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1831—1863),广西贵县人。
1851年一月金田起义爆发,客家地主出身的石达开任左军主将,十二月在永安被封为翼王、五千岁。1854年督师西征,1855年,与秦日纲、罗大纲等合力击五千岁。1854年督师西征,1855年,与秦日纲、罗大纲等合力击败曾国藩湘军,夺回武昌。1856年6月与秦日纲一起攻破江南大营。石达开可以说既是首义之王,又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立下赫赫战功。
旦说太平军北伐失败后又过了一年。这年年底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在月光照耀下的鄱(pó)阳湖面上飞驶。船头上站着两个人,一个是太平军西征将领赖汉英,一个就是翼王石达开。
太平军北伐的同时,西征军一路杀敌,很快就攻占了安庆、湖口和九江等沿江重镇。长江两岸到处都有西征军活动。可是和曾国藩(fān)交手以后,西征军遭到了接连的失败。这个曾国藩是清朝的礼部侍郎(掌管教育的副长官),因为母亲死了而在湖南老家守丧。由于正好赶上西征军攻打湖南,他就组织起一支地主武装来对抗太平军。他的这支武装就叫湘军。曾国藩镇压太平军非常凶残,被太平军称为“曾剃头”。他率湘军拼命攻下了武昌,向西征军疯狂反扑。在这危急关头,洪秀全和杨秀清派来了石达开指挥西征。石达开赶到湖口,立刻乘船来观察湘军的水营。
小船驶出鄱阳湖,来到长江水面上。在赖汉英的指点下,石达开远远望去。只见江面上,一望无际的大小战船依次排列,阵容整齐。看着湘军的水营,石达开心中暗想:曾国藩治军有方,看来要打败湘军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曾国藩把他的水军战船宽形的叫快蟹(xiè),较长的叫长龙,”赖汉英一边指点一边向石达开介绍,“那些快蟹、长龙等大型战船摆在阵势中间,指挥作战。那些轻便的舢(shvn)板快船穿插其中,直接执行守卫和攻击的任务。
“曾剃头这家伙真是挖空了心思啊!”石达开笑着说,“不过,我们太平军也不是傻子。他有他的办法,我们有我们的主意!”说完,他伏在赖汉英耳边讲了自己的破敌设想。
“妙计!妙计!”赖汉英听了非常兴奋,“这回看他曾剃头还怎么猖狂。”
石达开回到湖口,下令让将士好好休息。然后,他又让赖汉英领人守住长江和鄱阳湖交汇的水面,防备湘军突然进攻。
曾国藩布置好了水军阵势,准备与石达开决一死战。可是一连等了十几天,也不见太平军有什么动静。这家伙渐渐有些沉不住气了,命令人去攻打湖口。结果在湖口吃了个败仗。曾国藩只好再做准备,打算再次进攻太平军。
一天晚上,天空阴云笼罩,看不见一颗星星。整个湘军大营也是一片死静,只有几点灯火闪动在黑暗中。这时候,十几条太平军的小船飞速驶来,渐渐向湘军靠近。随着突然间一阵战鼓,太平军呐喊着把无数支火箭射向湘军。湘军士兵从梦中惊醒,只见一团团火球滚动在江面和夜空。
“太平军进攻了——”湘军们在一片叫喊中慌忙应战。当他们手持刀枪准备拼杀时,四周突然一片寂静。黑暗中哪有什么太平军的影子。湘军们又紧张地等了好长时间,见还没有什么动静,便一个个大骂着回去睡觉了。
就这样一连一个月,湘军们每天晚上都要被折腾个够。曾国藩见手下人被搞得精疲力尽,气得大骂太平军。他几次派兵挑战,石达开只是坚守阵地,就不肯出来应战。曾国藩心想:是石达开怕我,所以才不敢出战。他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于是就放松了警惕。在他看来,石达开只能搞一些夜间骚扰,根本就没什么可怕的。
一天,有个湘军来报告说石达开撤兵了。曾国藩听后哈哈大笑起来,“怎么样,长毛子们顶不住了。”命令全体将士,马上追击石达开!”
“慢!”曾国藩的门生左宗棠连忙拦住了他,“大人,我看咱们还是小心点儿。石达开这家伙可是诡计多端呀!”
