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18

第18章 国运盛衰(6)

四分五裂

战国时期,七国争霸。七国之中,又以秦国实力最强。政治家们看到天下纷争不已,就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派是以苏秦为领袖的“合纵”派,主张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另一派是以张仪为首的“连横”派,主张由秦国统一天下。

张仪是秦国的著名大臣,一次奉了秦王旨意,劝说魏国与秦国联合起来,对付其他五国。

他见了魏王,说道:“魏国的地理条件非常不好,处于七国之间,打起仗来不能守住城池,这是致命的弱点。

“贵国如果联合南方的楚国而不联合齐国,齐国就会很生气,从魏国的东面打来;如果联合齐国而不联合赵国,赵国也不是好惹的,会在北面挑衅闹事;如果不与韩国联合,韩军会频繁地从西面进攻;如果不与楚国搞好关系,楚国的军队则会从南面发起势不可当的进攻。

“稍有不慎,战争就会降临到魏国身上,一点儿安全保障都没有,这就是我所说的四分五裂的道理啊!”

听了张仪的话,魏王觉得自己联合五国抗秦真是失策,原来这五国都是自己的劲敌呀。于是,魏王向张仪请教,自己身处乱世之中,用什么方法才能保住国土。张仪笑了一下,劝魏王与秦国联合。因为秦国在七国之中最为强大,联合秦国,其他诸侯国因为害怕秦国,一定不敢轻易侵犯魏国。这样一来,魏国的安全就有保障了。

魏王听信了张仪的话,终于依附了秦国,整天为秦国的利益南征北战,耗尽了国力。

◎成语释义

形容很分散、极不完整的情况,也形容一个国家或一个集团支离破碎、不团结、不统一的状况。

◎故事出处

《战国策·魏策一》:“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出处译文

这就是我所说的四分五裂的道理啊!

夜以继日

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建立了西周王朝。可是,没过几年,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儿子成王即位,年纪只有十三岁。因为成王年纪小,就由叔叔周公辅佐处理朝政。

周公的能力很强,担任辅政的艰巨任务后,总是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不管处于什么情况,只要公事来了,就立刻办公,从不敢稍有懈怠。

他曾经率领军队,平息了东方夷人的叛乱。他还制定礼法、刑律,分封诸侯,修建并设立东都成周。

由于周公治国过于辛苦,结果在东都建成之后就逝世了。临死之前,他把众大臣叫到身边,要他们好好辅佐成王,治理万民,提出要把自己葬在成周,以表示虽死不忘王命。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对周公为国家呕心沥血的精神非常敬佩。孟子说:“周公兼学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的品德来治理周朝,如果发现不对的地方他就抬起头来想,白天想不好晚上接着想,想好了就毫不犹豫地去做。”

◎成语释义

原意是白天没干完的事,晚上接着干下去。现在多用来表示不分白天黑夜,连续干某项工作。以:介词,用。

◎故事出处

《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出处译文

周公兼学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的品德来治理周朝,如果发现不对的地方他就抬起头来想,直到想好为止,白天想不好晚上接着想。

一窍不通

商朝末年,商纣王残暴不仁,整天吃喝玩乐,不处理国家大事。他的宠妃妲己给他出了不少坏主意,纣王竟然件件依从。老百姓见君王如此昏暴,都很生气。

老臣比干觉得纣王这样下去不行,心中非常焦急,总是苦口婆心地劝他,要他走正路。时间一长,纣王对比干越来越厌烦。

有一天,比干又来劝阻纣王,希望他不要滥杀无辜,并且说,如果他再这样暴虐下去,商朝近六百年的江山就要毁于一旦。纣王越听越生气,根本不理会他。可是,比干一连几天都来劝导他,一点儿也不厌烦。

一天,纣王突然笑嘻嘻地对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你的道德水平这样高,一定是圣人了。我要杀了你,取出你的心看个明白。”纣王说得出就做得到,果然将比干杀死,将他的心取出来观看。

