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20

第20章 国运盛衰(8)

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在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故事出处

《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出处译文

我活在人世间的日子也不长了,就像是一个行路的人,天色已经很晚了,而路途却还很遥远,心急之下,就做出了违背常事的事情来。

与虎谋皮

春秋末期,鲁定公知道孔子才能盖世,影响很大,想拜他为司寇,就准备与卿大夫们商量此事。这一天,鲁定公遇到左丘明,就问道:“我想与卿大夫们商议商议,可不可以让孔子担任司寇之职,让他来管理鲁国的朝政呀!”

左丘明对他说道:“国君呀,您要好好想一想!孔子如果当了司寇,掌握国家政权,那些卿大夫就会失去权柄。既然这样,您与这些人商量能有什么结果呢!他们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一定会添油加醋地说孔子的坏话,为他出任司寇设置障碍。

“我听说,在周朝有个人,特别羡慕别人的裘皮服装,准备自己也做一件。他听人说,狐狸皮做的裘皮服装最为珍贵,脑子里就转开了念头:山上的狐狸非常多,为什么不上山去与它们商量一下呢?

“这样一想,他不禁高兴起来,往山上走去。刚上了山,他就遇到一群狐狸。这个人对狐狸们说道:‘亲爱的狐狸们,我想做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皮衣,因此来找你们商量一下,请你们把身上的皮剥下来送给我吧!’

“狐狸们见到此人要剥它们的皮,心中非常害怕,纷纷逃窜。一转眼就在高山深谷中消失了。这个人还觉得狐狸过于无礼,居然不给自己一点儿面子,心中十分生气。

“过了些日子,这人想祭祀祖宗,可是没有羊肉。他忽然想起,山脚下常有一大群羊在那儿吃草。于是,他便又高兴起来,来到山脚,对众羊说道:“亲爱的羊,我准备祭祀祖宗,尽一尽自己的孝心,却缺少羊肉。你们能不能急人所难,向我贡献一点儿羊肉呢?”众羊听了,吓得“咩咩”地叫个不停,纷纷逃往密林之中。

“这样一来,这个周朝人十年也没有做成一件裘皮大衣,五年也没有完成一次祭祀典礼。这是为什么呢?只不过是因为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您想重用孔子,却要与那些即将失去权力的大臣商议,这与向狐狸要皮、向羊要肉相比,又有什么区别!”

鲁定公听了左丘明的话,才恍然大悟,说道:“你说得太对了!我现在想清楚了,就拜孔子为司寇,不和那些卿大夫商量了!”没过多久,鲁定公真的封孔子为司寇,让他行宰相之权。

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国势越来越强,威震天下诸侯,连强大的齐国都有些害怕。

后来,人们将“与狐谋皮”改为“与虎谋皮”。这个成语就流传开了。

◎成语释义

跟老虎商量取下它的皮来。比喻所商量的事要牺牲对方的根本利益,一定不会成功,也用来形容与坏人商量,要他放下私利。

◎故事出处

《太平御览》:“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

◎出处译文

想做价值千金的裘皮大衣而与狐狸商量要它身上的皮。

作法自毙

秦孝公为了使秦国国富民强,同意商鞅的建议,对各项制度进行改革。商鞅制定了新的法律,为了使新法深入人心,他决定树立朝廷的威信。新法颁布的第一天,商鞅就让人在都城南门外的空地上,竖起了一根三丈长的直木,并且四处张贴告示说:“移动直木至北门者,赏十金,决不食言。”

百姓们根本不相信国家的告示,所以围观的人挺多,就是没人去移动直木。他们认为,只不过将直木移动一下,怎么能捞到这么大的好处呢?可能是君王没事干了,拿百姓寻开心吧!商鞅见无人移动直木,就不断提高赏金,直至五十金。

终于,有人将直木移至北门,结果真的得到了五十金的赏赐。众百姓见朝廷说话算数,从此信任朝廷,觉得朝廷言出必行。

不久,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大怒,让太子的老师替太子受刑,割掉了他的鼻子。众百姓见太子犯法都要受惩罚,对法律越来越敬畏了。由于秦国老百姓遵纪守法,辛勤劳作,秦国很快就富强了。

太子继承王位后,为了报辱师之仇,给商鞅安了一个谋反的罪名。商鞅见势不妙,就逃跑了。他在逃跑途中想住店,可是由于他不能拿出身份证明,因此无法入住。新法是商鞅自己制定的,却想不到把自己给害了。他不由得自怨自艾。

秦王很快把商鞅抓住。按照新法,谋反者必须处死。可怜商鞅,惨死于五马分尸的酷刑之下!

