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出处
《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出处译文
登上这座楼,就会心情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耻辱一起忘了,拿着酒杯迎着风,喜气洋洋的样子。
欣欣向荣
公元405年,陶渊明终于辞官回乡,准备过隐居生活,那年他四十一岁。
他走在回乡的路上,心里想:做官有什么好啊?就为了嘴里的一口饭,违背自己的意愿,终日做一些无聊的事。这样干,自己怎么能够安心呢?现在抛弃官位,回乡自耕自食,这就算做对了。既然意识到做官太委屈自己,就不要再错下去,应该改正过来,不要再琢磨当官从政的那些事了。
他回到了家里,家里人并不因他辞官而责备他,反而摆下酒宴来欢迎他。他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家乡的美丽景色。他越感受越觉得心情舒畅,这种感觉真是好极了。
他吃饱饭之后,又到田园间一边走一边看。农夫们见了他,都向他问好,并且说:“春天已经到了,花草树木都长得非常茂盛,山泉小溪里的水也欢快地流动,这里的景色多么让人兴奋哪!”
后来,陶渊明根据自己回乡途中的兴奋心情、到家乡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美好情趣,写成了《归去来辞》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堪称传世的经典。
◎成语释义
植物生长茂盛。现多用来比喻精神奋发或事业兴旺发达的景象。欣欣:草木茂盛的样子。荣:茂盛。
◎故事出处
《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出处译文
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涓涓泉源细水慢流。
信口雌黄
魏晋时期,上层社会盛行清谈之风,贵族们讲起话来夸夸其谈,不务实际。西晋大臣王衍,在清谈家中颇有名望。他从小就显得伶牙俐齿,曾到著名文学家山涛府上做客。大家见他外表清秀,举止文雅,都很赞许他。但山涛却叹息道:“日后耽误天下的,就是这种人啊!”
王衍成年后,善于运用老子、庄子的学说,对儒家经典进行新的解释。他宣讲的时候,满嘴都是空话。他讲话时总是轻声慢语,每次讲到错误之处,都毫不在乎地随口更改。所以,人们都用“口中雌黄”来评价他。
在“八王之乱”中,有两位很有权势的王爷看中了王衍的影响,封他为尚书令,把朝政委托给他。但他只顾着扩大自己的势力,不把天下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西晋灭亡之时,他还顺嘴胡说:“我一向都不干预朝政,朝廷的失败,并不能怪罪到我的身上。”
可是,敌军是不需要空谈家的。结果,王衍被敌军活埋在瓦砾堆里,终于一命呜呼。
◎成语释义
言论不当,随口更改。也指没有根据地乱说话,胡言乱语。信口:出言不假思索。雌黄:古时用来涂抹错字的颜料,后指任意窜改。
◎故事出处
《文选》中刘孝标注引晋朝孙盛的《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出处译文
王衍字夷甫,很能侃侃而谈,遇有错误时往往不假思索地随口更改。于是当时的人们都说他是“口中雌黄”。
河东狮吼
“河东”指山西境内的黄河以东地方。
北宋时期,有个人叫陈季常。他和苏东坡是好朋友,两人都喜欢研究佛学,只要谈起佛理,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季常的妻子柳氏是河东人,非常凶悍。陈季常年轻时喜好剑术,经常自诩为豪士,但是在柳氏面前却怕得要命。
那会儿名士聚会流行请歌女助兴,有一次,苏东坡到季常家参加聚会,也有歌女在场。没多久就听到隔壁一声大吼,听见用木杖击墙的声音。苏东坡被吓得连退几步,愣了一会儿,才赶紧跑进去探个究竟。
他进门一瞧,不禁笑了出来,原来,柳氏醋劲大发,瞪着眼睛,骂起陈季常来,还用木杖猛打墙壁,而陈季常却躲在一旁发抖,口里连连称是。
回去后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打趣陈季常,那首诗是这样写的:“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龙邱居士陈季常也很可怜,谈起佛学、佛法,往往整夜都不睡觉,但是一听到妻子的怒骂声,就吓得连拐杖都离了手,茫茫然不知所措。
◎成语释义
这个成语形容妻子的凶悍。
◎故事出处
《维摩诘经》:“演法无畏,犹如狮吼。”
◎出处译文
“佛法的力量,就像狮子怒吼一般有威慑力。”
相煎何急
汉末,曹操的次子曹丕,从汉献帝手里篡夺帝位,被称为魏文帝,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曹丕的弟弟曹植(曹操的第四子)很有文才,十来岁时,就能吟诗作赋,曹操生前特别喜欢他。可是曹丕却很妒忌他,做了皇帝以后,常对曹植进行打击。
有一次,曹丕对曹植说:“听说你才思敏捷,我却没有面试过你。现在限你在七步之内,要成诗一首,如果不能,我就要治你欺诳之罪!”曹植无奈,只得一面走一面想,还没走满七步,便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有的书上记载只有四句,没有第二、三句。全诗用同根生的萁、豆比喻同父母的兄弟,用萁、豆相煎来比喻兄弟不睦。“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曹植对曹丕沉痛的责问和规劝。
据说曹丕当时听了这首诗,也很受感动。
◎成语释义
比喻兄弟自相残害。也比喻内部不和、自相残害。
◎故事出处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依样画葫芦
“翰林院”这一机构,是从唐玄宗时期开始设置的。此后,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没有将此机构废除。
翰林院中的官员,最初有两种人:一种是擅长某种技艺的专业人员,如乐师、画师、建筑师以及其他行业的能工巧匠,他们往往被称为“翰林供奉”或“翰林待诏”;另一种是才华出众、名气很大的文人,他们往往被称为“翰林学士”。
到后来,前一种人另有容身之处,翰林院逐渐成为文人云集的机构。
北宋初期,翰林学士中有一人名叫陶谷,他经常接受起草文件的命令。许多以天子名义发布的诏书,以及政府公文,都是他亲手完成的。这位陶学士满腹诗书,就是不敢标新立异,所以起草文件时,往往依据前人所写的文章,再揣摩上级之意,加以增删改调而已。
很多年过去了,与陶谷资历相当的翰林学士,有的在中央政府担任大臣,有的去地方政府充任知州、知府。而陶谷呢,依然还是与笔墨为伴,担任旧职。陶谷愤愤不平,觉得朝廷对自己很不公平,就命令亲信官员,在天子面前为自己夸耀功劳,好让自己的境遇得到改善。
一次,陶谷将自己起草的一份文书交给一名亲信,让他呈送天子龙目御览。当时宋室天子是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看完后虽不满意,但也觉得发布出去并无大碍,便频频点头。那名亲信官员以为天子动了怜才之念,便借机进言:“陶学士多少年来,一直在翰林院任劳任怨工作,功劳真是不小。”
赵匡胤一听,就知道这名官员定是受了陶谷的指使,才这样乱提意见,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他说道:“好多人都在讲,陶翰林起草文件,就是把前人旧稿翻一翻,然后稍加改动,就往上交了。这正是老百姓平常所讲的‘依样画葫芦’。这样说来,他有什么功劳可表啊?”
