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口才出众,多次到诸侯那里去,却从来没受过屈辱。他去见齐威王,对他说:“咱们齐国王宫之内,有一只大鸟降落,三年的时间,它不飞也不叫,您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吗?”
齐威王笑笑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原来齐威王平常喜欢说隐语,他明白淳于髡是借隐语对他进行劝告,且劝得在理。于是他改弦更张,召见齐国的七十二个县官,赏了其中的一位,杀了其中的一个,接着又派遣军队,将各路诸侯打败,称霸于天下。
对于齐威王的这些行动,天下众诸侯惊慌得不得了,只得对他俯首帖耳。从此以后,齐威王平安地治理国家达三十七年。
◎成语释义
比喻平时不动声色,默默无闻,一旦有机会就做出让人吃惊的事情。
◎故事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出处译文
这只鸟不飞也就罢了,一飞就会冲天而去;不鸣叫也就罢了,一鸣叫就会让人感到惊异。
一鳞半爪
唐朝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家里请客吃饭,他的好友刘禹锡、元稹、韦楚客都应邀而来。
席上酒菜摆好,大家就座停当,主人白居易站起来说道:“今日难得幸会,需要先赋诗才能饮酒。”
“既然如此,你可以先出个题目嘛!”客人们对他的提议非常赞同。
白居易略微想了一下,说道:“咱们就以南朝兴废作为内容,创作‘金陵怀古’诗,每人作一首,怎么样?”
众人对这个题目很有兴趣,一个个挽袖展纸,提笔思索。刘禹锡突然拿起酒壶,满满倒上一杯浓香四溢的美酒,然后一饮而尽。元稹见他犯规,笑道:“哎,诗未成怎能饮酒?”刘禹锡一句话也不说,提起笔来在纸上尽情挥洒,顷刻之间,诗已写成,大家都围拢过来观看。
只见刘禹锡写的是: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白居易将这首诗吟诵一遍,不由得脱口称赞:“这真是一首好诗。咱们四人一块下海探骊龙,你先得到了龙珠,余下的一鳞一爪还有什么用啊?”
元稹和韦楚客也说道:“咱们不必再献丑了,快把诗稿藏起来,一鳞半爪与你的珍珠怎能相比呢?”
四人谈了一会儿趣话,然后你一杯我一杯地饮起酒来。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事物的零星片段。亦作“一鳞一爪”。
◎故事出处
《唐诗纪事》卷三十九《刘禹锡》。
人人自危
秦始皇到了晚年,喜欢到各处巡视,这样既可以了解各地情况,又能游山玩水。有一次,他准备到会稽巡游,就叫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跟他一块去。他的小儿子胡亥也喜欢玩,要求跟他前去,当时秦始皇正在兴头上,就答应了。
从咸阳到会稽,要走很长的路。到了七月,他们刚走到沙丘,秦始皇就生了病,而且病情越来越沉重。他觉得自己命不久矣,便自己口述,让赵高写了一份诏书给公子扶苏。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因为得罪了他,被派遣到上郡驻守。在诏书中,秦始皇要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火速赶到咸阳安葬他。
这封诏书刚刚草拟完,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走,秦始皇就死了。诏书和印玺全被赵高控制,当时知道这件事的,只有李斯、胡亥等五六个人。赵高为了谋取更大的权势,就先后说服了胡亥、李斯,伪造了一封假诏书,说胡亥为人孝顺,决定立他为太子。
赵高他们回到咸阳,怕扶苏起兵对抗,又以秦始皇的名义写了一封诏书,说扶苏对父亲不孝,赐给他一把剑,让他自尽。扶苏虽然不想死,但感到父命难违,只得自刎。
这样,平时庸庸碌碌的胡亥居然一举当上皇帝,称为秦二世。赵高因为拥立天子有功,被封为郎中令,从此垄断朝中一切政事,整日为所欲为。
秦二世这个人不像父亲那样有能力,却把父亲的暴虐学了个十成足。他怕别人识破他的篡权伎俩,就杀死大将蒙恬、蒙毅,又把十二个公子在咸阳市上斩首,把十个公主用裂碎肢体的酷刑杀害。此外,因为受牵连而惨遭杀戮的真是数不胜数。
这样一来,在统治阶级内部,人人都觉得身处危险的境地,上上下下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秦二世对贵族采取恐怖手段,对广大人民则加紧剥削、压迫,广大人民觉得这个新皇帝还不如暴虐成性的秦始皇,都感到痛苦不堪。
不久,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树起反抗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秦二世的统治便显得岌岌可危了。
◎成语释义
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所的处环境非常危险,缺乏安全感。
◎故事出处
《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出处译文
当时的法令刑罚一天比一天残酷,群臣上下人人自危,想反叛的人很多。
不违农时
战国时期,梁惠王曾向孟子请教说:“怎样才能使我的国家富强起来呢?”