◎成语释义

自己制定的法律,反使自己受害。比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作法:制定法律。毙:死。

◎故事出处

《史记·商君列传》:“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出处译文

唉!自己制定的法律却让自己受害,竟然到了如此的地步呀!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城(今北京市之西南)人。他是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在推行中央集权制度方面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在少年时代,赵普过着贫寒的生活,又由于群雄逐鹿,天下大乱,所以读书不多,学问很浅。后来,他参军入伍,成为禁卫军中的一名书记,专门抄写和收发公文,凭着夜以继日的勤苦换取微薄的收入。

但赵普很有政治眼光,虽然在军队中地位不高,却对天下大事非常关心,觉得凭着自己的办事能力,一定能在纷乱的政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身染重病,死在京城,继承帝位者是他的儿子柴宗训。可是柴宗训年仅七岁,虽然坐在龙椅上,却不能处理国家大事。恰在此时,京城有传言说,北汉王刘旻联合辽人,侵犯后周边境,要夺取中原。

宰相范质惊慌失措,还没弄清传言的真假,就命令殿前都检点(相当于禁卫军司令)赵匡胤带领军队赶到边关抵抗敌人。而这位赵匡胤,正是赵普的上司。

这时,平时就爱琢磨政局的赵普转开了心思。他想到,天子年幼无知,绝不是天下人的有力依靠,而宰相范质缺乏处理政坛大事的能力,根本无法抵抗强敌的进犯,更别提统一天下了。这样发展下去,周世宗所创造的大好局面岂不是要毁于一旦!

而他的上司赵匡胤呢,通过几次战役的锻炼,在政治、军事方面表现出过人的才华。这位赵将军在满朝文武中威望很高,现在又掌握了一支受周世宗亲自训练过、无坚不摧的军队。如果让赵匡胤做皇帝,就可以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进可以统一天下,退可以保全中原。

赵普虽然有心,却感到孤掌难鸣,就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以及禁卫军将领高怀德秘密商量,谁知他二人也有类似的看法。三人一拍即合,很快就发动了一场以拥立赵匡胤做皇帝为目的的政变。这场军人政变,史称“陈桥兵变”。

在陈桥兵变中,赵匡胤感到局势很难控制,只得依从众军人的意见,坐上龙椅,建立了宋王朝。他就是宋朝的开国君主宋太祖。赵普因为拥立君主有功,也由一名人微言轻的低级文员高升为说话颇具分量的朝中大臣。

赵普得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于是努力工作,辅佐宋太祖平定天下,兼并了全国大部分的疆土,接连灭掉一个个割据小国,无数降臣败将跪伏在宋太祖的脚下。

赵普尽管没读过多少书,可是处理事务的能力相当强。好多政务别人处理起来感到力不从心,而一交给赵普,不用花费什么力气就办得很圆满。所以,宋太祖对赵普渐渐倚重起来,最后终于拜他为相,让他执掌朝堂。

当然,一国宰相腹内空空终非长久之计。于是,宋太祖就劝赵普平时多读些书,增长才干。赵普是个听话、明理之人,此后他稍有闲暇,就抱起书本不丢,如饥似渴地猎取知识。

宋太祖逝世后,其弟赵光义接替他成为天子,他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宋太宗。由于天子换了,赵普也从宰相的岗位上离开了。过了一段时间,宋太宗觉得赵普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务实之才,就让赵普再次为相。

有的大臣很讨厌赵普,就对宋太宗说:“赵普虽能处理一些事务,但没什么学问,只读过一部《论语》。宰相是百官之长,要协助天子管理天下,若是只有这么一点儿学问,怎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呢?”太宗听了,也觉得这话有些道理,就询问赵普说:“别人都说,你只读过一部《论语》,真是这么回事吗?”

赵普听到宋太宗的话,就知道天子已经对他不满意。他想:倘若将自己所读之书一一罗列开来,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显示。于是,他决定用惊人之语使天子对自己彻底改变看法,坚决相信自己的能力。

他坦然地说道:“陛下,我的学问确实只是从《论语》一书中获得的,别的书籍我看也不看。可是,我曾经将《论语》中的一半学识充分利用,辅佐太祖爷打下了天下。现在,我还要用《论语》中的另一半学识,辅佐您治理天下,开创我朝的盛世!”

