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译文
名分不正,就道理不通,道理不通,事情就办不成功,事情办不成功,就很难兴起礼乐教化,兴不起礼乐教化,刑罚会不当,刑罚不当,老百姓不知如何做才对,就连手脚也不知放到何处了。
刮目相看
三国时期东吴有个年轻的将领吕蒙,勇猛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吕蒙出身贫寒,早年没有读书机会。有一天,吴国的君主孙权严肃地说:“你现在已经是吴国的大将军,拥有很高的权力,但是只有一身武功是不够的,我还希望你多读点书。”
于是吕蒙在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用心读书,发愤图强。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他的见解也日益深刻。
东吴主将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有个部下对他说,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席上,吕蒙问:“将军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
鲁肃答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
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大丈夫三天没有看见,就应当换个眼光去看待啊!”
◎成语释义
比喻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故事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元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出处译文
“大丈夫三天没有看见,就应当换个眼光去看待他。”
终南捷径
唐朝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姓卢名藏用。他非常聪明,提起笔来就能写诗作赋。他通过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心里非常高兴。可是考中进士是一回事,当官又是一回事。眼见得很多进士都得到了差事,自己却还无官无禄,他心中非常苦恼。
他觉得自己之所以难登仕途,就是因为像他这样的进士太多了,引不起朝廷的重视。而怎样才能使朝廷注意到他,让他当个官呢?
他整日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故意说自己对官场不感兴趣了,然后来到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在山中过起隐居生活来了。他每日里在山里修身养性,想以此获得清高的美名,让朝廷对自己赏识起来。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管用。没过多久,皇帝真认为卢藏用德才兼备,请他出去做官了。
卢藏用得知自己终于有官做了,喜不自胜。他指着终南山,得意地对另一位隐士司马承祯说道:“此中大有佳处。”
说实在话,这个卢藏用是个假隐士,一心想通过归隐这条途径,让朝廷请他去做大官。而司马承祯却是一个真隐士,只想与世无争,隐居山林。他听了卢藏用的话,明白了他话中的含义,便嘲弄地说:“依我看来,这座终南山倒是做官的一条捷径啊!”
◎成语释义
比喻求官的最便捷的门路。也常用来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故事出处
《新唐书·卢藏用传》:“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
◎出处译文
依我看来,这儿倒是进入仕途的一条捷径啊!
天下无双
战国时,信陵君在魏国偷盗兵符,领兵解了赵国邯郸之围后,便留在了赵国。他听说赵国有两个出色的人才:一为毛公,藏身于赌徒之中;一为薛公,埋名于酒肆之内。信陵君几次想见他们,两人都躲了起来,不肯相见。
信陵君打听到他们的存身之处,就悄悄地走到那儿与两人交游,相互间处得十分融洽。
平原君听说后对妻子说:“我听说你弟弟信陵君天下无双。现在看来只是个糊涂虫,只知道和赌徒、卖酒的混在一起。”信陵君从姐姐那儿知道了平原君的议论,感叹道:“平原君的养士原来只是贵公子的豪举,并不是真正为了寻找人才。”平原君连忙道歉。
就这样,不但天下之士,就是平原君的门客,也都投奔信陵君门下。秦国出兵攻魏。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怕魏王追究他的窃符之罪,不肯回国,并告诫下人:“谁为魏王使者通报,处死!”
只有毛、薛两人冒死进言:“秦灭了魏,公子国破家亡,怎么见天下人?”信陵君立即醒悟。信陵君回到魏国,魏王把上将军的印信授给他。信陵君率齐、魏等六国兵将,大破秦军。从此他威震天下,令秦国军队心惊胆战。
◎成语释义
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故事出处
《史记·魏公子列传》:“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
◎出处译文
“以前我听说你弟弟是天下无双的贤人。”
闻一知十
子贡是孔子的一个学生。他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卫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子贡这个人很会说话,而且说得颇有道理。他曾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说君子的过失与日食、月食是一样的,有了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人们则一齐仰望着。
子贡喜欢经商,结果成了大富翁,他还对政治活动很感兴趣,在鲁国、卫国政府中担任过重要职务。有一次,齐国想攻打鲁国,鲁国没有力量战胜强国,他就游说吴、越等国,让吴国攻打齐国,越国攻打吴国。在诸侯混战中,鲁国终于得以保全。
但是,尽管子贡的才能很高,孔子却认为他比起同学颜回,真是差得太远了。颜回生活俭朴,聪明好学,道德水平相当高,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是,才能出众的颜回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就过早地去世了。孔子为此悲伤得不行。后世的封建统治者也很重视颜回,将他尊为“复圣”。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觉得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见老师动问,就老老实实地回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由此推知十件事;而不够聪明的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的确如此!你是不如颜回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
◎成语释义
听到一点就知道许多。形容非常聪明,可以触类旁通。
◎故事出处
《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出处译文
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由此推知十件事;而不够聪明的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钱可通神
唐朝时,有个官员名叫张延赏,他奉命对一桩重大案件进行审理。一开始,他命令手下花最大力量追查,一定要把案情弄清。
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桌子上面出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给你三万贯钱,请你不要追查这个案件。”这不是明目张胆地向官员行贿吗?
