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国学语文读本
29132300000046

第46章 奇言妙语(7)

有书生二人相坐闲聊,奢谈日后发迹之愿,一个说:“我平生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也不曾睡过一宿好觉。待将来富贵之日,我当吃饱饭了便睡,睡醒来再吃。”

另一个说:“依我之见,该是吃了又吃,吃了又吃,哪里有工夫再睡呢?”

侉声侉调

民国初年,涞水地方来了一团士兵,民众对此都有一种压力。城里的买卖商号从来怕兵。听说团部安在城里,忙推举了五个大户去拜见团长。

团长倒很随和,他把五人迎进客厅后,便叫勤务兵倒茶。勤务兵缺心眼儿,没点人数,把茶碗一放下就走了。

团长是个南方人,说话不但侉声侉调,还是个咬舌。他看了看,对来客说:“来了五过(个)盈(人),只有四过(个)杂种(茶盅),缺一个杂种(茶盅)咋办?”

不多时他亲自拿来一个大花碗,递给那个没有茶碗的说:“你似(使)这过(个)大王(碗)八(吧)……”

那大户一听,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余下一个个都闷笑于心。

刘大请客

有个叫刘大的人,因不善于说话,无端得罪了好些人。有一次,刘大过五十岁生日,特意请了张善、李石、王武、赵启等好友前来欢聚。

快到开席的时候,刘大见赵启还没有来,便站在门前懊恼地说:“该来的还不来!”

张善正好站在他身旁,听了这话,心想:“我可能是不该来的。”于是袖子一甩生气地走了。

李石从客厅里赶出来问刘大:“这是怎么回事?”

刘大也感到莫名其妙,急着说:“哎哟,不该走的又走了!”

李石一听,思忖道:“看来我是该走的。”于是不告而别。

刘大见李石又走了,不明究竟,摊开双手向王武解释道:“你看,我又不是讲他的。”

王武心里盘算着:“既然不是讲他,那一定是说我了!”于是气呼呼地拔腿而去。

刘大越发糊涂,望着满桌菜肴和空空的客厅沮丧不已。

恰在这时,赵启来了。刘大惋惜地说:“你来的真不是时候!”

赵启一听,觉得既不是时候,还何必停留?当即转身而去。

刘大呆呆地站着,好一会儿,才感叹地说:“啊!为什么都走了?”

刘大请客弄得个不欢而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说话的语调而引起的:“该来的/还不来”中,强调重音是“该来的”与“还”,“不该走的/又走了”也一样;“我又不是/讲他的”和“你来的/真不是时候”中,重音落在谓语上。

另外,伴随着重音,还有一个逻辑停顿问题。刘大说话使用的不是平调,随情绪或升或降或曲,这也会引起对方的疑惑。

项羽拿破仑

清末以前,科举考试盛行,考试时都要出题写文章,参加考试者的水平也参差不齐。相传有次出了个“项羽拿破仑合论”的题目,要考生比较比较这两位中外名人。

有位考生连拿破仑是谁也不知道,误以为拿破仑就是手拿破车轮,便这样写道:“项羽力能拔山举鼎,焉有遇破轮而不拿者乎?”成为科场一大笑话。

还有一次考试出了个“李广程不识治军宽严论”的题目,要考生比较汉代名将李广和程不识两人不同的治军方法。考生中仍有孤陋寡闻的人,把题目理解为李广程这个人不懂得治军方法,并据此胡乱解释一通,同样留下一个大笑话。

二百两银子

乡里某富户定亲,往女家抬送聘礼,从迂公门外经过。

迂公夫妇在门口看热闹。迂公问其妻:“你说这些彩礼值多少钱?”

妇人称:“也就二百两银子。”

迂公说:“我看有五百。”

妇人说:“肯定没有!”

迂公说:“肯定有!”

双方争执不下,继而出语相骂。

妇人不得不让一步,说:“我不跟你啰唆了,就算三百两银子行了吧?”

可是迂公仍气势汹汹,不肯罢休。吵骂声惊动四邻,众人劝言:“莫为这等小事伤了夫妻和气。”

迂公却道:“还有二百两银子未弄明白,哪里是小事!”