孟子直接回答道:“不要整天忙于打仗。要鼓励人民种地,这样才能让百姓富裕起来,使国家强大起来。如果在农人播种、锄地、收割的季节里,国君不去征兵打仗、增派徭役,让他们把心思全用在田地里,您的国家就会收获数不清的粮食,还愁什么灾年呢?
“当然还有植树、打鱼的办法,您也应该立下法令进行规定。太小的鱼不能捕捞,没长高的树木不能滥伐。这样湖塘里就会有丰富的鱼类,森林里就会有用不尽的木材,老百姓生活富足,日子过得快乐,他们能不拥护你吗?如果这样做,国家就兴旺、富强起来了!”
“先生的意见很合我的心意!”梁惠王听到这些真知灼见,非常高兴,从此更加佩服孟子了。
◎成语释义
按照最适宜的农事节气进行农业生产,不要因为其他事情使农业劳动受到干扰,以免耽误、错过最好的时间。
◎故事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出处译文
按照最适宜的农事节气进行农业生产,粮食就会多得数不清,吃也吃不完。
不可救药
周武王为了解民倒悬,率领众诸侯灭掉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初期,奴隶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都不断进步,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众百姓一提到武王、周公的恩德,一个个激动不已,泪流满面。
可是到了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变得非常腐朽,他们穷兵黩武,无缘无故地发动战争,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百姓们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周厉王登基后,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管朝廷大事,国家越来越衰落。厉王十分贪婪,将山林川泽都霸占了,不许百姓去打猎、砍柴、捕鱼。他为了避免人们议论他,还派人监视人们的言行,如果发现有人对他不满,就毫不留情地将这人杀死。人民个个都愤恨厉王。
眼看国家摇摇欲坠,许多忠臣痛心不已。有一位名叫凡伯的老臣不断向厉王进言,要求他改变政治手段,以美德教化万民,挽救国家的颓势。可是周厉王不肯听他的正确意见。朝中的小人趁机嘲笑凡伯,说他是昏聩无能、不识时务的庸碌之臣。
凡伯眼见昏君佞臣如此糊涂,气得不得了,作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首诗后来被选入《诗经》,就是千古传诵的《板》。《板》的大意是这样的:
老天正在行暴虐,不要这样来喜乐。
老夫谆谆将你劝,小子骄傲意轻薄。
说话非我老昏了,是你有意来戏谑。
你的气焰如此盛,真是不可再救药。
凡伯的意思是劝说周厉王和那些权臣,千万不要把国家大事当儿戏,趁现在忧患还没到来的时候,对它尽力防止,如果忧患越积越多,就没有回天之术了。
到了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爆发,平民和奴隶拿起武器,攻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京城。
自此以后,西周一天天衰落下去了,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后来周平王只得把都城迁到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东周君王再也没有能力控制全国局势,于是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打仗,天下变成了一处处战场。
◎成语释义
病重到没有药能够治疗。现在多用来比喻人或事情发展到无法挽救的程度。
◎故事出处
《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车载斗量
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对官员赵咨非常赏识。赵咨有广博的学问,办事能力很强,与人交谈起来更是滔滔不绝。有一次,孙权想探探魏国的虚实,就派他出使魏国,了解那里的情况。
到了魏国京城建业,魏文帝曹丕想难为他,也好了解吴国人才到底怎样,便直接问他道:“你们的主公孙权到底有没有学问?”
赵咨当场作出了明确答复:“我家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选用贤明有才之人,志存经略。每当有了空闲,就博览群书,采撷奇异的知识,只是不会像书生那样寻章摘句而已。”
曹丕想以大国之威压服这个能言之人:“吴国能被征服吗?”
赵咨爽朗地答道:“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
“吴国对魏国可有畏惧之心?”
“我国带甲百万,江汉为池,对贵国有何畏惧?”
赵咨不但没被曹丕吓倒,反而对答如流,有理有节。曹丕心中暗暗称奇:此人之才实属难得。于是,曹丕语气缓和地问赵咨:“刚才听了您的话,使我深受启发。那么,吴国像您这样的人才,还有几人?”
赵咨不卑不亢地答说:“我国有大智慧的人有八九十,至于像我这样的人,那是车载斗量,数也数不过来呀!”
