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曹操一起首倡义兵的还有他的老朋友张邈。(《三国志·张邈传》:‘董卓之乱,太祖与邈首举义。’)曹氏家族对曹操也倾力支持。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真等纷纷先后来到曹操身边,成为他手下的得力战将。”
——《品三国》第42页
曹操倡义反董,加入关东军,确实其兵力的主要基础是曹氏家族,《三国演义》也真实地作了描绘。此处易中天先生所说,当是无可指瑕,但与我产生误会的,是有点点看不懂,就此写出,供读者参考。
因为此条前提是“支持反董”,那只能被视为曹操初平元年(190年)在陈留倡义时,参加的曹氏家族成员,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他们都是曹操的叔伯兄弟,同辈人。但小字辈曹休、曹真是否在此时就参加,就值得探讨了。
《三国志·魏书》卷九有《诸夏侯曹传》,将曹休、曹真入传。现摘录有关文字,可见一斑。
《曹休传》称,曹休十余岁,渡江至吴(今江苏南部),“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曹休十几岁投入曹操义兵中,是孤身一人,此处称是与文帝(曹丕)同样看待。如以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军声讨董卓时候,则曹丕只有三岁(生于中平四年,即187年),在家乡谯郡(安徽亳州),且那时曹操自有嫡长子曹昂在焉,陈寿所叙,似有称他与曹丕一起并未参加讨董,盖年幼也。
《曹真传》称,“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众,为州郡所杀。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据《魏略》,曹真父曹邵是在兴平二年(195年)或初平中期(191——192年)才死的,时关东军已散,曹操已在山东。此处似已看不出曹真加入战将行列了。他也是和曹休一起,与曹丕共休止。
我认为曹休、曹真并非与两夏侯和曹仁、曹洪先后来到曹操身边为“得力战将”。他俩可能是此时来了,但决非“战将”,也决非有如两夏侯、曹仁、曹洪分别带有一帮子铁哥儿来入伙的。《品三国》此说是否有些草率、简化,或者有点超前呢?姑妄言之,录以备考。
至于曹休、曹真后来率领虎豹骑(曹操亲卫队,最最精锐的军队),魏国初建,一为御吴大主帅,一为抗蜀前线最高司令官,那都是离反董二三十年的后话了,由此打住。
〔延伸阅读〕
钱穆九岁能通篇背诵《三国演义》
钱穆八岁时,因塾师患病失学,在家竞日读小说,能通篇背诵《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而不失一字。
一日,钱穆随父亲赴家乡无锡荡口镇一家茶馆。有客人问他:“听说你小小年纪,能背诵《三国演义》,有这事吗?”钱穆点头。又有客人说:“今晚就表演一次吧?”钱穆又点头。另有客人说:“好吧,由我出个题目吧。”于是钱穆就按题目,背诵了“诸葛亮舌战群儒”。只见他边背诵边表演,时而站在一角做诸葛亮,时而又转站到另一角,做张昭等东吴官员。果然是背诵得一字不误。
钱穆晚年,被海外誉为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另外三人为陈寅恪、陈垣和吕思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