张延赏一笑了之,对这张字条根本不理会,让手下人对案件继续加紧追查。
过了几天,张延赏在一个清晨,又发现桌子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道:“给你十万贯钱,请你停止追查这个案件。”
张延赏一看对方用这么多钱行贿,就命令手下人不要再追查这个案件了。
别人很不明白,问他这是为什么,张延赏答说:“十万贯钱不是个小数,那么多钱都可以通神了。对方如果把这么多的钱花在别人身上,什么人都可以买通,什么事都可以办成。所以我如果继续追查下去,恐怕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因此只有停止追查,才是明智之举。”
◎成语释义
形容金钱威力很大,一切以金钱为转移,只要有钱,就显得神通广大。
◎故事出处
唐人张固的《幽闲鼓吹》卷五十二:“钱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祸及,不得不止。”
◎出处译文
十万贯钱都可以通神了,没有什么事是办不成的。所以我如果继续追查下去,恐怕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因此只有停止追查。
察言观色
春秋时期,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一个叫颛孙师的人,字子张,来自陈国,比孔子小四十八岁。
一天,子张向孔子询问道:“读书人怎样做才能称得上通达呢?”孔子反问他:“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做官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名望,在家里赋闲的时候也要有名望。”
孔子笑笑说:“这只是有名声,还不是通达。怎样才能叫通达呢?品质应该很正直,遇事讲道理,对别人的讲话善于分析,能够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考虑怎样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当官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都会通达,赋闲时也会事事通达。
说到名声,有的人表面上好像对仁德很爱好,其实所作所为却并非如此,可是自己竟然把自己当做仁人而不加怀疑。这样的人,做官的时候必定以骗取名声为乐事,赋闲时也一定会琢磨怎样骗取名声。”
◎成语释义
观看他人的言语表情,来揣摩对方的心意。亦称“察颜观色”。
◎故事出处
《论语·颜渊》。
出类拔萃
作为儒家学派的后来者,孟子对本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非常敬佩。在他心中,孔子是万人崇拜的偶像,是超乎众人的天才,是个了不起的圣人。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这样向他发问:“老师,您已经算是一位圣人了吧?”孟子见他这样问,愣了一下,然后回答道:“连孔子都不敢自称为圣人,我又算得了什么呢?”
公孙丑便滔滔不绝地说了几个才能、品德相当出众的人,然后向孟子请教,这些人与孔子是不是一样的人。孟子见学生这样忽视孔子的存在意义,就说道:“从有人类以来,没有人能比得上孔子。”公孙丑接着又问:“那么,我说的这些人和孔子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就借用了孔子的学生有若的一句话,谈自己对孔子的看法:“麒麟和走兽,凤凰和飞鸟,泰山和小土堆,河海和小水洼儿,它们都是同类,但前者超越同类的程度非常之大。圣人和老百姓也是同类,都是人,但圣人却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同类,而表现出更高的才能和品德。自有人类以来,从来没有一个人比孔子更伟大。”
◎成语释义
才能和品德远远超出同类之上。出、拔:超出。萃:草丛的样子,比喻聚在一起的人或物。
◎故事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出处译文
(圣人)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同类,而表现出更高的才能和品德。
得心应手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桓公正在堂上读书。他大声读书,堂下正在制作车轮的工匠轮扁听了,感到心情非常烦躁,就把手里的活儿放下,对齐桓公说:“我想问一下,您现在读什么书呢?”
齐桓公见他这样多管闲事,心里非常不高兴,说道:“我读的是圣人的书。”
“那写书的圣人还活在世上吗?”
“当然早就死了!”
“既然圣人都不在世上了,那么您所读的书,必定是古人留下来的糟粕!”
齐桓公见他如此大胆,竟然不顾君臣之礼,不禁大怒道:“我在这里读书,你一个粗俗的工匠竟然如此胡乱议论!你还敢说圣人留下的东西都是糟粕。你今天一定要把话说清楚,否则休怪我无情,将你开刀问斩!”