“哈哈——,”曾国藩一边笑一边摆手,“你把长毛子看得也太高了。他们只敢夜间骚扰,根本不敢和咱们交战,现在一定是支持不住了才想溜走的。”
就这样,曾国藩率领大军直奔湖口杀来。他见湖口城头果然已没了太平军,便命令湘军大小舰船向鄱阳湖进击。那些舢板战船轻便灵活,都争着冲到了前面,驶进鄱阳湖。长龙和快蟹速度慢,渐渐被甩在了后面。
一见敌人已经中了圈套,石达开立刻命令埋伏在湖口两岸的太平军迅速封锁湖口。随着一声令下,几十门大炮齐声开火,把湖口水面死死地封住。这样,湘军的战船就分成了两半,舢板快船在鄱阳湖内,长龙和快蟹都被留在湖外的江面上。
湖口内外,炮声轰轰,太平军全军出动,与湘军展开激战。湖口内,湘军的小船由于失去了长龙、快蟹的指挥,乱作一团。在太平军的猛烈进攻下,湘军的舰船翻船的翻船,着火的着火,……几乎全军覆没。在湖口外,太平军的小艇飞速驶向那些湘军大船。没有舢板的配合,快蟹、长龙行动迟缓,完全被动挨打。当小艇靠近这些大船,太平军们纷纷将火箭射向湘军。快蟹、长龙们一下子就变成了团团火球,在江面上滚动。
曾国藩见大势已去,自己的指挥船也陷入了太平军的重围之中,急得拼命跺脚。一个湘军头目劝他快上小船逃走。他一边咬牙咒骂石达开,一边跳上一艘小艇朝江中退去。
天色渐渐黑了,太平军将士越战越勇,湘军最后彻底被击溃。当月亮挂上天空时,江面的硝烟已经散去。太平军早已得胜收兵,江面上只剩下了湘军的几条残船。曾国藩看看黯淡的天空,又看看滔滔的江水,再看看周围丧家狗般的清兵,顿时泪流满面。“我耗尽心血,苦苦操练,没想到今天竟遭到这样惨败,还有什么脸面去见皇上。”说完,这家伙就要跳江自尽。旁边的将领们连忙把他拉住,劝他“胜败乃兵家常事”。曾国藩这才安定下来,率领残兵败逃了回去。
曾国藩败走后,石达开乘胜进军,夺回武汉三镇,又攻克了大半个江西。正当他想要将躲在南昌的曾国藩残部一举铲尽时,洪秀全突然命令他马上率兵回救天京。原来清王朝派大兵在天京周围建立江南、江北两座大营,直接威胁了天京的安全。石达开接到命令后立刻率兵打回了天京,一举将两座清军大营摧垮。清兵统帅向荣被迫上吊自杀。太平军的这一系列胜利使太平天国达到了全盛,各地也纷纷响应起义。
56年,天京发生内乱。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带兵出走,太平天国首义诸王仅剩下天王洪秀全一人,旧的领导集体解体。
在这次事变中,两万多太平天国将士死在自己兄弟的屠刀下,十几万精锐跟随石达开离开,使太平军实力锐减,出现“朝中无将,国中无人”的局面。经过此次事件,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在军事上役陕陷入被动。而屡战屡败的清军由此获得了喘息之机,趁势反击,太平天国湖北、江西根据地全部沦陷,天京外围的一些城池也相继失守。到1858年初,天京再次陷入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的围困之甲。
此次内乱对太平天国将士精神方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这场内乱中,太平天国号为兄弟的各王相互残杀,并牵涉无辜,让下面的太平军将士疑惑而寒心。此次变乱中,代天父传言的杨秀清身首异处,东王、北王、翼王的一家老小魂归西天,两万多无辜将士惨遭居戮。在江西,石达开部与洪秀全部的太平军将士发生火拼,民间遂有“江西贼杀贼,南京王杀王”一说。后来,石达开部转战于浙、闽、赣、湘、川、滇、黔等地,最后于1863年6月彻底败亡于四川大渡河畔。
但正是这么一员赫赫有名的将领,1857年却从天京带兵二十万出走,给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严重损失,六年后被清军杀害。其出走到底是谁的责任呢?历来史家对此争论不休。
1856年夏,正当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得如火如荼时,天京事变发生了。这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的结果,韦昌辉利用洪杨矛盾,奉洪秀全密诏杀杨秀清,又趁机斩杀杨秀清部众及家属二万人,给太平天国造成极其惨重损失。
石达开是否参与了诛杨密议?这是史家争论的问题之一。
有人认为石达开参予了与韦昌辉的密议。其主要依据是《李秀成自述》:“东、北、翼三人不和,北翼二人同心,一怒于东,后被北王将东王杀害。原是北(王)与翼王二。人密议,独杀东王一人,因东王天王实信,权托太重过度,要逼天王封其万岁。”
而《达开自述》所写则截然不同:“杨秀清平日性情高傲,韦昌辉屡受其辱。七年,达开领众在湖北闻有内乱之信。韦昌辉请洪秀全诛杨秀清,洪秀全不许,转加杨秀清伪号,韦昌辉不服,便将杨秀清杀死。达开返回金陵,要与他们排解,洪秀全心疑要杀韦昌辉;达开见机不好走到安徽,妻室儿女留在金陵,均被韦昌辉所杀,达开复由安徽回金陵,洪秀全将韦昌辉杀了,有谋害达开之意,旋即逃出金陵。”
究竟孰是孰非?就《李秀成自述》而言,其真实性有可疑之处。
