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闻如是:一时①佛住王舍城②,在鹊封竹园③,与诸大比丘④、菩萨摩诃萨⑤及诸八部⑥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⑦梵志⑧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⑨愿说之。”
佛言:“善哉!”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
答曰:“亦有亦无。”
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
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人从何生?”
答曰:“人从谷而生。”
问曰:“五谷从何而生?”
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⑩而生。”
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
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空从何生?”
答曰:“从无所有{11}生。”
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
答曰:“从自然生。”
问曰:“自然从何而生?”
答曰:“从泥洹而生。”
问曰:“泥洹从何而生?”
佛曰:“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12}。”
问曰:“佛泥洹未?”
答曰:“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13}?”
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
答曰:“众生甚苦。”
佛言:“云何名苦?”
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
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
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注释]
①一时:指佛于某时说法的时期。诸经之首,经常出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之类的套话。
②王舍城:中印度摩羯陀国都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的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
③鹊封竹林:即迦兰陀竹园,位于王舍城北方,是迦兰陀鸟栖息之竹林。此竹园为迦兰陀长者所有,长者归佛后以竹园奉佛,由频婆娑罗王建筑“竹林精舍”,以供佛说法,为佛教史上第一座寺庙。
④大比丘:德高年长的比丘。比丘,出家得度、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
⑤菩萨摩诃萨:大菩萨。
⑥八部:八部鬼神之略称。包括天众、龙众、夜叉、香神、非天、金翅鸟、非人、大蟒神。由于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又因为八部众以天龙神通最大,所以又叫做天龙八部。
⑦异学:(术语)异于我道之学问。指不同于正法(正法即真正之道法,佛所说的教法)之学。
⑧梵志:音译婆罗门,意译净行。原意指立志求生于梵天的人,后通称一切外道之出家者或在家之婆罗门。
⑨唯:句首语气词。这里表示希望。
⑩四大火风:即四大:地、水、火、风。
{11}无所有:又叫做无所得,空的别名。《楞严经》曰:“安然得无所有”,与本文佛说的“从无所有生”同义。无所有处地,即无色界第三天。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
{12}“泥洹”句:泥洹谓涅槃,灭尽烦恼,脱离生死。不生不死法讲的是涅槃的道理,从本不生,今亦不灭,故曰不死。涅槃中的涅表示“不生”,槃表示“不灭”。
{13}常乐:涅槃四德之一。大乘佛教认为,一旦证入涅槃,就会真正地“常乐我净”。
[今译]
听说有这样的事:某时期,佛住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各位大比丘、大菩萨及诸八部的三万六千信众聚会。
届时有五百外教徒参加法会,他们离座而起,向佛发难:“我们听说佛道非常广博深奥,世界上没有能比得上的,故到此请教,希望为我们解说。”
佛说:“好!”
外教徒问:“世界是真实的抑或是虚幻的?”
佛回答:“亦实亦虚。”
外教徒问:“既然是真实存在,为什么又说是虚幻的?既然虚幻,为什么又说是真实存在?”
佛回答:“对于生者来说世界是真实的;对于死者来说,世界是虚幻的。所以说‘亦实亦虚’。”
外教徒问:“人由何而来?”
佛回答:“人由五谷而来。”
外教徒问:“五谷由何而来?”
佛回答:“五谷是靠土壤、水分、温度、空气四大因素生长出来的。”
外教徒问:“土壤、水分、温度、空气又是怎样生出来的?”
佛回答:“土壤、水分、温度、空气从空而生。”
外教徒问:“空又从何而来?”
佛回答说:“从无所有生。”
外教徒问:“无所有从何而来?”
佛回答:“从无为自然而来。”
外教徒问:“无为自然从何而来?”
佛回答:“从不生不灭的涅槃而来。”
外教徒问:“不生不灭的涅槃又从何而来?”