轮扁不慌不忙地说:“您请暂息雷霆之怒。其实我只是根据自己制作车轮的经验向你谈一点想法罢了。例如用斧头削木头做榫头,如果削小了,放进卯眼就会松滑,显得不牢固;如果削大了,就会装不进去。只有不大不小才能相互吻合,结结实实。这种技术做起来得心应手,但用语言则难以说清。
古人学问中的高明之处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您现在看到的是用语言能表述出来的,想必就是古人的糟粕!”
齐桓公听完后,觉得他说的话多少有一点道理,就免去了应该给他的惩罚。
◎成语释义
做起事来非常顺手,与自己的心思相适应。形容做事非常娴熟。
◎故事出处
《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出处译文
动作不快不慢,就能使手上做的与心里想的相应。
颠倒黑白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名叫屈原。他知识面非常广,擅长辞令,不仅在文学上成就很高,而且在政治、外交上也颇有建树。楚怀王非常赏识他,决定对他委以重任,于是封他为左司徒。但是由于屈原对内主张改革政务,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得罪了一些贵族。他们非常忌恨屈原,一心想报复他。
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阴险小人就是忌恨屈原的贵族。他们抓住每一个机会,屡次说屈原的坏话,把屈原描述成一个坏人。一开始,楚怀王还是依旧厚待屈原。但时间一久,他终于听信谗言,和屈原疏远起来。
后来,楚怀王的儿子楚襄王登上王位,他比楚怀王还要昏庸,宠信子兰、靳尚等一班狐朋狗党,把屈原流放到遥远偏僻的湘水地区。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领军队与楚军交战,将楚国的都城郢攻破,将楚国先王的陵墓发掘。人民不敢在都城中生活,只能四处逃亡,希望能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屈原在湘水受尽折磨,听到这一变故,心中非常绝望。他有心帮助楚襄王挽回败局,但自己遭到流放,已经不能在朝议事,辅佐君王了。他只得将满腔的爱国之心与悲愤之情,抒发在激越奔放的诗篇当中。
他写道:“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这就是对那些故意颠倒黑白、误国害民的小人所进行的有力控诉。
◎成语释义
硬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常用来比喻蓄意混淆是非,歪曲事实。
◎故事出处
《楚辞·九章·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出处译文
白的要说成黑的,高的要说成低的。
脍炙人口
春秋时期,曾晳和曾参虽然是父子,但同拜孔子为师,跟随孔子研究学问。曾晳特别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为牛奶柿)。曾晳死后,曾参非常怀念他,就不吃羊枣了。这件事,在各国之中广为传颂,成为弘扬孝道的一段佳话。
到了战国时期,公孙丑听到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向老师孟子请教道:“老师,脍炙和羊枣相比,哪一样更好吃,更珍贵呢?”
孟子明知道他对曾参的故事不理解,笑笑说道:“脍炙比羊枣更好吃!世上的人,哪有不爱吃脍炙的道理!”
公孙丑问:“既然脍炙比羊枣更好吃,那么曾晳爱吃羊枣,也一定爱吃脍炙了。那为什么曾参在父亲死后只戒吃羊枣,却不把脍炙也一块戒掉呢?”
孟子回答道:“脍炙这样东西,人们都喜爱吃;羊枣虽然没有脍炙那样可口,但吃羊枣却是曾晳的一种独特爱好,所以曾参在他父亲死后只戒吃羊枣,不戒脍炙。这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称其名字,不忌讳称其姓。很多人都同姓,而名字却是每个人所独有的,不是人们共享的。”
听了孟子的这番回答,公孙丑才把曾参戒吃羊枣的事弄明白。
◎成语释义
美味佳肴人人都喜欢吃。常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或传诵的诗文。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
◎故事出处
《孟子·尽心下》:“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出处译文
烤肉是大家共同爱吃的,而吃羊枣是(曾晳)独有的嗜好。
废寝忘食
春秋时期,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到处宣传他的治国主张,希望能得到重用。在他六十四岁之时,他来到了楚国的叶邑。
叶邑的大夫沈诸梁接见了孔子,他对孔子非常热情。沈诸梁被人们称为叶公,是一位颇有名望之人。因为孔子的名声很大,所以他很早就知道孔子。可是,他对孔子的人品并不了解,于是就向孔子的学生子路询问。
这个问题太敏感了。子路虽在孔门弟子中才能出众,却不知怎么回答才好。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么回答他:‘孔子的为人,他非常喜欢学习,为了学习甚至连吃饭、睡觉都忘记;他喜欢传道授业,从不为受贫受苦而担忧,连自己快变老了都不知道’这样的话呢?”
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因为他的理想非常远大,所以使自己生活得非常充实。
◎成语释义
顾不上睡觉,忘记了吃饭。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对某一件事非常专心。废:停止。寝:睡觉。
◎故事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