世上真是怕就怕“认真”二字。迂公娘子只肯折算三百两,结果迂公那里还有二百两银子没有着落。

狗不叫

国民党起义将领范绍增,原名舜典,人称“范哈儿”。出身绿林,后为杨森招安,始赐以绍增之名。

其自述读书经过说:“我爹送我去读书,老师拿一本《三字经》教我,他教‘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狗(苟)不叫(教)’,我便问老师,是狗哪有不叫的?这样的书读了有什么用处?我从此便不读书了。”

范绍增把“苟不教”当做“狗不叫”,是犯了同音谐谬的错误。

嘲客不辞酒

有客至主人家久饮不去,主人便说一故事:

外道多虎伤人。有客贩卖瓷器,忽撞见一虎开口近前,其客慌忙将一瓷瓶投之,其虎不去,客又将一瓶投之,又不去,一担瓷瓶投之将尽,只留一瓶,乃高声曰:“畜生畜生,你去也只是这一瓶,不去也只是这一瓶!”

主人明里骂虎,暗里骂不辞酒的贪杯客人。用借意双关法,正所谓指桑骂槐。客人闻此言,深感惭愧而去。

苏东坡挨骂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有时好逗笑骂人。有一天,他到一个寺院里闲游,一进寺院大门,他就喊:“秃驴何在?”

老和尚在屋里隔着窗眼往外一看,见是苏东坡,便大声笑着答曰:“东坡吃草。”

唯独大司马洗不得

明代兵部尚书陈汝言,一日退朝,与太子洗马刘定之相遇,就戏弄他说:“你的职务是洗马,不知你洗了多少匹?”

刘定之知其戏谑,就针锋相对地答道:“马棚里的马都洗过了,唯独大司马洗不得!”

“大司马”,是当时兵部尚书的别称,刘定之的答话是对陈汝言的“回敬”。两人一笑了之。

罚吃猪肉

李载仁是唐朝宗室后裔。五代十国时天下大乱,李载仁由长安避乱到了江陵。十国之一的南平国国主高季兴看李载仁是唐朝皇室宗脉,就委任他当了江陵观察。

李载仁食性特殊,他特别厌恶猪,从来不吃猪肉,甚至一听说“猪肉”二字就感到恶心。有一天,上司召见他,他刚骑上马要赴召,手下两人却因事突然发生争吵,越吵越凶,最后竟相互揪扯着厮打起来。

李载仁立时大怒,他也不问两人为何争打,却急忙命人到厨房火速取来饼和猪肉,然后又命相互殴打的两个人老实坐好,罚他俩面对面比吃饼和猪肉。

他愤愤地说:“念你们初犯,如果以后再公然打架,我就绝不会优待你们吃饼,就让你们光吃猪肉,还要给你们加上猪油!”

他又对在场的其他人说:“你们都看见了吧?你们千万要以他俩为诫,万不可受这种吃猪肉的苦!”说完他上马而去。

等李载仁走远后,人们才哄然大笑,纷纷说:“以后咱们想吃猪肉时,就都打上一架。”

着冠几人

石动筒曾在太学中看博士辩论疑难,有人说:“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石动筒说:“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几人未着冠?”

博士说:“经传上没有记载。”

石动筒说:“先生读书,难道不知道孔子弟子着冠者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

博士说:“根据哪些文章可以得知呢?”

石动筒说:“《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不是七十二人?”

坐中众人听了大笑,博士无言以对。

这里用的是“谬算法”。“冠者五六人”,本指五六个人;“童子六七人”,本指六七个人。文言文的特点之一是数字后不用量词,这就被石动筒钻了空子,把概说换成乘法。

答令尊

古代,有一父亲教导儿子说:“凡人说话要活脱些,不可一句说死。”

儿子问:“如何才叫活脱呢?”

这时,碰巧邻居来借几件东西,这位父亲指着来人说:“比如这家来借东西,不可竟说多有,也不可竟说多无,只说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这话就活脱了。凡事都可类推。”儿子记下了。

一天,有客来到门口,问道:“令尊翁在家吗?”

儿子顺口答道:“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

孙秀才大闹天宫

古代,有姜、黄、秦、孙四位秀才聚饮于酒馆,点了七菜一汤。孙秀才爱占小便宜,为炫耀其才学,提议每人各以自己的姓氏开头说一人名或物名,并说一句俗语或一歇后语,谁说的与菜对上号了,谁便吃这盘菜,说不出的罚掏钱做东。

姜秀才首先说:

我姓姜,是姜太公——渭水钓鱼。

说完,夹起一条全鱼得意地大嚼起来。

接着黄秀才说:

我姓黄,是黄鼠狼——田边拖鸡。

说罢,便端了一盆鸡汤到自己身边。

这时,秦秀才傻眼了,略一思索便道:

