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将军刘道隆也在座。他只听到孝武帝夸谢超宗有什么凤毛,竟认为谢超宗真有这宗宝贝呢!于是,这位不通文墨的将军就跑到谢家,苦苦哀求道:“你们家肯定有什么稀奇物件,快让我看看,也好长长见识!”
谢超宗知道家中无宝,对那不解事的将军一口回绝:“我们家实在贫寒,怎会有什么宝贝?”
刘道隆想了一想,皇上的话千真万确,谢超宗的父亲名字又叫谢凤,这“凤毛”必定是他家不肯出示的绝世珍宝,于是索性强硬起来,进府四处搜寻。他把谢府搜了一个底朝天,也没见到什么稀罕东西。
此时天色已晚,他才自言自语地说:“早上陛下说凤毛在你府上啊,如今竟然踪影全无!”尽管他不甘心,但也无计可施,只好没精打采地回去了。
这件事传到朝廷里,文武百官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成语释义
比喻珍贵而不可多得的人或事物。凤毛与麟角这两样东西在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人们常用它们比喻稀有、难得。
◎故事出处
《南史·谢灵运列传》。
乌合之众
东汉光武帝手下有云台二十八将,耿弇就是其中之一。
耿弇自幼喜欢读书,又对骑射有浓厚兴趣,整天向往着带兵打仗,建立功勋。
新朝灭亡时,他才二十一岁。当时天下群雄纷纷起兵,都想征服天下。耿弇决定寻找明主,于是向父亲耿况告别,带领一支小部队出去闯荡。一天,他与王郎的部队相遇。王郎是个骗子,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子舆,起兵平定天下,收拾残局。耿弇于是和部下们商议。
部下孙仓说:“既然这位刘子舆是汉成帝的儿子,那他自然是汉家正统,咱们只有归顺他才能有一个好的归宿。如果把这个机会白白失掉,我们以后肯定会后悔。更何况,现在有这个好机会,我们再到处乱跑就显得多么的没有价值呀!”
属将卫包也说:“咱们还是跟刘子舆一块造反吧,看样子他的势力不算小,跟着他跑绝对没有亏吃!”
耿弇是要寻找真命之主的,听了他们的话不以为然,大声吼道:“这个刘子舆算是个什么东西?只不过是个贼!我料他早晚被人所擒,难道我们要跟他做降虏吗?我只要领来渔阳、上谷的兵马,在太原、代郡一带进兵,不消几十日就能安定那里,回来再对付刘子舆的乌合之众,就如同摧毁朽烂的木头一样顺利。你们俩不知好歹,将来必然会遭遇灭族之祸,那时后悔也晚了!”
谁知孙仓、卫包已经打定了主意,他们向王郎投降,一心想通过侥幸窃取功名富贵。耿弇见他二人如此愚笨,就继续行军,终于找到了可以为之效力的明主刘秀,并得到刘秀的信任。后来,他辅助刘秀消灭王郎,接着又荡平天下,真的立下了赫赫战功。
◎成语释义
原意是像乌鸦一样仓促集合的群众,现在用来比喻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
◎故事出处
《后汉书·耿弇列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出处译文
回来后再突然袭击这些乌合之众,就如同摧毁朽烂的木头一样顺利。
守株待兔
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平民以种地为生,一天到晚在田里劳作。有一天,他正干着活,一只兔子惊慌失措地奔跑而来,一个没留神,正巧撞到地边的一棵树桩子上,结果撞断脖子,死于非命。于是,这个平民没有花费丁点儿的力气,就得到一只兔子,自然非常兴奋。