佛回答:“你们现在问的问题怎么如此较真?涅槃的道理就是从本不生,今亦不灭,灭尽烦恼,脱离生死。”
外教徒问:“佛是不是已经达到涅槃的不生不灭了?”
佛回答:“我还没有达到涅槃的不生不灭。”
外教徒问:“若是还没达到涅槃的不生不灭,怎能知道不生不灭的常乐无苦?”
佛说:“我现在问你,天下众生是苦还是乐?”
外教徒问答:“众生很苦。”
佛说:“怎么知道他们苦呢?”
外教徒回答:“我们看见众生临终时苦痛难忍,所以知道死是苦的。”
佛说:“你们现在还没有死,就知道死是苦的;我看见十方诸佛无生无死,既没有前世的生,也没有后世的死,所以知道不生不灭是常乐无苦的。”
这时五百外教徒心领神会,请求佛陀给他们传授五戒,证悟声闻乘的初果,又回到原来座位上继续听佛说法。
佛说:“你们好好听,现在为你们讲说一些譬喻。”
[点评]
这篇引言讲的是佛为五百外道梵志说法,令其皈依的故事。外道梵志心中最大的迷惑不外有无与生死问题,所以佛围绕这两个问题说法。
外道梵志问:“空从何生?”佛回答:“从无所有生。”正是这一问一答使讲经一开始即进入高潮。
空就是无所有,无所有就是空。稍微知道一点佛学的人听到这句话都会感到耳熟,《心经》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即源于此。这句话是最重要的佛理之一。如果我们把“空”解释为“空就是无”,肯定会遭到批评,因为这是没有意义的同义语反复。佛说空“从无所有生”是有意义的,它是指:专精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在此种场合,别说诸法,就是自己的心也不见了。这就是“从无所有生”。
二十世纪人类最大的发现之一便是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这个理论揭示:宇宙产生于约一百五十亿年前,那之前没有宇宙,只有虚无的“奇点”。时间开始的那一刹那,奇点突然爆炸,并在瞬间产生加速度,迅速向四周膨胀形成宇宙。现在,膨胀过程仍未完结。“奇点”体积无限小,能量无限大,我们用常规的“有”根本无法描述它,我们可以近似称其为“无”。
大爆炸理论揭示:色(宇宙)在一百五十亿年前曾经是“空”的!佛说“从无所有生”不是惊人的预言吗?外道梵志问:“自然从何而生?”佛回答:“从涅槃而生。”绝妙!我们可以假设,制造“奇点”的主体就处于涅槃状态,它生出自然万物。利用反证法可以进一步理解佛的话:最初的生命一定是非生命制造的,否则,发问者会一直追问下去,没有尽头,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答。佛教一方面认为无所有从自然而来,另一方面又认为“安然得无所有”(《楞严经》),这样就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自然养育人;第二,反过来没有“安然”,人从自然中得不到“无所有”,从而达不到涅槃。
(一)愚人食盐喻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①,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②,闻节饮食可以得道③,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注释]
①爽:伤害,破坏。
②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③道:狭义指达成佛教终极目的之修行法则。广义指趣向果之通路。
[今译]
从前有一个蠢人,到别人家做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没有味道。主人听了,就在他菜里添了些盐。
放了盐的菜味道美妙,客人思忖道:“所以味美,是因为盐的缘故。放一点点盐已经这样味美,再多加些岂不更好!”
