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脏腑辨证速记手册
29163200000021

第21章 肝的生理、病理特点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呈分叶状。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的系统联系是:与胆相表里,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一 生理、病理特点

01 主疏泄

疏,即疏通、畅达;泄,即宣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升发、透泄的作用,能调畅全身气机,进而在津血、情志、消化、生殖等方面起重要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畅气机

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脏腑、经络和器官的功能活动,均有赖于气机调畅。

肝性主升主动,有助于全身气机的调畅,从而促使气血调和,经脉通利,令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健旺和谐。若肝的疏泄失常,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疏泄不及,以致气行不畅、气机郁结,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适等症状,甚则刺痛;二是疏泄太过,即肝气的升发太过,以致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症状。若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导致吐血、咯血,甚则可致猝然昏仆、不省人事。

促进津血运行

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气机的调畅。肝气疏泄,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

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说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病理上,疏泄太过,导致血随气逆,则可见各种出血之证。而疏泄不及,气机郁滞,一方面可导致津行障碍,水液异化为痰湿等内生之邪,若痰气互结而成梅核气,或气、血、水停滞搏结而成臌胀;另一方面则可影响血液循行而致血瘀,产生肿块及妇女闭经等。

促进消化

肝的疏泄对于人体的消化功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肝促进消化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肝的疏泄可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可协助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二是肝的疏泄可以调畅气机,促使气的升降调和,这对脾胃受纳运化至关重要,因为脾胃的纳运功能就是在脾升胃降过程中实现并完成的。

临床上,愿遂意顺之人,肝的疏泄功能多正常,则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健旺,常表现为食欲良好、纳谷馨香;反之,若肝的疏泄失常,则又会影响脾胃的纳运功能;若疏泄不及,可使胆汁分泌不畅,则见胁下胀痛、口苦等,又可致胃纳不佳和脾运不健,表现为纳呆、腹胀、呕逆嗳气、飧泄等症状;若疏泄太过,则可见胆汁溢泄、口泛酸水、胃脘胀痛或窜痛、呕呃便秘等症状。

疏调情志

情志,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因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而肝主疏泄,能够调畅气机,促进气血的运行,因此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心情易于开朗;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肝气郁结,心情易于抑郁,稍受刺激,即抑郁难解;肝的升泄太过,则容易急躁、发怒,这是肝的疏泄功能对情志的影响。反之,持久的情志异常,亦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以致肝气郁结或升泄太过的病理变化。

调节生殖功能

男女的生殖功能,尤其是男子排精、女子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男子精液的正常排泄,是肝、肾两脏相互协调的结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精液排泄通畅有度;肝失疏泄,则排精不畅。女子排卵及月经来潮,亦受肝主疏泄功能的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月经周期正常,经行通畅;若肝的疏泄功能不及,则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甚至可能出现痛经。

综上所述,肝主疏泄的功能涉及人体众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其中以调畅气机最为重要,其他功能都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

02 主藏血

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肝气收摄和疏泄作用是肝主藏血及调节血量的动力。

人体内各部分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状态而改变其血流量。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机体的血液需求量减少,部分血液就回流到肝脏并贮藏起来;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机体的血液需求量增加,肝内的血液又被运送到全身,满足各组织、器官的需要。所以王冰注释《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这些充分说明了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主藏血的另一个含义是收摄血液,即肝会使血液收摄于血脉之中,不致溢出脉外的作用,即有防止出血的功能。若肝有病,藏血功能失常,不仅会引起血虚或出血,而且也会令机体许多部分因血液濡养不足而引发病变。如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不能濡养于筋,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

二 肝的系统联系

01 在腑合胆

胆附于肝下,在功能上从属于肝,肝与胆通过经络相互络属,从而使得两者在生理和病理上都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灵枢·本输》认为,胆为“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古人对胆的认识,主要是认为其与思维的决断有关。《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以情志异常、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可从胆论治。此外,胆虽为六腑之一,但主藏精汁,为清净之府,又不直接接受水谷糟粕,与其他腑有异,所以胆又属奇恒之腑。

02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膜有赖于肝之气血的滋养,筋膜的功能由肝所主。爪甲的荣枯与肝之气血及功能盛衰密切相关。

(1)筋即筋膜,有连接和约束骨节、肌肉,主持运动等功能。在五脏中,肝与筋关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全身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若肝血充盛、筋膜得养,则筋力强健、运动自如,且能耐受疲劳;若肝血不足、筋膜失养,则表现为四肢无力、动作迟疑、手足震颤、肢体麻木、抽搐拘挛、屈伸不利等症状。

(2)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若肝血充盛,则爪甲红润、坚韧明亮;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色泽枯槁,甚则变形、脆裂。

03 开窍于目

目又称“精明”,为视觉器官。目之所以能视物,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肝血的濡养。由于肝与目的关系密切,所以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反映于目系及其视物功能,故说“肝开窍于目”。

《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目则能辨五色矣。”《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肝受血而能视。”若肝阴不足,则两眼干涩;若肝血不足,则夜盲,或视物不清;若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若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若肝风内动,则两目斜视等。

04 在志为怒

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

怒对机体的主要影响为“怒则气上”。肝主疏泄,若突然大怒或经常发怒,势必造成肝的阳气升发太过以致伤肝。反之,肝的阴血不足,肝的阳气升泄太过,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

05 在液为泪

泪为肝之阴精所化,经肝气疏泄至目,并由目分泌,由于肝开窍于目,而泪为目之液,故说肝“在液为泪”。

在正常情况下,泪可濡润和保护双目,而不溢出。泪的过多、过少均属病态,且与肝有关。若肝阴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则两目干涩,甚至干而作痛;若肝经风热而患风火赤眼,则可见迎风流泪;若悲哀伤感,或情绪骤变,累及于肝,则可见泪液自流等。

06 与春气相应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肝应春气。

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调畅。但春季风气太盛,而可对肝产生不利影响,肝应春季而旺,素体肝气偏旺、肝阳偏亢、脾胃虚弱者在春季易发病。

三 肝在五脏关系中的特性

01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古人把肝比喻为“将军”,以刚强急躁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肝为刚脏,又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所谓“体阴”,一是指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二是指肝属脏,位居于下,故属阴。所谓“用阳”,是指在生理上,肝内寄相火,其气主升主动,动者为阳;在病理上,肝阴、肝血易虚,阴不制阳则阳易亢。用是外在的功用,体是内在的本体,在临床上,肝的病证在外可见的症状多是肝气、肝风和肝火之属阳证者。

02 肝喜动难静

喜动难静是指肝脏对其他各脏容易造成影响。清代李冠仙《知医必辨》说:“人之五脏,惟肝易动而难静。”还说:“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脏。”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也说肝“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残贼。”说明在脏与脏的关系中,肝具有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