神色颓唐、无精打采地回到家里,给家里人带来一个与他们命运休戚相关的坏消息:沙皇尼古拉一世病逝了!

“那么说,俄国在这场战争中将要失败啦!”他聪明的儿子们,从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逝世到克里米亚战争的结局以及他家军火工厂的命运,很自然地找到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一个个脸上都现出了局促不安的表情,似乎预感到前景不妙。

果不出所料,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很快就陷落了,新沙皇在巴黎和约上签了字,历时两年之久的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和约的条文除了标志沙皇俄国称霸欧洲的时代彻底结束外,似乎没给帝俄带来多大的灾难和损失。直接遭受这场战局所带来的灾难的是诺贝尔一家。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从战争的失败中看到,俄国军事装备的质量不如人家,他决定从国外购置武器装备,并下令取消同国内企业签订的全部合同。

这消息一传来,对诺贝尔一家如五雷轰顶。想当初为了应付战争的急需,按订单如期如数地交付军事订货,他们曾向银行借了大量贷款,用以扩充生产设备,如今按合同已经生产出大量待交货的成品和待加工的半成品,现在合同一取消,一切全报废,这损失太惨重了。

万般无奈,伊曼纽尔只好向沙皇呈递申请书,要求补偿损失。但申请书根本就没有呈交到沙皇手中,因为没有一个大臣敢于提醒最高统治者,说他伟大的改革计划,除了能造福于子民外,还可能在意想不到中伤害无辜。他的申请自然也就石沉大海了。

这样一来,诺贝尔父子的工厂没有活干,无法偿还债务,完全陷入困境。不久,这家工厂又被一场大火烧毁了。

伊曼纽尔并不甘心,又无计可施,他思考再三,决定孤注一掷。他把阿尔弗雷德叫到跟前。

“孩子,咱家的困境你都看到了。”父亲说话时脸色铁青,语调阴沉。

“爸爸,您有何打算?”

“我二十多年来历尽了千辛万苦创下的基业,如今毁于一旦,我实在是不甘心啊!”

“爸爸,为了重振您的事业,您要我做什么?”

“我想再碰一下运气,从国外银行贷一笔巨款。”父亲说话时眼睛闪闪发光,又燃起了一股新的希望,“在你们哥儿几个之中,你的外语最好,又有国际交往的经验,所以我想让你到外国去一趟,看看能否找到肯借钱给我们的银行。”

伊曼纽尔把振兴自家企业的希望,全寄托在阿尔弗雷德的国外之行上。他的儿子先后到了伦敦和巴黎。可是无论到哪里,都没有人肯把钱借给国外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

阿尔弗雷德虽然竭尽了全力,怎奈他无法扭转局面,只好拖着病弱的身体,空手返回了圣彼得堡。

伊曼纽尔的一线希望破灭了,他无路可走,只好宣布破产,把工厂转让他人,以偿还巨额债务。于是,诺贝尔一家从兴旺的高峰,一下子又跌入贫困的低谷。

伊曼纽尔眼见自己辛劳创建的产业落入他人之手,心里十分难过。为了回避这种令人痛心环境的刺激,他决定携带妻子和最小的儿子奥斯卡·埃米尔回瑞典去。

他的三个成年儿子,得知父亲要归国的打算时,都表示要留在国外,先自谋职业,准备有朝一日重振诺贝尔企业。

父母闻言感动涕零,觉得不管诺贝尔家在物资财产上蒙受多么大的劫难,只要有这几个有出息的儿子在,诺贝尔家企业就有重新振兴的希望,他们就会在劫后的灰烬中重新燃起发家致富的火焰。

全家人互相叮嘱一番便分别了。从此,路德维格、罗伯特和阿尔弗雷德,便各自走上了独立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