蠢人没有头脑,便空口吃起盐来。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被盐伤害。
这就像那些外道,听说节制饮食,可以得道,便断绝饮食。有的七天不吃,有的十五天不吃,白白遭受饥饿之苦,无益于提高修行。就和那个蠢人一样,以为盐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弄得口干舌苦,道理也是一样的。
[点评]
这篇寓言是讽刺外道通过过度苦行求果报的错误做法的。外道苦行有自饿法、投渊法、赴火法、自坠高岩法、常翘一脚法、五热炙身法、常卧于灰土法、棘刺法、编椽法、吃树叶、恶草、牛粪法等,有些简直惨不忍睹。然而直到今天,印度教徒中仍有修此类惨痛苦行法的人,他们坚持认为苦行能帮助他们死后转生天上。
释迦牟尼也苦行过六年,日食一麻一麦,饿得露出一根根肋骨。后来发现苦行并非求道的最佳手段就毅然中止苦行,改变策略,转向增益智慧之路,最终获得大成功。
苦行本属于外道,但佛教徒在正法引导下也适当做些苦行的功课,那好比往饭菜里适当放盐,但绝不滥用食盐。
(二)愚人集牛乳喻
昔有愚人,将会宾客,欲集牛乳,以拟供设,而作是念:我今若预于日日中■①取牛乳,牛乳渐多,卒无安处,或复酢败②,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取。
作是念已,便捉牸牛母子,各系异处。
却后一月,尔乃设会,迎置宾客。方牵牛来,欲■取乳,而此牛乳即干无有。时为众宾或嗔或笑。
愚人亦尔。欲修布施,方言待我大有之时,然后顿施。未及聚顷,或为县官、水火、盗贼之所侵夺;或卒命终,不及时施。彼亦如是。
[注释]
①■(ɡ?u):同“搆”,挤取牛羊等兽乳。
②酢(cù)败:变酸,腐坏。酢,醋、酸味。
[今译]
从前有一蠢人,打算举行宴会招待宾客,想积攒些牛奶,以供宴会之用。他思忖:如果我现在预先把每天挤出的牛奶储存起来,牛奶会越积越多,以至无法存放,还会变酸腐坏。不如就把牛奶装在牛肚子里,等到临开宴会的时候,再一起把它挤出来。
他有了这样的想法,就捉住母牛和小牛,把它们各拴一处。
过了一个月,他举办宴会。等到迎接安置好宾客,把牛牵过来,准备挤奶,可是这头牛的奶已经干瘪,挤不出牛奶。当时前来的客人,有的生他的气,有的笑话他。
蠢人也是如此,要行布施,总说等我挣到大笔钱时,然后一次性布施。可是还没等到攒够钱,有时钱被官吏勒索,有时遭遇水火灾害毁坏或被盗贼掠夺而损失;有的突然死去,根本来不及布施,也与那个蠢人一样。
[点评]
这个譬喻告诉人们要及时行善,不能迁延时日。古印度人很早就发现光阴易逝,所以他们发明了极其短的时间单位——刹那。一刹那的时间极短,相当于现今一昼夜的六百四十八万分之一,或相当于七十五分之一秒。但佛教很在乎这极短的时间,认为“人的一个念头中就含有九十个刹那”,一个念头有多短就不必计算了,那几乎是无法表示的。危险恰恰在于“念”的短促,善念完成于不到刹那的极短时间,恶念亦然。犯罪心理学揭示,相当一部分杀人犯都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杀人罪业的。可见,靠遇到情况临时克制恶念并不可靠,可靠的方法是平常修行道德。
《无性摄论》说:“处梦谓经年,寤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极言人生苦短,必须抓住一刹那的时间做善事,做有意义的事。——这是本寓言给予我们的重要启迪。
(三)以梨①打破头喻
昔有愚人,头上无毛。时有一人,以梨打头,乃至二三,悉皆伤破。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
傍人见已,而语之言:“何不避去,乃住受打,致使头破?”
愚人答言:“如彼人者,憍慢恃力,痴无智慧。见我头上无有发毛,谓为是石,以梨打我,头破乃尔。”
傍人语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为痴也?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至头破,不知逃避?”
