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何等人物?当朝掌权的宰相,乾隆身边的红人。谁得罪得起?即使不小心,也不见得能逃过此劫。就是暂时免于一难,谁知道会不会“秋后算账”?因此,何不暂且藏着捏着,然后,伺机而发。
448妙计自救
有个商人到银行取了一大笔现金回到车上。就在他正要发动引擎时,车后座却爬出一个女人,把头伸到他的耳边,小声让他把钱交出来,否则就打开车门说他绑架强暴她。原来,女人的头发早已散乱,上衣领口大敞着,纽扣似乎就要被扯掉了。
商人大惊,冷静一会儿后,便反身对着女人咿咿呀呀地比手画脚一番装聋作哑。
后来,商人用他的智慧救了自己,并让警察抓走了那个女人。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
毫无疑问,被这种人讹上了,你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没有人看见你的清白,他们看见的只是眼前的事实——妇女的衣领大开。所以,要从这种旋涡里拔出来,必须懂得随机应变,用智慧去求取你要的“凭证”。
449辜鸿铭倒看英文报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一直备受人们的尊敬。
有一次,他乘坐在公交车上,正叠着脚欣赏窗外的风景。半路上,来了几个年轻的外国人,竟对着辜鸿铭身穿长袍马褂、留着小辫的形象用英语评头论足,很不恭敬。辜鸿铭也不言语,只是从怀里掏出一份英文报纸从容地看起来。那几个洋人竟笑得前仰后合的,说辜鸿铭是白痴,不懂英文还看,连报纸都拿倒了!
谁知道,辜鸿铭却用纯正的英文说了一句话,让几个洋人不禁大惊失色。
辜鸿铭说了什么?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言。那几个洋人有眼不识泰山,碰上了他,也只能认栽。对付这种人,像辜鸿铭先生这一招,来个“欲擒故纵”,确实妙也!
450活了180岁从没见过的
古时候,某地某年闹灾情,当地人选了一个老人去县衙报告灾情,以求减免当年的税收。
到了县衙,他向县官报告说,小麦收了五成,棉花收了三成,玉米大约收了两成。县官大怒:“有了十成收获还来报灾,岂不是想蒙骗本官?”老人赶紧回答说:“哪敢,小民活了180岁,也没见过这么严重的灾情啊!”县官不知是计,便道:“胡说!你怎么会有180岁?”
老人解释了之后县官顿时大笑,终于明白是自己先错了。
老人是怎么解释的?
县官如此算收成,还真让人看不出他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但,你开了闸门,我就顺水推舟呗!你“糊涂”,我也跟着“糊涂”一回。知道戏要怎么演了,才知道接下来要怎么做。
451夏明翰姓冬
1928年2月,由于叛徒的告密,夏明翰不幸被捕。
当时,敌人用尽了种种的方法对夏明翰严刑拷打,可都不能使他屈服。在最后一次审讯时,敌人又照例问夏明翰:“你姓什么?”夏明翰回答说姓冬。敌人大喝:“胡说,你明明姓夏,为什么姓冬?”
你知道夏明翰是怎么解释自己姓冬的吗?
夏明翰出身豪绅家庭,却是农民运动的组织发动者之一。他当然不是忘了祖宗的姓,也不是糊涂到不知道自己的姓。只是,在那种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年代,被捕的他,早注定了“逆我者亡”的命运。既然都要死了,何不淋漓尽致地痛骂一顿!反正,也是“最后”一次嘲弄敌人了。
452一样的死亡率
在联合国召开的重要会议中,一个西欧的外交官想戏弄一个非洲国家的大使。
这位外交官仗着自己的国家势力比较强大,总是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刻意地贬低别人的国家并炫耀自己的国家。有一次他假装很有礼貌地问那位大使:“贵国的死亡率想必不低吧?……”
谁知道,该非洲国家的大使只冷冷回答了一句,便让他“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无地自容了。
非洲国家的大使是怎么回答的?
默不吭声走不通,因为外交场合不相信“沉默是金”;可是,正面回答呢,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反正就是不能够。一来,算不清;二来,“我”没有必要向你“交代”。走不通的路,就不要再走。
453船上装的东西
有一天,江南才子张玉书正陪驾乾隆皇帝在江边游逛。
这时,江中出现了一条小船。船上装满了货物,用苫布盖得严严实实的。乾隆想试试张玉书,便问他:“船上装的是何物?你不说就是抗旨,说错了就是欺君。”张玉书想也没想,立即回答说:“陛下,船上装的是东西。”
乾隆问:“什么东西?”
你知道张玉书怎么回答吗?
船太远,还裹着一层厚厚的苫布,谁知道里面是什么?可谕旨已下,没有办法也得找出办法来了。左右为难,只有取个中间模棱两可的,至少,那是没有界线圈定的可以做答案的答案。
454马下牛了
古时候,有个县官带随员骑马到王庄办公。
走到一个岔路口后,不知道该往哪边走了。正好,过来一个农夫。于是,县官大声问:“喂,老头,到王庄怎么走?”但是农夫没有理睬,县官让随员拦他停下。农夫却说他没有时间,正要去看刘庄一件怪事。于是县官问他是什么怪事。农夫说:“刘庄有匹马下了一头牛。”县令大惊道:“真的?马怎么会下牛呢?应该下马才对啊!”