后来,孔子谈到此事时,心中百感交集,叹道:“纣王的心真是一窍也不通啊!如果他的心通了一窍,比干就能够免于一死了。”

◎成语释义

七窍没有一窍是通气的。比喻对事物不理解,一点儿也不懂。窍:通气的窟窿。

◎故事出处

《吕氏春秋·过理》:“纣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出处译文

纣王杀掉比干来观察他的心,这是不可取的。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纣王的心如果通了一窍,比干就能够免于一死了。”

羽毛未丰

战国时期,苏秦到秦国去,想劝说秦国征伐六国,称霸天下。可是,秦惠王对他的意见不感兴趣,说道:“现在的秦国,就好比一只羽毛还未长全的小鸟,如果硬要展翅高飞,必定会遇到灾祸。先生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我国,对我进行开导,我表示感谢。可是,关于争霸称帝的事,还是以后再说吧。”

苏秦不愿意就此离去,于是给惠王上了十多次奏章,说明争霸的重要性。可是,秦惠王对他的意见越来越反感。这时,苏秦的资财也耗费光了,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家去了。

◎成语释义

比喻尚未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充足。丰:丰满。

◎故事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出处译文

秦王说:“我听说,羽毛还没长全的小鸟,是不能够展翅高飞的。”

欲盖弥彰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权倾朝野,名气很大。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崔杼前去吊唁,见棠公之妻棠姜姿容绝世,不禁心动神驰。他不顾众人的一再反对,终于娶棠姜为妻。齐庄公性喜渔色,他明知棠姜已是崔杼的妻子,仍勾引她,与她暗中来往。崔杼知道此事,十分生气,便假装有病,不去朝堂理事。

齐庄公色胆包天,借探视崔杼之机和棠姜相会,表现出一副乐不可支的丑态。崔杼见国君这样欺负他,忍无可忍,设计将他杀了,改立景公为国君,自己担任丞相之职。

齐国负责修写国史的人非常正直,要把这件事情公正地记录下来。崔杼听说后,就多次暗示史官,要他为自己避讳一二。可是,耿直的史官还是写出了实情。他写道:“崔杼杀了他的君主。”在当时,弑君之罪可是十恶不赦的罪行,谁弑了君,必会被后世之人所耻笑。崔杼见史官竟然跟他对着干,又羞又恼,心想你不给我留情面,我就不给你留活路。于是,凶狠的崔杼将那名史官杀死。

谁知道,继任的史官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还是秉笔直书,记录下崔杼的罪行。崔杼心想,既然能杀一个史官,为什么不能杀第二个,不信后来者不怕死。他为了让别人屈从于自己,把这个史官也杀了。可是,下一任史官仍坚持原则,保留崔杼弑君的内容。

崔杼见史官们都如此正直,自己这样肆意杀人,也不会带来好处,只好就此作罢,放了史官们一马。

后来阅读历史的人看到这一节时,都气愤地说,崔杼想掩盖自己的丑事,却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只能是欲盖弥彰。

◎成语释义

企图掩盖真相,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弥:更加。彰:亦作“章”,明显。

◎故事出处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

◎出处译文

或者为求好的名声而得不到,或者企图掩盖真相,却让罪行暴露得更加明显。

振臂一呼

西汉时,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第二年秋天,汉将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北上。他的军队走了很长时间,在一处开阔的地方,与匈奴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相遇。尽管敌强我弱,但李陵及其部下毫不畏惧,奋勇杀敌。匈奴单于见汉军非常骁勇,于是向北撤退。李陵率众追赶,歼敌两千多人。

单于十分生气,又调来八万骑兵,与李陵的部队作战。单于发现汉军没有后援部队,就打算把他们全部消灭。李陵见势不妙,只得撤退。单于率领部队追击。李陵率领部将英勇反抗,杀死了很多敌军士兵。单于觉得李陵太英勇了,恐怕自己吃败仗,就想收兵。

