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三国(上)》补正
29133400000050

第50章 古中国冷兵器:刀和枪

古中国冷兵器,即手器,通常就是指“十八般兵器”。

所谓“十八般兵器”,诸说不一。成书于明前期的《水浒》作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但《马氏文抄》记明中期嘉靖时武场应试有“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槌十四殳十五叉十六爬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其实这是泛称,因为同一兵器还可衍生,如粱羽生武侠小说,记剑就有单剑、双剑(鸳鸯剑,可合并、分开使用)、短剑、长剑。而实际使用于战场,几千年的古中国,无非就是刀(含剑)和枪(戈、矛、戟),即所谓“真刀真枪”是也。小说、戏剧舞台上形形色色的冷兵器,多为兵器文化,是不能凭信的。

古兵器是时代的产物,受社会经济、冶炼生产和战争形式所制约,而今人著作(含历史影视剧)却有将它超前(如先秦出现长刀)或延迟(如十世纪后用剑),扑朔迷离,总是陷入常识的误区。

古中国,自商周青铜时代就有手器。

在刀广泛使用前是剑。剑在青铜和前铁器时代,是大大出过风头的。春秋前期的剑,整体长度不超过一尺,后期逐有增长,至战国晚期有达四五尺的(1.4米),当时有冶剑的专业户,如欧冶子、干将莫邪。所铸的剑也由春秋初的青铜发展为铁剑、钢剑。近年湖北江陵楚王墓发掘的勾践佩剑,至今仍青光闪闪,极为锋利,可见此时冶炼业之发达。但用剑仅是将帅,主要功能是防身。战国后期、秦汉高层多佩剑,如鸿门宴刘、项和其部属;也用作装饰,至于汉魏的萧何、王莽、曹操和司马师兄弟等被赐剑履上殿,那是一种高规格的政治待遇了。

此后佩剑者日少,多作为装饰、礼仪和健身器。而在实战和护身上,至东汉末期逐渐为刀所替代。

殷周已有短刀,但那时因沙场横行战车,刀不如剑利于直刺,但当步兵骑兵作战时,砍杀更见效率。东汉末武人多爱佩刀,有如鲁肃接待关羽的单刀会,乃是双方将士各佩短刀赴会。《三国志·甘宁传》也有凌统、吕蒙的舞刀事。但骑将未见用长刀的(最早见于记载用长刀的是曹操部将典韦,但未记在马上作战);骑将用长刀的是西晋时的陈安,“左手奋七尺大刀”(《晋书·刘曜载记》),盖当时长刀是超级武器,常人不易使用。

唐宋将帅多以大刀为手器。《新唐书·李嗣业传》“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又《阚稜传》“善用两刃刀,其长大,名曰陌刀”。宋代用长刀更为普遍,《武经总要》还绘有多种长刀,“此皆军中长用,其间健斗者竟为异制以自表,故刀则有太平、定戎、朝天、开山、开阵……之名,棹则有两刃山字之制。”当时因善耍长柄大刀,出现有用大刀为绰号以示勇武者,如《宋史》记的大刀魏胜、徐大刀、李大刀、郭大刀、王大刀和苏大刀;《水浒》就有两个取名“大刀”绰号的武人。

所谓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其实就是两宋之际的大砍刀。

古中国主要冷兵器还有戈、戟、矛和由此衍化的枪。

戈、戟、矛均始于商周。据《周礼·夏官司兵》有,“司兵掌五兵五盾”。所谓“五兵”,古者以五为“伍”,乃是源于一手五指而组成的基本队伍。它由五个战士分持不同兵器(戈、戟、矛、殳和弓矢)在战车上作战;此处戈、戟都是合适于战车相接或围猎作勾杀、啄击的手器。

战国后期胡服骑射后,由青铜、生铁制作的戈、戟逐渐由熟铁和钢制作。戟有长戟、短戟(手戟)。秦汉之际戈多已降为仪仗、装饰。而通用是戟,项羽、樊哙都用长戟作战。东汉末张辽战合肥,“被甲持戟,先登陷阵”,孙权“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太史慈善用手戟,典韦“好持大双截”,“军中为之语曰:帐下状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矛又称矟、槊,为汉魏南北朝常用手器。矛以长见称,现见的出土战国后期矛长有达2.97~3.72米。三国武人如张飞、吕布、赵云都爱用矛。所谓“丈八蛇矛”,约为今4.15米。隋唐武人也多爱用矛,如尉迟恭、李元吉。《唐书》记尉迟恭能空手夺矛,有在百万军中夺取敌手长矛的绝技。唐将白孝德还能左右各执长矛,“运矛跃马搏之”,斩杀敌将。

用于战场的“枪”字,最早见于《国语·齐语》:“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以旦暮从于田野”。它系两头削尖的铁器,用于掘土点种。它作为冷兵器,在两汉还不采用;偶尔见用,亦是民间突发事件使用。但自隋唐始,经改造为一头尖,始逐渐成为主要兵器了。

枪,只是一个枪尖、枪头,它比矛要短,通常在木、竹上端安装枪尖;枪尖多异,如有宽窄、扁浑、长短、有无棱或多梭,倒钩与否、两刃有无月牙形或几个月牙形变曲。

枪为诸器之首,功用最广,唐宋以后名将无不以持枪名垂后世的。《新唐书·秦琼传》说秦叔宝“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辙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意”。岳飞也使枪,在太行山时“单骑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宋史·岳飞传》)。元末朱元璋早期在军营为兵将时,颇有气力,作战每左右手执一丈和八尺铁枪各一,冲锋陷阵,勇冠三军。

古中国见于刀和枪的最佳功能,它们使用时间也长,以至在清末仍作为主要手器;几百年来还创造了很多流派与套路的“刀法”和“枪法”。

冷兵器也讲究重量。小说有说鲁智深禅杖六十二斤,关羽青龙刀八十一斤,确有佐证。盖此时武人多练功,常以斗将回合定输赢,由是于手器极注重。《酉阳杂俎》记,隋末“单雄信幼时,学堂前植枣树,至年十八,伐为枪,长丈七尺,拱围不含,刃重七十斤,号为‘寒骨白’。”又《五代史·王彦章传》,“每战用二铁枪,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无前,时人谓之‘王铁枪’。”《齐东野语》也记有宋末李全,手使铁枪可四十五斤,群呼为“李铁枪”。笔者1958年在河北藁城大炼钢铁期间,见有四五十斤重的铁柄大刀,拿在手中犹如举石蹬,要壮汉两人同持方能舞上三两圈。当地人说这是义和团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