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说法认为是海水当中会发光的生物受到扰动而发光所致。比如在拉丁美洲大巴哈马岛的“火湖”由于繁殖着大量会发光的甲藻,夜晚时,随着船浆的摆动便会看到,激起万点“火光”。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现在已知会发光的生物种类还有许多细菌和放射性虫、水螅、水母、鞭毛虫,以及一些甲壳类、多毛类等小动物。因此,人们推测,当海水受到地震或海啸的剧烈震荡时,便会刺激这些生物,使其发出异常的光亮。但是这种说法受到了另一些研究者的质疑,他们提出,在狂风大浪的夜晚,海水也同样受到激烈的扰动,为什么却没有刺激这些发光生物,从而产生海火现象呢?
有些人认为“海火”的形成可能和地震前出现的地光类似。并为此作了大量的试验,美国学者对圆柱形的花岗岩、玄武岩、煤、大理岩等多种岩石试样进行破裂试验。结果发现,当压力足够大时,这些试样便会爆炸性地碎裂,并在几毫秒内释放出一股电子流,激发周围的气体分子发出微弱的光亮。他们还注意到,如果把样品放在水中,则碎裂时产生的电子流,也能使水面发出亮光。可是这一结论也有人提出了异议,因为除地震海啸外,在海啸发生时,不像地震那样会发生大量的岩石爆裂。
那么,海火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海火作为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很可能有着多种的成因机制,生物发光和岩石爆裂发光只是其中的两种可能机制,由不同机制产生的海火,有着什么不同的特征,目前尚是谜题。
19.海底下的黑烟囱
海底黑烟囱的发现应该说是一次意外。由于人类工业的不断发展,陆上能源渐渐走向紧缺,人们便把眼光投向了广阔的大海。而海底黑烟囱就是在探寻海底能源的时候被发现的。自1977年10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所属深海潜艇“阿尔文”号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海域率先发现海底热泉生态区以来,便开始了现代海底黑烟囱的研究。
1978年,美国的阿尔文号载人潜艇在东太平洋洋中脊的轴部采得由黄铁矿、闪锌矿和黄铜矿组成的硫化物。1979年又在同一地点约2610~1650米的海底熔岩上,发现了数十个冒着黑色和白色烟雾的烟囱,约350℃的含矿热液从直径约15厘米的烟囱中喷出,与周围海水混合后,很快产生沉淀变为“黑烟”,沉淀物主要由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和铜铁硫化物组成。这些海底硫化物堆积形成直立的柱状圆丘,称为“黑烟囱”。
此后,海洋学家又先后在墨西哥西部沿海以北的北纬10°海底和北纬21°的胡安?德富卡海隆下勘察到大规模热泉区并分别进行过数次综合考察。胡安?德富卡海底热泉区中拥有多处喷涌升腾矿物质的黑烟囱。这些奇异的自然景观引起了科学家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们近期的科学考察又获得新的收获和重要的发现。
海底黑烟囱和海底热泉的形成有关,而海底热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底板块之间的碰撞,使得海底地层出现断裂和扩张,地球内部源源不绝喷涌而出的熔岩冷却固着成新的海底地壳并将古老的海床置于其下并取而代之。海水在地心引力作用下倾深入地裂中,同时形成海底环流将熔岩中大量的热能和矿物质携带和释放出来。当炽热的海水再度喷射到裂缝上冰冷的海水中,其中的矿物质被溶解并形成一缕缕漆黑的烟雾。矿物质遇冷收缩最终沉积成烟囱状堆积物,地裂中热液顺烟道喷涌而出形成景致奇异、妙趣横生的海底热泉。目前,世界各大洋的地质调查都发现了黑烟囱的存在,并主要集中于新生的大洋地壳上。
经过科学家们潜心的研究发现了黑烟囱的“建筑师们”的踪迹。科学家采集了黑烟囱内的岩芯发现,岩心上布满了含有硫酸钡亦称重晶石的凹陷管状深孔,研究人员确认这些管状孔穴系蠕虫长期生存行为的结果。鉴于热泉口旁蠕虫遍布,因此尚难断定究竟哪些蠕虫擅长打洞筑巢。从管洞外形来看极有可能是活跃喜迁新居的管足蠕虫长期挖掘作业的产物。经过对这些蠕虫的解剖发现管足蠕虫内脏中的细菌可从热液所含亚硫酸氢盐中获取氢原子维持生命,细菌还可把海水中的氢、氧和碳有机地转化生成碳水化合物,为蠕虫提供生存所需的食物。这种化学反应的结果遗留下硫元素,蠕虫排泄的硫又促使海水中的钡和硫酸发生催化反应。常此以往蠕虫死后便在熔岩中遗留下管状重晶石穴坑。
但是也有科学家推测一座座海底烟囱演化生成过程可能在蠕虫聚集热泉口周围就早已开始了。
胡安·德富卡海隆下蠕虫建筑师精心创造的自然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它们开凿的洞穴犹如礁岩迷宫一样息息相通,从而使热液将矿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上来并堆集在烟道当中。当黑烟囱在热泉周围落成后,熔岩上深邃的管状洞口穴就成为矿物热液外流的通道从而形成海底黑烟热泉奇观,直到通道自身被矿物结晶体堵塞才告停息。