赵咨一出此言,不但曹丕点头佩服,就是魏国群臣也个个惊讶,对他表示出应有的敬重。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物件非常多。
◎故事出处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日薄西山
晋朝初期,论孝子,第一名就是李密。
李密是四川人,曾在蜀国担任过尚书郎的官职。晋朝灭蜀后,晋武帝司马炎听说他颇有才能,几次召他去京城做官,他都以祖母需要人照顾为理由,婉言谢绝。后来武帝又给他下了一道征召的诏书,郡县官吏也逼他赴任,他无可奈何,只好写了一道表,将自己的苦衷向朝廷直接倾诉。
李密写道:“我的命运不强,刚降生六个月,父亲就仙逝了。在我四岁刚满的时候,强悍的舅舅为了母亲能有一个好的归宿,逼迫她改嫁。我的祖母看到我无人照管,就亲自来抚养我。
“现在祖母已经老迈,体弱多病,卧床不起,只有我侍奉在她身边,为她送汤喂药。她老人家如同太阳迫近西山,喘气都很微弱,生命已经垂危,早晨难于预料晚上。我没有祖母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也无法度过晚年光景。拍着自己的良心,我实在不忍心置祖母于不顾,只顾做官求富贵啊……”
晋武帝读罢这道奏表,心中十分沉重,不但同意了李密的请求,还赐给他两个奴婢照顾老人,又让郡县拿出一笔钱,帮助老人度过残生。
◎成语释义
比喻人年老体弱,接近死亡。
◎故事出处
晋朝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出处译文
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
分庭抗礼
春秋末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治国之术。但各国国君觉得他说得过于迂腐,与当前时势不合,都不肯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路经一处树林,就决定在林中休息一阵。弟子们读书,孔子则弹琴相伴。而林外河里却有一条小船驶来,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父在船上撑起竹篙,左划一下,右划一下,非常悠闲。
一曲未终,船已靠岸,老渔父走上河岸,在树林的另一头端端正正地坐下,竖起耳朵细听孔子演奏的铮铮之声。
孔子刚把这支曲子弹完,渔父就冲孔门弟子子贡、子路招手,把他们叫到身边,问道:“这位弹琴的先生究竟是谁呀?怎么弹得这等高妙?”
子路见荒郊野外居然也有老师的知音,心里非常高兴,便自豪地说道:“那是我们的夫子,鲁国的道德君子孔子呀!”
子贡又予以补充:“我的这位夫子,就是性服忠信、身行仁义,以贤者之名享誉天下的孔圣人啊!”
“哦!原来如此。”渔父笑道,“这位孔子,圣则圣矣,只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说完,他头也不回地向河岸走去。
子贡觉得这老人不是凡人,于是忙将他的话向孔子转述了一番。孔子听罢,猛然把琴放下,站起来说道:“这必定是一位难得一见的圣人,快去追他,不要错过了!”
孔子等人追到河边,只见渔父正要划动船只离岸,孔子恭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赔着笑脸说道:“我从小读书求学,一心上进,如今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聆听过高深的教导,怎敢不向您虚心求教呢?”
渔父见孔子求教之心甚是诚恳,便对孔子宣讲起大道理来:“真者,精诚所至也。不精不诚,怎能使人感动?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把这些道理运用于人际交往中,事亲就慈孝,事君就忠贞,饮酒就快乐,处丧就悲哀……”
这一番话,孔子听得津津有味,一个劲地点头。渔父发表完宏论后,孔子谦卑地说:“我与先生相遇真是三生有幸,我愿意把您当做老师,以便经常得到您的教诲。您能把住址告诉我吗?这样我才好经常拜访您。”
渔父听罢此话,不置一词,跳上小船,独自划离河岸。只见他划呀划呀,渐渐离开了孔子的视线。
这时颜渊将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递给孔子,可孔子却丝毫不知,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河水发愣。过了一会儿,孔子才满怀惆怅地登上车子。
子路很不明白孔子的举动,他本是一个心直口快之人,就站在车旁向孔子问道:“夫子,我跟随您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父这样的傲慢之辈。想这天下之人,就连天子、诸侯、大夫同您见面,也都是分庭抗礼的,您接待他们时还表现得非常自尊呢!可是到了今天,那个渔父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您却不顾一切地弯起腰,先拜后说话,这未免对他太过尊敬了吧?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的举动感到惊奇,您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一个渔父呢?”
孔子听罢,表现出不高兴的神情,伏着车木连连叹息道:“哎呀,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呀,你的鄙拙之心到现在也没有改正!你靠近一点,我对你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遇见年长的人不敬是失礼,遇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就会产生祸端。今天这位渔父,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不尊敬他岂不是于理有亏?”
众弟子细心聆听夫子的教导,一个个心悦诚服,连大气都不敢出。
◎成语释义
原意是宾客和主人分别站在庭中两侧,相对行礼,相互以平等地位对待。后来人们用它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
◎故事出处
《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
◎出处译文
拥有万辆兵车的君主,千辆兵车的诸侯、大夫,见到您也都是分庭抗礼的,您接待他们时还表现得非常自尊呢!
凤毛麟角
南北朝时期,宋国有一个善写山水诗的名手谢灵运。谢灵运的诗名盛极一时,天下人都对他钦羡不已。他的孙子名叫谢超宗,非常喜欢学习,写起文章来文采飞扬,因此也有一定的名气。
谢超宗曾在新安王刘子鸾手下担任常侍之职,写过很多文告函件,为新安王增色不少。一次,王爷的母亲殷淑仪不幸逝世,谢超宗奉命写了一篇悼念死者的诔词,文章之精彩令人称绝,孝武帝读过以后心服口服,对左右说:“谢超宗真是有凤毛呀,我朝岂止有一个谢灵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