可是在这个时候,汉军中的一个小头目投降匈奴,泄露了军事秘密,说汉兵只剩下三千多人,而且受伤、得病的人非常多。单于觉得汉军可以很快消灭,打消了原来的主意,下令对汉军进行全线进攻。汉军吃了败仗,尸体堆满了原野,血流成河。剩余的汉军已不足百人,且以伤者、病者居多。

李陵不肯服输,挥动着手臂,高声呼喊道:“快杀敌啊!”在李陵的号召下,众士兵无论有伤无伤,全都举起手中的兵器,向匈奴冲杀过去。匈奴兵见汉军这样英勇,惊得心惊胆战,纷纷向后退去。

后来,这支汉军部队还是被匈奴消灭,李陵万般无奈,只得投降匈奴。

◎成语释义

形容一声号召,群起响应。

◎故事出处

汉·李陵《答苏武书》:“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出处译文

汉军死伤的人堆满了原野,剩余的已不足百人,还都是伤者、病者,不能战斗,但是李陵挥动着手臂,高声呼喊后,有伤有病的士兵全都举起了手中的兵器,奋力向敌人冲杀。

置之度外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虽然已经称帝,可是天下仍处于群雄纷争的局面。东方的刘永、巴蜀的公孙述、燕王彭宠、齐王张步等都有很强的势力,对新生的东汉政权产生巨大的威胁。

光武帝的理想是统一全国,使百姓脱离战乱之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四处招揽人才,争取天下的民心。他知人善任,对统领大军的将领充分信任。刘秀连连得胜,还收服了威震河西的五郡大将军窦融。而陇西的隗嚣、巴蜀的公孙述还不服从东汉政权,负隅顽抗。

光武帝派人劝隗嚣归顺朝廷。隗嚣觉得自己的势力不足以对抗东汉朝廷,于是暂时臣服,派大儿子跟随汉使去见刘秀,给刘秀做人质。

当时,光武帝对天下形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指出,隗嚣既然遣子为质,肯定会老实、听话,所以不用顾忌。公孙述在西南边陲,也没有与东汉政权争斗的资本,所以天下大局已定。

他对众将领说:“隗嚣和公孙述已没有阻止我统一天下的力量,所以我可以不把他们放在心上了。”

几年之后,刘秀终于荡平其他势力,统一天下,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成语释义

放在一边,不作考虑,不把它放心上。置:放。度:考虑。

◎故事出处

《后汉书·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忠言逆耳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关中,秦王子婴觉得抵挡不住,就投降刘邦。于是,刘邦进入秦宫仔细查看。秦宫宝物无数,美女如云,刘邦见到这些,喜出望外,想好好享用这一切。

樊哙是刘邦的部下,他看到刘邦在秦宫赖着不走,就问他是要做一个大富翁,还是要占领天下。刘邦是个心怀大志的人,很痛快地说道:“我起兵除暴,当然是想占领天下了。”

樊哙苦口婆心地说道:“秦朝为什么会灭亡?其根源就是秦宫中的美女和珍宝。您若想夺取天下,请快快返回霸上,千万不能学秦朝君王的老样子。”刘邦觉得樊哙的话不中听,就沉默不语。

谋士张良对刘邦说:“秦王昏庸,贪图享受,老百姓才起来反抗,您才能进入关中。现在您替天下百姓灭掉暴秦,就应当树立好的形象,做一个节俭的人。可是,您刚进入秦宫就想享受财宝、美色,岂不是让众百姓对您失望!

“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人的耳朵,可是对行动非常有好处;良药总是苦的,但对治病很有效果。樊哙性子直,不会拐弯抹角地说话,可他对您忠心耿耿!希望您听从樊哙的忠言!”