20.科学界的大难题——海洋大漩涡
字典中对“漩涡”一词的解释是“水流遇低洼处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涡。”在我们的生活中,漩涡其实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有一种漩涡却成了科学界的一大难题,那就是“海洋大漩涡”。
在爱伦·坡的小说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漩涡的边缘是一个巨大的发出微光的飞沫带,但是并没有一个飞沫滑入令人恐怖的巨大漏斗的口中,这个巨大漏斗的内部,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是一个光滑的、闪光的黑玉色水墙,这个巨大的水墙以大约45°角向地平线倾斜。它在飞速地旋转,速度快得使人感到目眩,并不停地摇摆,在空气中发出一种令人惊骇的声响,这种声响半是尖叫,半是咆哮。”这就是海洋大漩涡的写照。
在全世界都会看到海洋漩涡的身影,在自然界中它们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为什么说它是科学界的大难题呢,因为在漩涡的背后是一种洋流紊乱现象。
海洋漩涡主要受海洋的涨潮和退潮控制,此外,它们还遵从一些数学规则,但并非所有的规则。科学家对这些海洋漩涡只能进行部分预测,它们是剧烈混乱产生的现象,但也展示出具有某种结构、节奏以及其它与秩序有关的特征。
海洋漩涡是不同来源的水流交汇导致的,这些水流有各自不同的温度和流速。当不同的水流撞击在一起时会产生不可预见的后果。据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不可预知性与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的排放导致的不稳定性有关,这种不稳定性反过来导致了更加无法预测的水流的混合。
海洋漩涡虽然不能被形容为自然界中的一个反复无常的奇异现象,但像悉尼附近海域这么巨大的海洋漩涡,在不可预见的天气事件中尤其是在“厄尔尼诺”反常气候现象中,在秘鲁的大雨到堪萨斯的干旱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众多漩涡中最著名的要数悉尼海洋大漩涡。最令人困惑的是,它一直处在不断的改变之中。当你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站在一点段观察时,它似乎很平静,但当你在其它时间,在另一个点观察时它时,它又会变得非常狂暴。如果船只在它上面航行时,水面看起来似乎很平静,但却会使巨轮发生剧烈的晃动。悉尼海洋大漩涡可能很快就会丧失它的巨大能量,一般来说,巨大的海洋漩涡通常会持续大约一周时间,但有一些可能会持续一个月之久。它们不会停息下来,而是通过将小漩涡吸入它们之中使能量发生转移。
21.幽谷奇雾之谜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境内的黑竹沟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这里由于山谷地形独特,植被茂盛,再加之雨量充沛,湿度大,山雾成为了这里的一大特色。沟内经常是迷雾缭绕,浓雾紧锁,使地势本来就很险要的黑竹沟内阴气重重,更凸显出了它的神秘莫测,此处的山雾真可谓是千姿百态,清晨紫雾滚滚,傍晚烟雾满天,时近时远,时静时动,忽明忽暗,变幻无穷。
据当地彝族同胞们介绍,进沟之后千万不得高声喧哗,否则便会惊动了这里的山神,如果山神发怒便会吐出阵阵青雾,将人畜卷走。据考察者们分析,人畜入沟死亡失踪的原因,很可能是由迷雾造成的,人们进入这深山野谷的奇雾之中,由于对地形的不熟悉,便很难逃脱这死亡谷的陷阱。当地人和考察者们总结出了这样一个顺口溜:“石门关,石门关,迷雾暗沟伴深潭;猿猴至此愁攀援,英雄难过这一关。”彝族同胞自豪地告诉来这里考察的人们:黑竹沟是一个金山银地,连雾也舍不得离开这里,这里“盛产”的雾,扑朔离奇得像软绵绵的飘布,一旦深入其中,会把你包围,把你吞没。这里的雾为什么这样变幻莫测?为什么会导致伤亡?雾气会不会含有其它成分?这些疑问还有待人们去研究。
22.无底深渊之谜
在内蒙古霍林郭勒市发现三个非常奇怪的自然洞,其中一个直径一点五公尺的洞,其深度一直无法测知,难道它是个“无底洞”?
据媒体报道,这三个自然洞位于霍林郭勒市东北部骆驼脖子山。一个竖洞约四十公尺深,一个斜洞约十米左右深,而在山巅处的“无底洞”,扔下一块三公斤重的石块,石块碰撞洞壁声由大到小,二十秒钟后就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了。这个洞到底有多深至今还是个谜。当地的牧民说,这个洞口春夏秋冬都长有绿苔,尤其是在冬天,洞里还经常会往上冒‘白汽’。?
人们发现这个“无底洞”所处之地地势比较险要,周围奇峰嵯峨,怪石嶙峋,植被丰富,山杏树满山。洞口附近经常有沙伴鸡、野鸡、狍子、黄羊、野鹿、野猪、狼等禽兽出没。当地有关人士认为,奇形怪状的石崖和四长青的无底洞将是探险家和游客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