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故事
29166200000002

第2章 农民的儿子

一百多年以前,即1884年。在奥地利的布鲁诺市(即今捷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市)修道院前的广场上,一大群身穿黑色丧服的人们,正在沉痛地给刚刚去世的修道院院长举行葬礼。

时值严冬,气氛更显得庄严肃穆。送葬者对这位死者怀有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同情。但是,直到灵柩被安放在城内中央墓地的墓穴时,不论宗教界还是科学界,不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仍无一人知道,这位被埋葬的修道院院长,便是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能与伽利略、牛顿、哥白尼、达尔文相提并论的一代科学巨人。他的不朽业绩,只是在他去世16年以后,才被世人所认识。他,就是格里戈尔·约翰·孟德尔(GregorJohann Mendel,1822~1884)。

在原奥地利西里西亚地区,有一个叫海因多夫的小村(现捷克的海因西斯),位于摩拉维亚的东北,奥得河的上游,接近邻国波兰。从村庄附近流过的奥得河向北流去,穿过波兰注入波罗的海。海因多夫村是沿着奥得河的小支流洛斯河两岸展开的一个小小村落。

1822年7月22日,约翰·孟德尔就诞生在这里一个几代务农的家庭。

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村民们都爱好园艺。孟德尔家族的祖辈一直都是租别人的土地耕种,从约翰的父亲安东·孟德尔起才有了一小块自己的土地。父亲是嫁接果树的行家,他把田间劳作之余的时间都消磨在自家的果树园里。约翰从小就跟父亲干农活,并对身边的花草树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小小的心灵里,总是有很多的疑问:

“为什么花朵儿会有不同的颜色?”

“为什么豆荚有的长,有的短?”

“为什么……?”

童年的好奇心使他对复杂而深邃的大自然产生了急于探索的愿望。

小约翰6岁时,就到村中的小学去读书。这所学校的教学法与别的学校不同,教师要在学校的田园里教学生们栽培果树和饲养蜜蜂。孟德尔从小就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接受植物栽培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他学习用心,很受老师赏识,仅用4年的时间,就读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

一个傍晚,他一边帮父亲嫁接果树,一边问:“爸爸,老师告诉我们,嫁接并不能完全改变接穗。一枝小小的良种接穗,尽管全部养料由劣种砧木供给,但仍然能长成又粗又大的枝干。我不懂,这是为什么?”

“我也不懂。”爸爸回答道。

“不过,事实确实如此。”爸爸接着说,“比养料作用更大的是树木的本性,就是人们称为‘遗传’的那种性质。”

约翰默默地听着,沉思着:“树木的本性”、“遗传”,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类似的一些疑问常在他幼小的心灵里闪现。

班主任老师托玛斯·马基塔十分喜爱约翰·孟德尔,不仅因为这个孩子聪明好学,根据他对自己学生的了解,认为约翰将来有可能发掘出大自然隐藏的秘密,甚至能在自然科学方面创造奇迹。于是,他向孟德尔的双亲建议,务必让孟德尔到高一级的学校去学习。

夏天的一个夜晚,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们,大多已酣然入睡。寂静中,孟德尔家响起了一阵轻轻的叩门声。约翰把门打开,惊喜地叫了起来:

“是您!托玛斯先生!”

老师向孟德尔夫妇说明了深夜来访的目的,他殷切地希望约翰能到莱比尼克的中学去学习。

在同村的伙伴当中,有两个比约翰年龄大的少年,他们就在莱比尼克城镇的中学读书,经常回到村里探亲。孩子们相聚的时候,总是听他们两个得意洋洋地讲述城里的学校生活,这正是少年孟德尔十分憧憬的那种生活。

面对老师的劝说和约翰期待的目光,父亲安东和母亲罗辛娜有他们自己的想法。约翰是他们唯一的男孩,他们怎么会不想儿子更有出息呢?