当“天京事变”发生时,李秀成随秦日纲赴江苏镇江解围,当时并未在京城,他的消息来源可能是间接的,况当时李官职尚小,不大可能清楚事变的内幕,李很可能是根据韦昌辉(当时已掌握大权)一伙发布的消息来记述的。韦昌辉一伙为使自己的行动明正言顺,很可能把杀杨说成是受洪秀全默许,石达开支持的,这是一;其次,《李秀成自述》是在囚笼中写成的,为保性命李向曾国藩提出“招降十要”,称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曾国藩、曾国荃“中堂、大承大人恩德巍峨。”在这样的自述中,李很有可能极力夸大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矛盾,来迎合清统治者,也可以反衬李秀成自己的无尚业绩。
但《石达开自述》提到回金陵的目的是“与他们排解”,包不包含为个人行为辩护之意?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鉴于北王韦昌辉民愤极大,下令处斩,贬其封号为“北孽”。这时,在太平天国首义诸王之中,只剩下天王洪秀全和翼王石达开两个幸存者。天京事变使得洪秀全威望大大下降,急需一个能够力挽狂澜、收拾人心、重振危局的人出面辅理政务、统帅军队、安抚民心。而石达开有才能、有威望,恰是最理想的人选。洪秀全尽管对石达开不无猜忌之心,但为解燃眉之急,不得不召石达开回京辅政。
当年11月,石达开从宁国带兵经芜湖到天京,受到军民热烈欢迎,“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洪秀全加封石达开为“电师通军主将义王”。
石达开回到天京辅政后,确实采取一系列措施力挽危局。他重用人才,并制定了“南守北攻”的正确决策。他起用十九岁的陈玉成主持江北军事。在西线坚守九江、瑞州、临江、抚州、吉安等战略要地,巩固江西;在东线,固守东南门户句容、溧水和镇江。在皖北,则命陈玉成、李秀成主动向清军出击,收复皖北、淮南许多地方,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南守北攻决策的实施,扼制了敌人的进攻,稳定了军事形势,鼓舞士气,安定人心,使太平天国形势有所好转。
也许是杨秀清大权独揽,逼封万岁给予洪秀全的刺激太深了,他渐渐对石达开心生疑忌。石达开为首义之王,威望极高,加上他年轻而有才干,辅理政务多有建树,使得洪秀全深为不安。为了维护洪氏集团统治,他封长兄洪仁发,为一“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干预国政,以牵制石达开,破坏了洪秀全自己制订的非金田首义、建有殊勋者不封王爵的规定。在挟制、架空石达开的同时,还要夺取他的兵权,“终疑之,不授以兵事,留城中不使出”,甚至发展到对石达开有“阴图戕害之意”。
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处处以大局为重,而洪秀全的表现却令人失望。当韦昌辉杀石达开一家时,洪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石驻军宁国要求洪处置韦昌辉,洪从石要求到韦昌辉被杀拖延一月。据外国人麦高文讲,最后,洪见全体军心皆归翼王。“不得不屈从其主张”。
天京事变后,“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众人欢悦,主有不乐之心,专用安福两王”,此处又是一个“不乐”,其意图在于“挟制翼王”。在这种“疑多将图害,百啄难分清”的情况下,石达开出走不失为一种缓解矛盾,避免大规模火并的上策,当然其中也含有保全性命的意思。谁能保证即使天王不杀石达开,而安福二生为己之利不会对石达开下毒手呢?这样看釆,石达开出走责任完全在于洪秀全等人,而不在于石达开本人。
在石达开被逼出走前,有几条路摆在他面前:取而代之、解甲归田、叛变投敌、束手待毙、率军远征。在当时敌我斗争处于殊死搏斗时刻,解甲归田、退隐山林只不过是一种幻想,叛变投敌不符合石达开嫉恶如仇的性格,他不肯背叛自己的信仰’取而代之对石达开来讲也行不通,他“惟知效忠天王,守其臣节”。而对天王愚忠也换不来洪秀全的信任,这一点石达开也十分清楚,在此情况下,似乎也只有率军远征一途了。
1857年6月2日,石达开离开天京去安庆,一路张贴布告,表明“吾当远征报国,待异日功成归林,以表愚忠耳”的原因,从此一去不返。随之出走的将士达20万人,皆是太平天国精锐。洪秀全极为惊慌,多次派人请石达开回天京,但石达开不为所动。
近来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石达开率军出走,为何决定远征西南?
从战略意义上讲,西南有天府之国的成都,夺取西南重镇成都,与清军争夺长江上游,使长江上、中、下游连成一线,既可切断南北清军的联系,起羽翼天朝的作用,又可利用“天府之国”的有利条件,扩大太平天国的势力。一旦形势有变,东西两路北上合攻北京,那么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如此看来,远征西南也许正表明了石达开的远见卓识。
1863年5月,石达开大军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安顺扬)失败,6月,他想用自己头颅换取数万将士性命,自投清营,不幸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