比丘亦尔,不能具修信戒②闻慧③,但整威仪④,以招利养⑤,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至伤破,反谓他痴。此比丘者亦复如是。
[注释]
①梨:疑为“藜”之讹。藜,草名,又名灰藋、灰菜,嫩叶可吃,茎老可作拐杖。
②信戒:“信”为进入佛门之初步。《菩萨本业经》下卷曰:“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佛、法、僧、圣戒称为“四种证净”(又称四信、圣戒证净),其前三种证净(即三宝:佛、法、僧)以信为体,后一种证净(圣戒)以戒为体。“四证净”谓以无漏智(三乘人离诸烦恼的清净智,此智有断惑证真的功用)能够如实觉知四圣谛之理,而生起对佛、法、僧三宝及戒律清净之信仰。
③闻慧:闻所成慧的简称。听闻(谓从经论中闻,或从善知识处闻)佛法能生智慧,为三慧(闻慧、思慧、修慧)之一。
④威仪:指起居动作有威德仪则。佛教讲究行、住、坐、卧四种威仪。
⑤利养:以利益保养身体。
[今译]
从前有个蠢人,头上没有头发。当时有一个人用藜杖敲打他头,接二连三地敲,打得他头破血流。
当时这个蠢人默默忍受,不知躲避。旁边的人看到,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躲开,待在那里等着挨打,以致头被打破?”
蠢人回答:“像他那样的人,凭着力气大骄横轻慢,愚昧没有智慧。看到我头上没有头发,以为是石头,就用藜杖打我,以致头被打破!”
旁人说:“你自己愚痴,怎么还说别人愚痴呢?如果你不痴呆,你怎么被他打,以至打破头,还不知道躲避呢?”
出家人也是这样,不能修信根信力,坚守戒律,修习定慧,只修威德仪则,借以招来十方信众的供养。这就像上面所讲的蠢人,头被人打,还不知躲避,以至头破血流,还说别人痴呆。这些出家人也是这样的。
[点评]
佛道修行之初,须立坚固之信心,进而探求智慧,达开悟之境。至于戒那是第二步的事。
本文涉及到信、戒、闻慧的概念。
佛教把“信”列为信、进、念、定、慧等五根之首,足见其重要。净土宗更是以信心为本。信或信心有很多意思,比如可以指进入佛门,可以指信仰之心(信佛、信法、信僧),可以指远离怀疑之清净,可以指自信(相信自己与佛没有差异,相信自己修即成佛,相信自己本来就是佛),可以指信善恶因果业报。
佛教的戒律极多极复杂,一般人持五戒(优婆塞戒)足矣:(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但整威仪”不好,然而“整威仪”还是必要的。
(四)妇诈称死喻
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妇无贞信,后于中间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傍夫,舍离己婿。于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①一死妇女尸,安着屋中,语我夫言,云我已死。”
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以一死尸置其家中。及其夫还,老母语言:“汝妇已死。”
夫即往视,信是己妇,哀哭懊恼。大积薪油,烧取其骨,以囊盛之,昼夜怀挟。
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着②,谓为真实,永不可改,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注释]
①赍(jī):持有,携带。
②惑着:迷惑于假象贪爱而执著不离。《止观》:“若缘女色沉湎在怀,惑着不离,当用不净观为治。”
[今译]
从前有个蠢人,其妻相貌端正,爱她很深。可妻子却对他不忠贞不诚实,同时与第三者交往,打得火热,准备随情夫私奔,离开自己丈夫。于是她秘密地托付一个老太婆说:“我离开家后,你替我弄一具女尸来,放在我家,然后对我丈夫说我已经死了。”
其后,老太婆乘她丈夫不在家之机,弄来一具死尸放在他家。等她丈夫回来,对他说:“你妻子已经死了。”
丈夫立即去看,相信死者就是家妻,伤心痛哭,心中难过。他堆积很多木柴放上油料,焚烧尸体,捡取残骨,用一个口袋盛着,白天黑夜都夹在怀里。
后来愚人之妻对情夫厌烦起来,就回到家对她的丈夫说:“我是你的妻子。”
丈夫回答说:“我妻子已死,你是什么人?竟胡说是我的老婆!”妻子三番五次地解说,丈夫仍然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