我姓秦,是秦始皇——并吞六国。

接着,把剩下的六盘菜全揽了过来。

孙秀才“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见此情景,甚是生气,心想:你们这样狠,我也不能手软。于是皱了皱眉,说:

我姓孙,是孙悟空——大闹天宫。

言毕站起身,将桌面一把掀翻,一场好宴终成残局。

打 狗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一天,杨布穿着白衣服出门看朋友。走在路上下起雨来,到了朋友家,朋友让他把白衣服脱了,换了一身黑衣服。回到家,他的狗不认识他了,冲他狂叫,杨布很生气,抓起一根棍子就要打狗。哥哥杨朱劝他说:

“别打它了,换了你也是一样,假如你的狗刚才出去是白的,回来却成了黑的,你能一下子认出它来吗?”

人生谑解

陈翁、邬翁同邑。一日,二老途中相遇,握手叙旧。

陈翁喟然曰:“我辈自幼相识,当年嬉耍淘气,恍如昨日之事,转瞬竟已衰老如此!”

邬翁曰:“不但老朽,也将死矣!”

陈翁曰:“你我贫苦一生,死亡之事难道还不能免除吗?”

邬翁曰:“免去一死,贫苦就没有头了!”

谑言也悲凉,嗟伤也达观。二人相视大笑。

千金之论

甲富乙贫,甲问乙:“我有千金,你愿服侍我吗?”

乙说:“你的钱财与我无干,我为何要服侍你?”

甲说:“倘若我把钱财分与你一半,你肯服侍我吗?”

乙说:“那样你我就平等了,为何还要服侍你?”

甲又问:“那么,我将钱财全数给你,你肯服侍我吗?”

乙说:“你贫我富,你服侍我才是道理,我岂能服侍你!”

这番论说颇有公孙龙之辩才。诡辩术的诀窍无非是转移前提,偷换概念,但是论者善于操弄逻辑,乃常人不及。

两个妻子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行至常州天宁寺。有人打小报告说,天宁寺的住持和尚不守戒律。于是乾隆皇帝就问住持和尚:“你有几个妻子?”

“两个。”住持和尚回答说。

“哪两个?”乾隆皇帝一听,甚是惊异,继续追问说。

“夏拥竹夫人,冬怀汤婆子,不正是两个妻子?”住持和尚回答得很慢条斯理。

竹夫人又名竹几、竹夹膝,是一种用青竹编成的长笼,也有将整段的粗竹筒打通竹节、筒上开许多通风孔而制成的,夏天抱着睡觉可以消暑。

汤婆子是一种扁圆形壶,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灌入热水后可放在被中取暖。

乾隆皇帝听后大笑,随即赏了住持和尚。

州官放火,百姓点灯

宋代有位叫田登的州官,忌讳别人说自己的名字,下令凡是遇到“登”字都要避开,甚至连与“登”读音相同的字也不许说,结果闹出了不少笑话。

在他到任后的第一个元宵节,按传统,百姓要点上灯笼过节三天。由于“灯”与“登”同音,百姓不敢说,衙门办事的人不敢写,只好用“火”代替“灯”字。

结果,衙门里贴出的布告,“灯”字全部变成“火”字,出现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等句子,意即可以按惯例放灯三天。

百姓们一看布告都议论纷纷,都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此俗语一直流传至今。可以清心也

相传,江南某镇有家小茶馆,生意极其冷清。一天,一位外地书生路过此地,走进这家茶馆。

品茶间,书生觉得洁白的壶盖上面似乎可以写点什么。于是,他灵机一动,请人拿来笔墨,绕壶盖写下“可以清心也”五个字。

老板一见高兴之极,拍案叫绝:“妙!太妙了!”自从壶盖上添了这五个字,来茶馆品茶看字的人多了,生意也逐渐兴隆起来了。

这五个字的绝妙之处是不论从哪个字开始读,都是一句令人愉悦的句子:“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不论怎样读,都是赞美这茶馆的茶好,劝人来喝茶。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曾为一家开茶铺的老太太在碗上题了“可以饮茶也”五字,使其生意大发。这五字可以读成:“可以饮茶也”“也可以饮茶”“茶也可以饮”“饮茶也可以”“以饮茶也可”。与“可以清心也”如出一辙。

孤注一掷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契丹入犯,迫近澶州(今河南濮阳),京师上下震动。

朝中大臣纷纷奏请御辇南迁,唯宰相寇准力主抵抗,说服真宗率师亲征。跸至黄河岸,真宗踌躇不前。寇准又力请渡河督战,命骁将护卫御骑渡过舟桥。三军将士遥见皇上伞盖,大呼“万岁”,声动原野,士气大振。

未久,迫使契丹议和,双方遂签订“澶渊之盟”。真宗回京后,每每对人言及寇准之功,叹曰:“幸亏朕御驾亲征!”

