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02

第2章 道德修养(2)

季布原来在项羽手下做事,出了不少力气,曾帮助项羽多次打败刘邦,后来项羽兵败自杀,刘邦悬赏捉拿季布。但是由于季布的名声好,总有人保护他,一直没捉到。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希望能撤销追杀季布的通缉令,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官职。

有一个和季布同乡、名叫曹邱生的人,一向喜欢和有权有势的朋友来往,于是就托人写信给季布,介绍能和季布认识、交朋友。

可是季布一见到曹邱生就很反感,根本不想理会他。但是,曹邱生面对季布讨厌的神色,像是没发生什么似的,对他说道:“您也知道我们都是楚国人。人们常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是我到处替您宣扬的结果,可是您为什么总是拒绝见我呢?”

季布听完曹邱生的话,非常高兴,顿时改变了态度,将他当做上宾来招待。

◎成语释义

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

◎故事出处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出处译文

得到黄金百斤,也抵不上季布的一句承诺。

专心致志

弈秋是古代有名的棋手,有两个人慕名而来,同时拜他为师。弈秋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艺传授给他们,就非常仔细地给他们讲解。

一个学生非常仔细、认真地听他讲课,对旁边发生的事情都不理会;另一个学生表面上也在认真听课,而实际上思想很不集中。他一会儿看看窗边的花草,一会儿看看天上,他看到大雁从窗外飞过,就想到要用一支箭把大雁射下来,然后吃大雁的肉……

弈秋讲完课,叫这两个学生对弈一局,看看他们学得怎么样。刚开局不久,开小差的学生还能凭借以前的基础周旋,不过棋到中盘就见分晓:一个从容不迫、能攻善守,一个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很快,开小差的学生败下阵来。

弈秋一看,两人的棋艺相差悬殊。他对棋艺差的学生说:“你们两个人一起听我讲课,他能专心致志,而你呢,心不在焉。”

◎成语释义

指一心一意,思想高度集中。

◎故事出处

《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出处译文

下棋,这技艺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也是学不好的。

万死不辞

东汉末年,西北军阀董卓掌握了国家政权。董卓控制朝廷,欺君害民,为所欲为。他出入都使用天子的仪仗,将禁军交给弟弟、侄儿掌管,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幼,一律封侯。他还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供他一人淫乐。

司徒王允痛恨董卓的无耻行径,害怕汉朝毁在此贼手中,但苦于没有兵权,不能为国除害,于是烦恼起来。

这天晚上,王允想到后花园消愁解闷,但他刚踏入花园,就听到有人在园内不住地叹息。他快步走上前去,发现叹息者是府中的歌伎貂蝉。

王允责问道:“现在正是深更半夜,你为何在这里唉声叹气?莫非怀有私情?”

面对王允的责问,貂蝉不慌不忙地答道:“我是在为您忧虑呀!这几天我看到您始终皱着眉头,就知道您是一个贤人,整日为国事担忧。如果大人要用我办事,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不推辞……”

王允听了这话,又见貂蝉生得如花似玉,不由心生一计,慌忙向貂蝉跪下。貂蝉将王允扶起,王允流着眼泪说道:

“如今的局势人人皆知,朝廷恐怕撑不下去了。老贼董卓想谋篡帝位,满朝文武想不出一个好主意来。我想,若除董卓,必须利用他身边之人。老贼横行霸道,全仗义子吕布,此人骁勇异常,若要用他诛灭董卓,岂不是好?

“方才听你言辞恳切,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将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侍奉董卓之后,就在他们父子中间进行离间,让他们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将董卓杀死。若如此,则大害可除,汉室可兴,不知你能否答应?”

貂蝉缓缓站起,言辞坚决地说:“我刚才说过,为大人效力,万死不辞!既然大人有如此妙计,我如果不能照计诛灭董卓,情愿死于万刃之下!”

王允见貂蝉肯舍己为国,非常高兴,就和貂蝉共同商议,实施“连环计”计划,结果除掉奸贼董卓,立下盖世奇功。

◎成语释义

即使要死一万次也决不推辞,形容愿意效力,有很大的决心。

◎故事出处

《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寸草春晖

唐朝中期,著名诗人孟郊,曾有一首名叫《游子吟》的诗传世。诗的感情真挚,直到今天仍传诵得很广。

这首诗的大意是这样的:

出门在外、在异乡漂泊的年轻人啊,当初,你的母亲为你亲手缝制了合体的衣衫。在你出外远行的头天晚上,母亲一针一线地缝呀、缝呀,把衣服缝得密密实实,这是因为怕你在外边日子久了,衣服会有破损。

母亲的这一片慈爱之心,你怎么报答得了?这就如同柔嫩的小草报答不了阳光的恩泽一样,做儿子的稚朴的心,怎么能报答得了慈母的恩情呢?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子女对母亲的慈爱难以报答。

◎故事出处

唐朝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不因人热

梁鸿是东汉时著名的经学家。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因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梁鸿虽然贫困,但才学很高,读书非常刻苦,在乡里远近都有点儿名气。