见到天子对陶谷这样毫无顾忌地批评,那名亲信吓得神色大变,急忙告辞出来,回转翰林院。而陶谷呢,听到这位亲信鹦鹉学舌般地描述事情经过,知道升迁无望,也变得垂头丧气起来。
于是,他提起笔来,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嘲笑自己:
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官职的获取要靠开创新局面,可是到需要创新的时候却察觉到自己的无能。唉,我名义上是翰林学士,其实只是年复一年地按老套子写公文,依样画葫芦,这岂不是令人笑掉大牙么!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只会模仿,不能运用创新的方法。
◎故事出处
宋朝魏泰著《东轩笔录》(卷一):“(陶)谷自以久次旧人,意希大用……乃俾其党与,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力买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谷闻之,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
小巫见大巫
三国时期,有两人是很好的朋友。一人是陈琳,在魏国做官;另一人叫张纮,是东吴孙权手下的谋士。他们两个人的才能都很大,而且相互敬慕,都认为对方才华出众。他们常常给对方写书信,互相探讨文学问题。
张纮写了一篇赋,甚为得意,并派人把文章交给陈琳,请他提出意见。
陈琳见到这篇赋,觉得写得太好了,就在一次宴会上给宾客展示,还非常自豪地说:“你们看,这篇赋居然写得这样好!你们可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我的好朋友张纮呀……”
没过多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的作品《武库赋》和《应机论》。由于文章很精彩,张纮读起来津津有味,连连称绝。他立刻给陈琳回信,对陈琳那种清新的风格表示由衷赞赏,还虚心表示,要向他学习怎样写文章。
陈琳看到这封信,也谦虚地给张纮回信说:“在我们北方,消息不太畅通,我也很少与文人学士畅谈文学话题,所以没见过什么世面。我们这里写文章的人比较少,因此我就出名了,并不是因为我的才学真的有什么造诣。和你相比,我就如同小巫遇见大巫,没有什么法术可以施展了。”
◎成语释义
小巫遇见了大巫。常用来比喻二者一比较,能力高下就相差很远。巫:旧时以祈神为职业来骗取钱财的人。
◎故事出处
汉·陈琳《答张纮书》裴松之注引《吴书》:“所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
◎出处译文
小巫见到大巫,法术即无可施展。
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当滁州太守时,写了一篇《醉翁亭记》,成为传诵千古的著名文章。滁州州署在今天的安徽省滁县。滁县西南有一座山,叫琅琊山,景色非常美丽。
琅琊山上有一眼泉水,非常清甜,人们都管它叫“酿泉”。泉旁的亭子是一个和尚修的,欧阳修称之为“醉翁亭”。欧阳修常和友人在此亭喝酒聊天。他年纪已经很大,没有多少酒量,一喝就醉,所以自称醉翁。
其实,欧阳修喝酒,一不是贪图美酒的香气,二不是贪图下酒菜的美味,而是为了更好地观赏风景。借着微微的醉意,人们会产生景色奇美的幻觉,有助于身心的愉悦。欧阳修喝酒的乐趣,在于借助醉眼,欣赏一山一水一世界的朦胧美感和无穷韵味。
◎成语释义
本意不在此,而是另有所图。
◎故事出处
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出处译文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公元405年秋天,他在家乡附近的彭泽担任县令的职务,享受五斗米的俸禄。这年冬天,太守派督邮到彭泽县体察民情。这位督邮是个势利眼,为人粗俗傲慢,一到彭泽县便传下命令,让县令赶快前来拜见,想借机杀一杀县令的威风。
县令陶渊明向来清高,对权势小人顶看不起,而且对官场中流行的那种趋炎附势、奴颜婢膝的风气非常反感。督邮传下命令,他不能违背,可是不去拜见也不好,于是他准备立刻出发,接受上级的考验。
可是,县吏却一把拦住陶渊明说:“大人,您要拜见督邮,必须身穿官服,束上腰带,否则不但看着不雅,而且会让人抓住把柄来对付您,这对您来说可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当时陶渊明见当个破县令竟然这等麻烦,心中老大不高兴,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他拿出官印,又提起笔来,刷刷刷写了一封辞职信,然后离开彭泽县回转家园。
看起来陶渊明没什么官运,他的县令只当了八十多天。
◎成语释义
比喻品格清高,有骨气。折:弯。
◎故事出处
《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出处译文
“我不能为那微薄的官俸弯腰行礼,侍奉乡里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