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脏腑辨证速记手册
29163200000023

第23章 肝病的病因病机

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集阴阳气血于一身,成为阴阳统一之体。故其病理变化复杂多端,每易形成肝气抑郁、郁久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肝气、肝火、肝阳、肝风之变,且肝之阴血又易于亏损。因此,肝气、肝阳常有余,肝血、肝阴常不足就成为肝的重要病理特点。肝为五脏之贼,故除本身病变外,易牵涉和影响其他脏腑,形成比较复杂的病理变化。

肝病常见病因与证型的关系:

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藏血,其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筋,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

肝病的病理变化有虚证、实证两类,而又以实证为多。

一 肝气、肝阳失调

肝气、肝阳失调,以肝气、肝火、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虚阳亢所致,故放在肝阴、肝血失调中阐述。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和肝火上炎等方面。

01 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简称肝郁、肝气郁,是肝脏病理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或病久不愈而因病致郁,或其他脏的病理影响于肝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形成肝气郁结之证候,轻者称为肝气不舒或肝气郁滞。肝气郁结的病理特点是肝的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气机不得条达舒畅,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因此,临床上以情绪抑郁、悒悒不乐,以及胁肋胀痛等气机郁滞之证候为特征,且每当太息、嗳气之后略觉舒缓。

肝气郁结的病理发展趋势为:

气滞血瘀

气有一息之不行,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若肝气郁结、气机阻滞,则血行不畅,必然导致血瘀,表现为胁肋刺痛、瘕积肿块、舌青紫或瘀点瘀斑等。影响冲任二脉,则冲任失调,可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或经血有瘀块等。

痰气郁结

气郁生痰,痰与气结阻于咽喉,则为梅核气;积聚于颈部,则为瘿瘤等。

气郁化火

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形成气火逆于上的肝火上炎之证候。

犯脾克胃

肝气郁而不达,或气滞转化为横逆,均可影响脾胃之纳运,形成兼有呕吐、嗳气、脘胁胀痛等肝气犯胃和兼有腹胀肠鸣、腹痛泄泻、大便不爽等肝气犯脾之证候。

肝气郁结与肝气横逆,虽同是肝气之病,且皆为实证,但两者的病理性质并不完全相同。肝气郁结为肝之疏泄不及、肝气抑郁;而肝气横逆则为疏泄太过、肝气过旺。所以,精神情志失调,前者为情志抑郁、多疑喜愁、闷闷欲哭,后者为性急易怒。总之,肝气郁结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精神抑郁和气机失调两个方面。

02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又名肝火、肝经实火,是肝脏阳热亢盛、气火上冲的一种病理变化。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火,以致肝火上冲;或因暴怒伤肝、肝气暴张,引致肝火上升;或因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心火亢盛,引动肝火所致。

肝火上炎,为肝之阳气升发太过,具有气火上冲,头部、面部热象显著的特点。故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病理表现。肝的阳气升动太过,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若肝火灼伤肺胃脉络,则易出现咳血、吐血、衄血;若气血上逆之极,则血菀于上,发为昏厥。

二 肝阴、肝血失调

肝阴、肝血失调的病机,均以肝之阴血不足为其特点。肝阴血虚则阳亢,即为肝阳上亢,阳亢无制而生风,为肝风内动。因此,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亦多与肝之阴血不足有关。

01 肝阴不足

肝阴不足又称肝阴虚。肝为刚脏,赖于肾水以滋养。肾阴亏损、水不涵木,或肝郁化火、暗耗肝阴等,均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以头目眩晕、两目干涩、两胁隐痛、面部烘热、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乙癸同源,故肝阴不足往往易与肾阴不足同时出现。

02 肝血亏虚

肝血亏虚,多因失血过多,或久病损耗,或脾胃虚弱、化生气血的功能减退所致。其病理变化除血虚征象外,主要表现在肝血不能荣筋养目等方面,临床上以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爪甲不荣等筋脉失养和眩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等血虚不能上荣头目为特点。此外,肝血不足常可导致冲任不足和血虚生风。冲任不足、血海空虚,可引起月经量少乃至闭经。血虚生风易致虚风内动,可见皮肤瘙痒、筋挛等病理表现。

03 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多由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浮亢逆所致;或因情志失调,郁怒伤肝,气郁化火,肝火炽盛,耗伤肝阴,发展为阴虚阳亢而成。因肝肾同源,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肾阴虚,最易引起肝阳上亢。肝阳上亢的病理特点为阴虚阳亢,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上盛为阳气亢逆,属标病,表现为眩晕耳鸣、头重脚轻、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下虚为肝阴虚,属本病,表现为腰膝酸软、足痿无力等。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三者,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可致肝火上炎,久之肝火内耗肝阴,阴虚阳亢,又可形成肝阳上亢,但肝气郁结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异常和气机失调为主要临床特征;肝火上炎是气郁化火、气火上逆,以头部、面部热象显著或气火上冲为特征;肝阳上亢则是阴不制阳,肝阳升动太过,阴虚阳亢。

肝阳上亢之阳亢与肝火上炎之气火上逆相似,但属虚候,与阴虚并见,而肝火上炎是但实无虚。故中医学认为,郁而不舒为肝气,浮而亢逆为肝阳(肝阳上亢),气郁化火为肝火(肝火上炎)。

04 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属于内风范畴,多是肝脏阴阳气血失调,发展至极期的病理变化。临床上以眩晕、震颤、抽搐等动摇不定的症状为主要特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之分。

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又称热盛动风,多因邪热炽盛所致。其病理特点为发病急骤,多在里热、实火情况下出现,常见于温热病邪入营血阶段,或某些发热性疾病的极期,以高热、神昏、抽搐、痉厥为其临床特征。

肝阳化风

肝阳化风是肝阴不足、肝阳失去制约、阳亢无制、妄自升动而致。其病理变化多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证候,继之出现眩晕欲仆、肢麻震颤、筋惕肉困等,甚则昏仆、偏瘫,发为中风。

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是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一般是在血虚基础上发生的,阴血不足症状比较明显,风胜则动之表现轻微,或仅见于肌表,如皮肤瘙痒、手足发麻等,少有抽搐现象。

阴虚风动

阴虚风动多是在温热病末期,患者下焦肝肾阴血不足所致,以手足蠕动、心中儋儋大动为特征。

总之,肝风内动以肝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肝的阳气升动太过者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