赵普的回答令宋太宗非常满意。这几句话既大方得体,又强调了他的办事能力,使太宗皇帝觉得用他为相确实没错。于是,宋太宗充分信任赵普,对他极为倚重。

◎成语释义

学问虽不广博,但已掌握了精髓,能够用来成就大事业。这个成语也可以简化为“半部论语”,简化后,可以表示原来的意思,也可以表示自己学问不广博。

◎故事出处

宋朝罗大经的《鹤林玉器》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英雄无用武之地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部队征讨荆州。此时荆州牧刘表已死,其幼子刘琮继位。

当时,刘备在樊城镇守,他知道曹军势大,绝非他所能抵御,就率部退往襄阳。谁知,刘琮已有降曹之意,不允许他进城。刘备无奈,只好撤往江陵。新野、樊城两地的难民知道刘备仁厚,愿意跟随他。由于他手下军民杂处,行军速度很慢。

刘琮果真投降了曹操。曹操把刘备看做是自己的心腹大患,率领五千骑兵追赶刘备,一日一夜行七百里。结果,曹军终于在当阳的长坂坡追上了刘备,刘备的军队被杀得大败。刘备、诸葛亮等人突围而走,退到樊口。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派他前往江东,向孙权求救。

当时孙权还在观望局势,不知如何是好。诸葛亮给他分析局势,说:“以前天下处于混乱之中,将军占领了江东,刘将军则在汉水之南整顿人马,准备和曹操一争高低。现在,曹操已将北方平定,又夺取荆州,四海为之震动。而刘将军虽然是当世的英雄,却因没有用武之地,所以撤退到这里。”

接着,诸葛亮又尖锐地指出,现在大兵压境,孙权再不作出决定,很快就会大祸临头。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话,就对他说,刘将军是当世的英雄,自己愿意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于是,孙权和刘备联合了起来,共同对抗强悍的曹操。

◎成语释义

形容有才能却无处施展。用武:比喻施展本领。

◎故事出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出处译文

英雄有才能却无处施展,因此刘备才逃到了这儿。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西周末期,当朝天子周厉王残暴无道,人民对他非常不满意,到处宣扬他的暴行。

一次,老臣邵公对厉王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劝谏他说:“您瞧您都做了些什么呀,把朝廷的政务处理得一团糟,现在人民对您的统治越来越反感了,居然到处宣传您的恶行!长此以往可怎么得了啊?”

没想到周厉王听了,把头点了一点说:“邵公啊,你说得有道理,老让人民议论我,确实不行啊!”于是他马上调来军队,传令下去:“谁敢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就给我抓起来开刀问斩!”

周厉王为了将百姓的言论监控起来,专门从卫国请来一个巫师,让他对人民进行监视,一旦发现谁宣讲了对天子不利的话,就马上杀了他。周厉王这么一干,人民都不敢随便乱说话了,两个熟人如果在路上碰面,只能互相递个眼色,擦肩而过,谁也不敢跟对方聊天,打哈哈。

看到自己的“政治成果”,周厉王非常高兴,得意地对邵公说:“你看看,我能让人民都不说话,现在社会上哪还有人议论我呀?”

邵公见天子竟然如此愚钝,不由得长叹了一口气,说道:“防备人民的口,比防备河流泛滥还危险呀。河流是不能堵住的,将河流堵塞,河水就会形成洪水,吞没良田,毁坏房屋,形成大祸;同样也不能堵上人的嘴巴,不让人家说话,那样带来的灾祸比河水泛滥还要可怕得多呀!

“要想真正治理河流,正确的办法是疏导,使河水畅通无阻,流入大海;要想真正治理国家,正确的办法是让百姓畅所欲言,大胆说话。所以圣明的君主在听政时总是让大夫卿士随意发表意见,还要听听其他人的意见,然后才对朝廷政务进行决断。

“老百姓愿意说的都是闷在心里的话,你不让人民说话,到底能管多久的用?我看这样做是不行的,您还是调整自己的做法,回到正路上来吧!”

邵公说的话真是金玉良言,可周厉王说什么也不肯听,整日任意而为。三年以后,人民终于起来造反,拿起武器把他赶出了京城。厉王见返回都城无望,只得跑到晋国的彘地藏身,了此余生。

◎成语释义

比喻压制言论的方法会带来极大危害。

◎故事出处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出处译文

防备人民的口,比防备河流泛滥还危险呀。将河流堵住,河流就会形成洪水,给人民造成很大的伤害,防备人民的口也是这样。因此治理河流,正确的办法就是疏导;而要想真正治理好国家,正确的办法是让百姓畅所欲言,大胆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