从此以后,这个平民就把农具放下,不再劳动,整天在树桩旁边枯等,希望再碰到白白撞死的兔子。可是一天天过去,再也没有兔子撞到树桩上。结果,他不但没有得到死兔子,反而使田地里的庄稼全都荒芜了。
宋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对那个平民冷笑不止。这个事就作为一个笑话流传开来。
◎成语释义
比喻死守片面的经验,不能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故事出处
《韩非子·五蠹》:“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允文允武
春秋时期,鲁僖公亲自率领军队,征讨淮夷。经过一场龙争虎斗,鲁国军队大获全胜。鲁僖公大喜,就在新修筑的泮宫大宴群臣,庆贺大家的功劳。那些有功之臣纷纷向国君述说自己为国尽忠之功。
鲁僖公一时高兴,就让大夫写颂词将他的功德也颂扬一番。这篇颂词中有几句诗的大意是这样的:
鲁侯的名声呀昭然显赫,恭敬明白而又道德高尚。做事小心仪表威严,那是人民尊奉的法则。既有文德又有武德,向历代祖先祈祷福佑。国人全都效法国主,这是自己求得福泽。
◎成语释义
既有文才,又有武艺,文武兼备。
◎故事出处
《诗经·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出处译文
既有文德又有武德,向历代祖先祈祷福佑。
安步当车
战国时期,齐国出了一位名叫颜斶的饱学之士。一天,齐宣王亲自接见他。
“喂,你到我面前来!”齐宣王认为这位饱学之士怎么说也是一个平民百姓,便随口说了这么一句。
这样一来,颜斶可生气了。只见他站着不动,以同样的话回敬给齐宣王:“喂,你到我面前来!”齐宣王听了,不由得勃然大怒,脸色变得铁青。
陪侍的大臣们急忙过来打圆场,把颜斶批评了一通:“你太狂妄了,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仅仅是一个平民百姓,怎么能对君主呼来唤去呢?”
面对这种局势,颜斶一点也不惊慌,从容说道:“我如果一步步走到大王面前去,那岂不是说明我对他的权势很羡慕?如果大王到我面前来,那是说明他胸怀宽大,对有学问的人非常尊敬。”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你说,到底是君主尊贵,还是像你这样的人尊贵?”
“如果真要较真起来,当然是有学问的人尊贵呀!”
“你是疯了还是傻了,竟然口出狂言!”齐宣王鄙视地瞥了他一眼,说道,“你的心中,是不是不知有羞耻二字呀?”
颜斶一点也不介意,看了看神色大变的文武大臣,神色自若地讲起了一番大道理:“想当初,秦国发动大军,向齐国进攻。秦王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在名士柳下季坟墓周围五十步以内砍柴的,就将他开刀问斩!同时还发布了另一道命令:谁能将齐王斩首,就封他做万户侯,给他二万两金子的赏赐。这不是说明,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还比不上一个死了的名士的坟墓吗?”
齐宣王心中更加不快,可是一时间又想不起别的话来对付他,就干脆不说话,只拿两只眼睛瞪着他。大臣们又过来训斥他:“颜斶呀,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之地,四方的民众没有不服从他的,天下之士没有不来依附的。你这个平民,不过来自于荒村僻野,竟然表现得这么神气,还有个做人的样子没有?”