然而,有佞臣向真宗进谗,称:“陛下可知赌博一事?钱将输尽之际,余者倾囊而出谓之‘孤注’。寇准此举为孤注一掷,而陛下不啻成了他的赌注!”真宗闻之大惊,此后寇公渐失宠遇。

据司马光《沫水纪闻》载述,进此谗言者为王钦若,时任参知政事。“孤注”一说果能奏效,亦乃有其见地。

北宋朝阁中,奸佞之辈多半倒是才识不凡者。如这位王钦若,就曾主持辑纂北宋“四大书”之一的《册府元龟》。

辩 难

隋朝大臣杨素身边有一幕僚,颇聪慧,擅长辩难,杨素常与其闲聊。一日,杨素出题设问:有一土坑,深宽各一丈,你若坠入坑中,该如何出来?”

幕僚问:“可有梯子?”杨素说:“有梯子还用问吗?”幕僚又问:“是白日还是黑夜?”杨素问:“白日黑夜有何关系?”幕僚说:“如不是黑夜,我两眼不瞎,怎么会落入坑中?”杨素大笑。

又一日,时值腊月,杨素忽问:“家人被蛇咬伤,如何医治?”幕僚即告:“可取五月五日南墙下积雪涂于伤口,不日即愈。”

杨素问:“五月何来积雪?”

幕僚反诘:“若是五月无雪,腊月何处有蛇?”

杨素大为叹服。

附注:杨素设难,一味往难处着想。而那种无法解答的难题,本身就不能成立。或者说,之所以难以解答,正由于其前提不充分,幕僚的机辩正是抓住了此中的破绽。这种辩难,亦有禅意所在。

尽 忠

纪晓岚是清代的著名学者,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

一天,两人在野外散步聊天。乾隆突然问道:“爱卿,你是怎么理解‘忠孝’一词的?”

纪晓岚回答:“禀告皇上,所谓‘忠’,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谓‘孝’,就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好,说得不错,那我现在想要你尽忠。”乾隆说。

纪晓岚吃了一惊,过了一会儿,回答说:“臣遵旨!”

说完以后,纪晓岚就走了。没过多久,他又回来了。乾隆问道:“你不是说要尽忠吗?怎么没死呢?”

“我本想跳河向皇上尽忠,可是却在河边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

“你能不能说得更明白一些?”

“我到了河边,正准备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说道:‘纪晓岚,你为什么跳河啊?我那时跳河自尽,是因为君主昏庸无能;而你现在,听说是开明盛世啊!这样吧,你先回去问问你们的皇上,看他承不承认自己昏庸无能,如果承认,你再跳河也不迟,我等你!’这样,我就回来问您了!”

乾隆听后,笑着说道:“好你个纪晓岚,真不愧为当今雄辩之才啊!”

知足与知不足

著名出版家鲍廷博好学不倦,将其书室命名为“知不足斋”。清仁宗嘉庆时期,鲍氏所刊刻的《知不足斋丛书》24集传入清廷,当时仁宗的书斋也叫“知不足斋”,他读了此书,赞赏有加,特地传出旨谕:“朕今日读鲍氏丛书,知道他的书斋也叫‘知不足斋’,请告之不必改斋名,朕是帝王家的‘知不足’,鲍某是读书家的‘知不足’。”

其后《知不足斋丛书》第25~28集编成,再次呈献给皇上,年逾八旬的鲍廷博被赐为举人,一时在知识界传为美谈。

一位留学生在日本勤工俭学时,曾在一个“京都酒家”洗盘子,员工休息室的墙壁上挂着个镜框,内镶四个汉字,构成如下的圆形图案:

图案隐含“吾唯知足”四字,颇有讲究:

从字形看,“吾唯知足”都包含同一偏旁“口”,但所处位置不同,使之居中,组成圆形图案,方方面面均可兼顾。

奇妙的构思产生了不平凡的意义:在酒家方面,全凭客人之口生财,口愈多愈旺,四字有口,意指“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