后来,他被推举进太学读书,太学中的子弟多出身于官宦人家,个个车接车送,生活无忧。梁鸿为了度日,却需要抽出时间替人家放猪。为此,太学里的那些官宦子弟都瞧不起他。

梁鸿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养成了孤傲的脾气,喜欢独来独往。就是一日三餐,也和他们分开,自己烧饭。有一天,一个同窗生火做饭后,见梁鸿还没有生火,便请梁鸿用他的热灶煮饭。但梁鸿不领他的情,说:“我从来不在别人的热灶上做饭。”说完把灶火灭了而重新生火做饭。

◎成语释义

比喻性情孤傲,不依附权势。

◎故事出处

《东观汉记·梁鸿传》:“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出处译文

梁鸿说:“我从来不在别人的热灶上做饭。”说完把灶火灭了而重新生火做饭。

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接受他教育的学生共有三千多名。他特别喜欢钻研学问,整理古籍,而且修订了史书《春秋》。

他看到周天子不受大家的尊重,礼、乐逐渐被废弃,诗书也散失了很多,就自己仔细搜集材料,进行整理编撰。他对古代传诵下来的诗歌三千余篇,进行了选择、整理,精选出符合礼义的三百余首诗。这些诗都能配上音乐歌唱。从此礼乐流传天下,教化万民。

孔子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研究。进入晚年,他特别喜欢研究易经。

易经的内容非常深奥,很难读懂,学起来要花费很大精力,可孔子不怕吃苦,一遍读不懂,就两遍、三遍地读,一直到把问题弄懂为止。那时纸张还没有出现,书籍都是用竹简或木简组成的。许多竹简用皮条穿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册书。由于孔子频繁地展阅竹简,看的次数多了,竟然把皮条弄断了好几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韦编三绝”。

孔子对易经进行了深刻研究,将研究成果写入十篇文章之中,流传后世。这十篇学术论文被称做《十翼》,它们分别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后来,人们把孔子所著的《十翼》作为解释易经的重要依据。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刻苦学习、勤奋读书。

◎故事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出处译文

孔子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连接简的牛皮条。

脚踏实地

北宋名臣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

司马光从小便喜欢学习,看过很多书,特别喜欢读史书。那时他就立下宏伟志向,长大后要成为一个历史学家,向人们传播历史经验。宋英宗的时候,司马光终于有修史的机会,奉天子之命编撰《资治通鉴》。

在刘恕、范祖禹等史学家的帮助下,司马光用了十九年的时光,终于编撰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编年史——《资治通鉴》。这部书上起战国,下讫五代,将1362年间的大事讲述得清清楚楚,史学价值很强。

全书共三百多万字,内容极其丰富,称得上浩如烟海。

司马光在编写史书的过程中刻苦钻研,为辨明真伪,常常工作到深夜才上床休息。他怕睡眠时间过长会耽误工作,特意做了个圆木“警枕”。只要他一睡熟,脑袋就会从“警枕”上滑落下来,人也就苏醒过来。这种措施,使他睡觉不得安稳,以便把时间都用在工作上。

据说,《资治通鉴》在洛阳存放的废稿、残稿,将两间屋子堆得满满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工作的严谨。

人们对司马光的治学态度非常欣赏。有一次,司马光问哲学家邵雍:“邵公,您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邵雍笑笑说道:“你这个人,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成语释义

原意是双脚在地面上踏稳。现常用来比喻办事或做学问老老实实,不浮夸。

◎故事出处

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出处译文

司马光问邵雍:“邵公,您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邵雍答道:“你这个人,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贫贱骄人

战国时,有个叫田子方的人,受到魏文侯的礼遇。魏国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派太子击驻守中山。太子击外出,在路上遇到了田子方,便让田子方的车先过去,田子方连正眼都不看他一下。

太子击生气地说:“是富贵者该骄傲对人呢?还是贫贱者该骄傲对人?”

田子方答道:“只有贫贱者敢于骄傲对人,富贵者哪里敢骄傲对人!国君如果骄傲对人,就会失掉他的封国;大夫如果骄傲对人,就会失去他的领地。失掉封国的,从未听说过有人用封国去款待他;失去领地的,从未听说过有人用领地去款待他。

“至于说到贫贱的士人,如果所说的不被采用,所行的不让君主满意,无非是穿好鞋子离开罢了,无论走到哪里不都是过着贫贱的生活吗?”

太子击挨了一顿教训,只好向田子方行礼道歉。

◎成语释义

指贫贱的人藐视权贵。

◎故事出处

《史记·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出处译文

是富贵者该骄傲对人呢?还是贫贱者该骄傲对人?