颜斶严肃地驳斥他们:“你们的话全是错话、昏话!想一想吧,大禹就出生于荒村僻野,可他后来成为万民景仰的天子。君主只有格外尊重贤能之士,才能建立功业。只要是英明的圣主,没有不是依靠贤人来处理朝政的。”
这时的齐宣王才觉得对方虽然狂妄,却言通理顺。为了表示自己是礼贤下士的明君,他假装高兴地说:“听了先生的话,我太兴奋了。你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哪,不要再生气了,让我成为你的学生吧!你今后就暂且住在我这里,我让你天天都能吃上肉,日日都能坐上车,老婆、孩子都能穿漂亮、体面的衣服。”
颜斶对齐宣王已经很厌恶了,于是对齐宣王那假惺惺的邀请婉言谢绝,他严肃地说:“玉,本来产自山中,一旦用它来雕制器物,就破坏了它原有的美好;有学问的人甘愿生活在穷乡僻壤,一旦接受官职就会将原有的纯真丢得干干净净。因此我甘愿回到家乡,每天晚点吃饭,也与吃肉时的感觉一般无二;安安稳稳地走路,也不比坐车子差多少;不犯罪过就是尊贵的表现;清静自在地过日子,就会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颜斶说完,便打拱告辞,回转家乡,再也不理会这不尊重人的君主了。
◎成语释义
表示不乘车、从容步行。
◎故事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出处译文
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不犯罪过就是尊贵的表现;清静自在地过日子,就会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州官放火
宋朝的时候,有个名叫田登的太守,为人非常暴戾。因为他的名字“登”与“灯”同音,所以他作出硬性规定,他管辖下的任何人都不许说一个“灯”字。要是谁一时忘了这个规定,说了一个“灯”字,别的不说,一顿鞭子肯定是跑不了的。他手下的许多官吏都因为一时不慎,口吐“灯”字而惨遭他的毒打。
到后来,全州的人只好将“灯”字改说为“火”,以免招惹祸灾。每年正月十五过元宵节的时候,他属下的官吏就贴出一张奇怪的告示,告示上赫然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后来,这件事在人们中间流传开来,大家都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成语释义
比喻有势力的人可以随便干坏事,而老百姓的正当行为却受到层层限制。有时也用来比喻当官的禁止人民犯法,而他们自己却屡犯法律。亦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出处
宋朝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
讳疾忌医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蔡国行医,悬壶济世。
一次,扁鹊正好碰到国君蔡桓公,就直言不讳地说道:“大王,您已经染上疾病了,病在皮肤里。如果现在不及时进行诊治,恐怕将来要有麻烦。”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就说:“不用治,我什么病都没有!”扁鹊见他如此固执己见,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等到扁鹊走了,蔡桓公笑笑说:“这些医生,就愿意把没病的人说成有病,想用这个办法显示自己的本领。”
十天以后,扁鹊又来见桓公,启禀道:“大王,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再不进行医治就会更严重!”桓公不理睬他,而且表现出不高兴的神色,扁鹊只好离去。
过了十多天,扁鹊来见蔡桓公,对他说:“大王,现在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如果再不进行治疗就危险了!”桓公仍然对他的话置之不理,而且生起气来。
又过了十多天,扁鹊来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掉头就跑。
桓公觉得奇怪,忙派人追上他询问。扁鹊经不起来人的一再追问,只得答道:“一个人生了病,病在皮肤、肌肉、肠胃的时候,都有医治的办法,可是病如果发展到骨髓就难治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发展到骨髓,我对此束手无策,只好离开大王。这不是我不肯为大王效力啊!”
五天以后,蔡桓公感到全身疼得要命,连忙派人找扁鹊来为自己医治。谁知扁鹊已经逃到秦国,所以无法找到。蔡桓公身上越来越疼,最后终于送了命。这就是讳疾忌医的下场!