结果,农夫回了一句,便把矛头对向了县官。他说了什么?
没见过问路还这么居高临下的人,农夫自然是不屑于搭理了。农夫再愚蠢,也不可能不知道“龙生龙,凤生凤”的道理。说的马生下牛的奇事,其实也不过是他自己胡编乱造。而县官偏却还是傻傻地一头撞进去,非要弄个究竟不可。最后倒霉,也只能说他不够聪明或者太过聪明了。
455爱尔兰人和酒鬼的区别
爱尔兰哲学家约翰·司各特·伊里杰纳任法国宫廷学校校长时,查理二世常常喜欢跟他开玩笑。
有一次,两人共进午餐。正吃着饭的时候,查理二世却突然问他:“一个爱尔兰人和一个酒鬼有何区别?”其实这是一个双关语。伊里杰纳是爱尔兰人,爱尔兰人(Scot)的发音与酒鬼(Sot)的发音很相近。查理二世的意思是说,伊里杰纳是酒鬼。
你知道伊里杰纳后来是怎么回答的吗?
伊里杰纳是哲学家,当然知道爱尔兰人和酒鬼的区别,更清楚查理二世背后的意思。但是,明了了,人家不明说,你也不好发作。人家出“暗箭”,你就跟着装傻别出“明枪”呗。
456塞住牛屁股
从前,有个地主闲着没事总喜欢刁难别人,卖弄自己。人们很讨厌他,却又对他无可奈何。
一次,地主戴眼镜去游山玩水时,刚好被一个正在耕地的农民看到了。农民便趁机狠狠地骂牛:“瘟牛,东晃西荡不走正道,眼瞎啦!”地主越想越气愤,便要等农民耕完地后回骂他一顿。然而,当农民赶着耕牛快到地头时,他却松开了手上的犁,然后一手拉紧牛绳,一手抓起泥巴,使劲往牛屁股里塞。
正要发作的地主被这一幕逗笑了,问农民干什么。
你猜猜,农民将如何回答地主?
农民其实是借牛骂“人”,明里他是骂牛,暗里却在讽刺地主。这种指桑骂槐、声东击西的方法,不过是用愚笨的外衣蒙上内心的透彻。否则,也就是真的不聪明了。既然骂了人,聪明的自然会想到被骂的人会上前“讨公道”了。
457智判牛舌被割案
古时候,有一年,春耕时节,有个农民的耕牛被人割了舌头,于是告到了官府。
县令听完后,心知是仇人所为。但是,这种无头案又该往哪里查?他沉思了一会儿后,却严厉地呵斥农民说:“大胆刁民,分明是你自己割了自家牛舌,还要诬陷别人,还不赶快回家去!”
农民很委屈,却又很无奈。一气之下,回家便把牛给宰了。按当时的法律,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农民已经顾及不了那么多,反正牛没有舌头也活不了几天了。所以杀了牛后,反而还四处嚷嚷,把牛肉分给大家吃。
第二天,却有人把农民杀牛的事告到了县令。但是,县令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帮农民查出了割牛舌的人。
你知道割牛舌的人是谁吗?为什么?
像这种无头案,真要抽丝剥茧般地查清,所费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会有多复杂。割牛舌,让牛活不了几天,自然是想加害于人。县令既想到是仇人所为,自然可以预料到自己呵斥农民之后,农民会有什么反应了。其实,一切都是县令在引蛇出洞而已。
458王允之金蝉脱壳
东晋书法家王允之,自小就聪明睿智。他的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大将军,掌握着朝政,为人心狠手辣,骄横跋扈,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
不过,王敦很喜欢自己的侄子王允之,常常邀他同床共眠。一次,王允之照例酒足饭饱后跟王敦同睡。次日天亮,王敦被一个下属唤醒,起床共商谋反计划的事情。因为事关重大,加之与心腹越谈越兴奋,竟完全忘记床上还有一个小孩在睡觉。当时王敦就嘱咐下属说:“必须注意保密,如果有人知道这件事情,格杀勿论!”
而事实上,这一切都让王允之听到了。王敦跟心腹说了好久之后,才突然想起背后的床上还睡着王允之,大为惊恐。于是,赶忙跑过去掀开帐子。看到眼前的情景,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王允之是如何金蝉脱壳的?
王敦是个政治野心家,更何况,他与心腹所商讨的还是反叛策乱的大事呢!“格杀勿论”一语,当然是会“一言九鼎”的。所以,即使他很喜欢王允之,也未必能放过他。王允之活生生的人在帐里,又怎能让王敦放心?谈了那么久,说没听到,谁能相信?多少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