刘邦想,现在为了大局,还是退出秦宫为好,等到占领天下之后,再慢慢消受美女、财宝不迟。想到这里,他听从了张良的劝告,离开秦宫。他传下命令,封府封库,关闭宫门,无论是谁,都不许擅动秦宫财宝。传下命令后,刘邦返回霸上。关东父老见刘邦不爱财宝、美色,以为他是个节俭之人,都对他非常崇敬。

◎成语释义

忠告的话往往不合自己的思想,听不进耳朵。逆耳:不顺耳、不中听。

◎故事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出处译文

忠诚的话虽不顺耳却对端正行为有帮助,好药虽苦却有利于疾病的治愈。

众志成城

周朝时,周景王登基后,想从老百姓身上渔利,就将市面流通的小钱废除,重新铸造一种大钱。

大夫单穆对他说:“老百姓的利益受损,穷了,国家就没有办法治理了。”周景王非常固执,听不进单穆的良言。

两年后,周景王又传下旨意,收集全国最好的铜,给自己造两口大钟,敲给自己听。

单穆又苦口婆心地劝他:“早在两年之前,大王就将小钱改成大钱,使老百姓无故蒙受损失,现在又要劳民伤财,这怎么行。就算造成了大钟,配上乐也难有和谐之声。您太贪图享受了。

可是,周景王一心想着玩乐,坚持要造这两口大钟。一年以后,大钟真的造好了,敲击起来的效果不理想。敲钟人为了让周景王高兴,就说钟的声音非常和谐。周景王也就信了。

大臣州鸠却对景王说道:“这不能算和谐。大王铸钟,如果百姓高兴地为之欢呼,那才算得上是和谐。可是您为了造这口大钟,使老百姓怨声载道,对大王表现出十足的不满。因此,实在看不出这钟有什么地方值得欣赏。俗话说:‘众志成城,什么事都能办成功,即使是金子在众人口中含着,也会熔化掉。’”

◎成语释义

如果大家一条心,就会像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用来比喻大家团结起来,力量就会无比强大。众志:万众一心。城:坚固的城堡。

◎故事出处

《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志成城,众口铄金。’”

◎出处译文

俗话说:“众志成城,什么事都能办成功,即使是金子在众人口中含着,也会熔化掉。”

逐鹿中原

楚汉战争时期,汉王刘邦封部将韩信为齐王,对他非常宠信。韩信的谋士蒯通看到韩信的力量已经很大,就劝韩信背叛刘邦,带领军队与刘邦、项羽共争天下,那时天下三分之势可以实现。可是,韩信觉得刘邦对他不错,不忍心背叛汉王。

刘邦打败项羽后,当上了皇帝。可是,他开始猜忌韩信了。有一次,刘邦带兵出征后,吕后假传圣旨,将韩信抓起来,说韩信想篡夺帝位,将他杀死。韩信见到刘邦、吕后这样无情无义,后悔地说道:“我当初不听蒯通之言,所以才有今天这个下场!”

刘邦打了胜仗回来后,听别人讲述韩信的遗言,就将蒯通抓来,要治他的罪。蒯通大喊冤枉,说自己无罪。

刘邦问他:“你当初唆使韩信反叛我,我今天就杀了你。这不是很合理吗?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蒯通一点儿也不害怕,从容不迫地说:“狗都知道对自己的主人要忠诚,我那时是韩信手下的谋士,当然要忠于韩信,为他考虑。再者说,那时候秦朝失去了政权,全天下的人都在追逐它,谁有本事就能得到它。你的对手因为力量不够才会失败,你要愿意杀就杀吧!反正你是胜利者。”

刘邦听完蒯通的话后,觉得这个人就是胆子大,对自己并不构成威胁,就把他放了。

◎成语释义

为了夺取政权而进行争斗。鹿:比喻帝位。

◎故事出处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狗各吠非其主。当彼时,臣独知齐王韩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

◎出处译文

狗都知道对自己的主人要忠诚,我那时是韩信手下的谋士,当然要忠于韩信,为他考虑。再者说,那时候秦朝失去了政权,全天下的人都在追逐它,谁有本事就能得到它。

罪不容诛

西汉时期,河内轵县人郭解为非作歹,随意杀人,是个凶狠的地头蛇。他非常狡猾,又有势力,所以官府也拿他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