◎成语释义
隐瞒疾病,不愿让医生医治。有时也用来比喻怕别人批评而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掩盖起来。
◎故事出处
《韩非子·喻老》。
吴牛喘月
西晋武帝之时,有一个饱学之士,名叫满奋。他性情温和,历任冀州刺史、尚书令等职。晋武帝知道他有学问,非常赏识他。
满奋生来怕风怕冷。一天,满奋进宫拜见晋武帝。晋武帝让他靠北窗坐下,北窗口立着一扇透明的琉璃窗,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挡不了风的空架子。他害怕坐在那里受风吹之苦,但是圣命难违,又不能不过去。所以,他进退两难,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晋武帝见他非常狼狈,差点笑了起来。满奋不好意思地说:“我就像吴地的牛一样,见到月亮也害怕,不觉喘起气来。”
在我国古代,江浙一带被称为吴地,那里的水牛则有吴牛之称。吴地气候非常炎热,水牛怕热,就泡在水里。人们形容吴地天气炎热,说那里的水牛在夜里见到月亮,也以为是太阳,便大口大口地喘气不止。
◎成语释义
表示因疑心而产生恐惧。
◎故事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出处译文
我就像吴地的牛一样,见到月亮也害怕,不觉喘起气来。
安居乐业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春秋时李耳的哲学著作。李耳非常睿智,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人们都尊称他为老子。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相当不满意,认为国家加速发展会带来大灾难,希望回到远古的原始社会。为此,他设想出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他是这样描述这个社会的:国家非常小,人民非常少,即使造了大量的器具,也不发给人民去使用。让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不要往远处迁移,就算有车辆和船只,人们也不去乘坐它们。就算有兵器装备,人们也不使用它们去打仗。要让人民再次使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让他们吃上可口的食物,穿上舒服的服装,有安逸的住处,对原有的淳朴风俗心满意足。邻近的国家之间能够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能够互相听得到,可是人们要一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成语释义
原意是居住得安定,喜欢自己的职业。形容人们生活美满,劳动愉快。
◎故事出处
《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出处译文
让他们吃上可口的食物,穿上舒服的服装,有安逸的住处,对原有的淳朴风俗心满意足。
丧家之犬
孔子生在春秋时期,那时社会秩序混乱,众诸侯你争我斗,都想争夺霸权。孔子五十六岁那年,被鲁定公封为大司寇,参与鲁国的政务。孔子是个饱学之士,刚参与国政就显示出非凡的能力,很快鲁国大治。可是仅仅过了三个月的工夫,鲁定公就沉湎女色,不再处理国家大事了。孔子见国君如此昏庸,便辞去职务,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孔子虽然到处奔波,但各国国君认为他的主张比较迂阔,他的理想始终难以实现。
孔子先到了卫国、陈国、宋国,那里的统治者都容不下他。他在宋国与弟子练习礼节,宋国的司马觉得孔子这个人实在太讨厌,就带兵要杀掉他。孔子见非但做不成官,性命都要难保,只得逃出宋国,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所。
孔子一路逃奔,好容易来到郑国。回顾左右,他发现随行的弟子们都走散了,身边只剩子贡一人。孔子非常忧郁,在城东门下孤零零地站立。有一个郑国人看到孔子这般光景,就对子贡说:“东门之下有一个人在那站着,他的脑门像尧帝,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他的个子虽然很高大,但是腰以下与大禹比起来却短了三寸。我看他那副没精打采的神情,真像办丧事人家的一条狗!”
子贡听罢,气愤不已,认为此人真是无事生非,平白无故侮辱自己的师尊。他赶紧对孔子如实讲了。孔子却不生气,笑笑说:“他说我像这人像那人,倒不一定说得准。可他说我像办丧事人家的狗,可是说得太对了!”
◎成语释义
原意是指有丧事人家的狗。比喻失去依靠、沦落不遇的人。后来人们将“丧家之犬”当成无家可归的狗,用来比喻无处投奔的人。亦称“丧家之狗”。
◎故事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累累若丧家之狗。”
◎出处译文
颓丧的样子就好像是有丧事人家的狗。
其貌不扬
春秋时期,郑国出了一位非常贤明之人,名叫然明。他长得非常丑,有的人以貌取人,对他非常轻视。一天,晋国大夫叔向来到郑国,然明想与叔向见一面,可自己长得实在太不雅观,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才想出一个主意,那就是随着侍从混进房内,在堂下远远观望。
叔向饮酒之时,忽然听到远处有人说话,令人心旷神怡,他心想:“是谁的话讲得这样好呢?肯定是然明。我早就听说然明是郑国的贤人。”于是,他停杯不饮,急匆匆地走向前去,将然明的手紧紧拉住,亲热地说:“我听说从前贾国有一位贾大夫,长相非常丑陋,却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夫人。夫人嫌他丑,结婚三年都不和他说话,甚至从来不笑一声,贾大夫因此非常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