不屈不挠

西汉成帝之时,有一年秋天,京城长安突然传来谣言,说大水快要进城了。汉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没有了解实际情况,就以为洪水真的会来,力劝成帝躲进船里去,以避洪水。

多数大臣都对王凤的意见表示赞同,只有宰相乐昌侯王商表示反对,并且表现得非常坚决。王商为人诚实耿直、庄重正派,他觉得大水未必会突然进城,如果皇上带头逃难,百姓会更加惊慌失措。这对局势的稳定太不利了。于是,他旗帜鲜明地反对王凤的建议。

后来通过调查,大家才知道根本没什么大水。于是,皇帝对王商力排众议的做法表示赞赏,而对王凤则表现出不满情绪。王凤对自己的惊慌态度非常后悔,但又对王商怀恨在心。

后来,王凤的亲戚在太守任上玩忽职守,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王商要惩办他,王凤前来讲情。但王商素来铁面无私,没有给王凤面子,坚决地免去他亲戚的官职。从此以后,王凤对王商更加记恨了。

后来王凤采取阴险手段,对王商进行诬陷。汉成帝以为舅舅所说的是实情,就把王商的官职罢免了。王商虽然丢了官,却得到了一个直臣的名声,天下皆知。

◎成语释义

面对困难或恶势力,不屈服、不低头。

◎故事出处

《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挠不诎。”

◎出处译文

乐昌侯王商为人耿直,坚毅刚强。

鞠躬尽瘁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主张联吴伐魏。他平定南方以后,一直积蓄力量,准备北伐曹魏,为蜀国的生存争夺空间。

过了一阵子,诸葛亮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决定统率人马,攻打魏国。出师前,他给皇帝刘禅上了一道奏表,名曰《出师表》,劝刘禅虚心纳谏,重用人才,把心思都用在治理国家方面。

可惜的是,第一次北伐失败了,诸葛亮只得退兵,等待时机。过了几年,诸葛亮又决定北伐中原。当时,很多大臣觉得蜀国力量太小,老是这样动用军队,不是国家之福,因此反对北伐。

诸葛亮针对这种情况,又上表给后主刘禅,对当时的敌我形势进行详细分析,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会派兵来对付你,倒不如主动攻打他,说不定还会找出一条生存之路。后主刘禅看了,表示全力支持诸葛亮伐魏。

这第二道表,史称《后出师表》。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表示他一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语释义

指小心谨慎、尽心尽力地去工作,一直到死为止。鞠躬:小心谨慎的样子。瘁:劳累。

◎故事出处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处译文

微臣只有尽心尽力地去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不欺暗室

春秋时期,执掌卫国的卫灵公在夜里听到一阵车马行驶的声音,这声音由远及近,可是到宫门口却突然消失了。过了一阵,这车马声再度响起,由近而远,慢慢地变轻,最后终于消逝。卫灵公感到奇怪,就向他的夫人询问:“你知道车中坐的是什么人吗?”

夫人嘻嘻笑起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这人不会是旁人,肯定是我朝大夫蘧伯玉!”

“你怎么那么肯定呢?”卫灵公不禁奇怪起来,“你是会算命还是怎的?”

夫人一本正经地说:“我听说根据朝廷的礼节,臣子经过王宫门前,一定要下车致敬。而忠臣和孝子既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假惺惺地做样子,也不会在旁人目光涉及不到的地方疏忽自己的行为。

“蘧伯玉是我国著名的贤人,讲仁义而有智慧,非常遵守礼节,刚才必定是经过宫门,有意停下来表示敬意。尽管在夜间,旁人无法见到他的守礼表现,但他仍然会做合乎礼节之事。在我卫国之中,能做出这种事的,除了他还能有谁呢?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对此事展开调查,一定能得出答案……”

卫灵公派人去调查情况,结果发现在夜间行车的果然是蘧伯玉。这时的卫灵公,既佩服夫人的知人之明,又动了制造滑稽的念头,故意向夫人取笑道:“哈哈,夫人也有猜错的时候,那人竟然不是蘧伯玉!”

夫人听罢,心里非常高兴,素来守礼的她矜持地斟满一杯美酒,递给灵公,笑道:“我向国君表示十二分的祝贺!”

“这不过是一桩小事,夫人为何向我祝贺?”卫灵公不知她这样做的原因。

“原来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是个贤人,现在看来我国中还有一位大夫与他一般无二,这样一来,您就有了两位贤人。贤人越多,卫国就越会兴旺发达,所以我才向国君祝贺呀!”

卫灵公听了这话后,心里也由衷地高兴,笑着说:“原来如此,你这个女人真是太明智了!”接着,卫灵公跟她说起了悄悄话,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她。

此事很快就传到宫外。从此以后,人们都说卫灵公的这位夫人仁智、贤良、知人、达理。

◎成语释义

即使处于无人的情况,也不做违反规定的事情。又称“暗室不欺”。

◎故事出处

《列女传》卷三。

克己奉公

祭遵,字弟孙,家住颍阳。他从小热爱学习,很懂道理,虽然出身富贵人家,却能够保持勤俭的作风。后来他投奔了刘秀,被任命为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期间,他严格执法,从来不讲情面,大家都很佩服他。

有一天,一个受刘秀宠信的侍从犯了法,祭遵查明事情真相后,依法将他处死。刘秀得知后,心里很生气,怪祭遵处罚他亲近的人,要治祭遵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