母亲想,当农民苦啊,不应让这个有才能的儿子当一辈子农民,应照孩子的愿望进莱比尼克城的学校,也许他将来会过上好日子。

父亲考虑到家里的经济负担状况,考虑到家业的继承,没有立刻同意。可是,为了让儿子更有出息,父亲最终还是下了决心,点头同意了。

就这样,1833年,11岁的约翰·孟德尔进入莱比尼克城的皮亚里斯特尔学校学习。

莱比尼克是个小城市,位于海因多夫村西南约三十千米。城中央的教堂里有座耸立的高塔,教堂的旁边有一幢两层楼的学校,捷克著名作曲家斯梅塔纳也曾在这里念过书。这就是皮亚里斯特尔学校。孟德尔离开父母身边来到学校后,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1834年,孟德尔以班级最高的成绩毕业,成绩单上并有“优秀”和“超群”的评语。

看到儿子的优异成绩,看到儿子充满渴望的蓝眼睛,贫穷的双亲下决心让他去特罗堡的高等中学念书。

特罗堡距莱比尼克约五十千米,是靠近波兰的城镇。特罗堡高等中学创立于1632年,具有古老的传统,与特罗堡博物馆相邻。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是基础班,接下去有两年的高级班。1834年12月,孟德尔进入基础班。他认真学习,同时还经常光顾以收藏自然科学文献而著称的博物馆。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孟德尔真是大开眼界。可是由于家境贫穷,他的学习生活十分艰苦。他只能在偏僻的地方租一间最便宜的房子居住,平时吃的面包和奶油要靠父亲从家里乘马车送来。有时候接济不上,只好整天饿着肚子听老师讲课。

后来,孟德尔在一份简短的自传中曾这样写道:“1838年,我的双亲连学费也缴不出了,16岁的我不得不自寻生计。因此,这一年我参加了特罗堡郡立学校预备教育和家庭教师的讲习班,很幸运,在考试中受到最优秀的推荐,才能进入高等中学的高级班,一边勉勉强强地自立,一边继续奋发读书。”

就这样,他靠很低的当家庭教师的收入艰难地维持着生活,直至读完高等中学。他最为得意的课程是宗教、拉丁语、地理、历史、数学和希腊语。在1840年8月的毕业证书上,所有科目的成绩都是“优秀”。

可是他还未修他认为重要的哲学课。为了学哲学,他去了最近的奥尔米茨大学的哲学院。在这个学校里,宗教、神学以及自然哲学、数学、自然科学、教育学等都是主要的课程。

奥尔米茨是摩拉维亚北方靠近波兰的一个中等城市。城中耸立着14世纪古老的有塔的寺院。15世纪建造的市政府大楼上,有象征着天文学的大钟。在市政府附近,是创立于1573年的奥尔米茨大学。它是一幢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式的4层楼,非常华丽。孟德尔很幸运又一次找到了一个便宜的寄宿处。

奥尔米茨的生活使孟德尔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他必须自己筹划学费,费了许多周折才找到了一个家庭教师的职务,但是,过度的劳累、饥饿和营养不足,终于使他病倒了。这时他不得不回到故乡,回到父母的身边养病,直到身体康复才又去了奥尔米茨。

1838年冬天,孟德尔的父亲干活时被一棵倒下来的树砸伤了胸部,长期不愈。1841年,在万般无奈中将农田卖给了大女婿。这时正值孟德尔回家养病,于是,他和妹妹特蕾西亚各得了一份钱。妹妹为了帮助哥哥上大学继续深造,毅然拿出了自己部分用作嫁妆的钱支援哥哥。回到奥尔米茨后,孟德尔一边过着艰苦的生活,一边补习功课,直至最后学完全部必修的科目。由于他竭尽全力学习,于1843年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了。此时,“为了摆脱生存斗争的痛苦”,他已经下决心去当一名神父。

孟德尔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物理学教授弗兰茨,弗兰茨对此十分赞成,为了这个他最得意的学生的未来,他决定帮助孟德尔。

弗兰茨曾在布尔诺教书近20年,并在修道院住过。当时,弗兰茨恰好收到修道院的来信,请他帮助从新的毕业生中推荐一名志愿从事神职的人。这是难得的机遇,弗兰茨立刻把孟德尔推荐去了。

于是,孟德尔一生的命运就这样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