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家贫。
人一穷,志便短。做任何事都不能称心如意。胆子也小,打从人面前走过,总是把头埋得很低,像做了贼的人,担心被别人认出来似的。走路怕摔跤,喝水怕呛喉,全家人的处境,真正是“无处话凄凉”。母亲整天以泪洗面,父亲则郁郁寡欢,不得开心颜。我下午放学回家,书包一放,就帮助父母料理家务。洗衣、喂猪、割草、挑水……什么都干,目的是希望能减轻父母的重负,使他们生冷、僵硬的表情,能流露出哪怕一点点的笑容。后来,一次到同学家串门,在他们家不远处的寺庙里,看到一尊“笑罗汉”。圆圆的脸庞,憨态可掬。张开的嘴大笑不止,笑得眼角都挂上了眉梢。一个大肚子,同样圆滚滚的。好像一个硕大的西瓜,里面的瓜瓤一定熟透了。看到“笑罗汉”开心的样子,长久以来郁积的愁绪,似乎被他的笑容给驱散了,心里宛如进了阳光,明亮一片。从同学家回来,我从田里挖来一筐黄泥,凭借记忆,在自家的院坝边也塑起一尊“笑罗汉”,还捡来树枝和茅草,为它搭建了一个草棚。每天出门或回家,朝它看一看,心里就会敞亮、舒坦。这尊“笑罗汉”,陪伴我度过了一段孤寂、荒凉的童年时光。
长大后,我才从书本上得知,原先那被我称之为“笑罗汉”的佛爷,其实就是“弥勒佛”。
北山佛湾的这龛“弥勒下生经变相”,凿于宋靖康元年(1125年),是根据《弥勒下生经》而刻。龛壁正中的弥勒佛,跌跏坐在莲台之上。头顶的华盖,像一把黄色的雨伞,为其遮雨避阳。弥勒面容慈祥,定神凝思,给人一种亲切感。莲台座后,是一把龙头靠椅。靠背及两侧分别刻有龙头、大鹏,另有一骑双角兽的童子,这是典型的密教造像装具。弥勒佛左右为阿难、迦叶,皆身着袈裟。龛窟两壁雕有众多人物,均为表现弥勒降生、出家、成佛的全过程。
弥勒,为梵语音译,意译慈氏。又说慈氏是他的姓,名为“阿逸多”,意思是“无能胜”,故又称为“阿逸多菩萨”。据佛经记载,弥勒生于古印度南部一个婆罗门家庭,本信婆罗门教。一次,国王赠他一座七宝塔。他却将七宝塔转送给了众婆罗门。然而,令弥勒没想到的是,婆罗门竟然将琉璃、玛瑙、黄金、白玉锻造的七宝塔拆而分之,中饱私囊。弥勒非常失望,他看清了人的欲望的无止尽。于是,他立志皈依佛门,经过修行,终成正果,为释迦牟尼的高徒之一。他将继佛祖在未来世之时,接替成佛,普度众生。因此,弥勒又叫“未来佛”或“弥勒菩萨”,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创始人。
根据佛典描述,弥勒所居之地,美好无比。整个净土光明通透,无晨昏黑暗,田地开阔平坦,金银堆积如山;人人心底善良,胸怀慈悲,且相敬如宾,和气宽容;树上生长衣裳,庄稼一种七收,投入很小的劳动,却能收获五谷杂粮;世事太平安恬,视野所及之处,皆是一派歌舞升平景象。生长在里面的人,个个能活四万八千岁。临终之时,没有痛苦,自己走进坟墓。
不少人都渴望到弥勒的世界里去享福。
中国佛教信奉弥勒,始于两晋。唐代以后,由于《阿弥陀佛经》译出,加之禅宗的盛行,向往西方极乐净土的人增多,而弥勒信仰则逐渐减少,但并未消失。弥勒信仰分为两派,一是上生信仰。即现今于兜率天说法的弥勒。“兜率天”本属欲界,但因有弥勒居住,佛经便将之称为“兜率净土”。据说,弥勒作为释迦牟尼指定的佛位继承人,将在兜率天居住到四千岁,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然后,再降生人世。二是下生信仰。按照佛经的说法,弥勒下生人间之时,将先在结转轮圣王国土华林院成道为弥勒佛,再受不同根机和众生之请求,三转法轮。这三次法会,佛典称为“龙华三会”。无论是上生信仰,还是下生信仰,信仰者都很多。唐朝的玄奘法师,以及著名的太虚大师等,都是弥勒净土的忠实信徒。
在佛教艺术中,弥勒的造型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佛的形象,通常供奉于大雄宝殿内,位于释迦牟尼之右,与释迦佛、燃灯佛组成“竖三世佛”;第二种是菩萨形象,多见于各大寺庙和石窟造像中,如龙门、麦积山等。北山石刻的这龛弥勒,即是属于菩萨形象;三是布袋和尚形象,也即“大肚弥勒佛”。布袋和尚为五代僧人,自称契此。他言语无常,行为怪异。后梁贞明二年,他跑到浙江奉化岳林寺一块石头上,端坐说偈,曰:
弥勒真弥勒
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
时人皆不识
说完就坐化了。世人认为他是弥勒化身,便对其敬仰有加,顶礼膜拜。后来那副流传甚广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便成了布袋和尚的形象广告语。
的确,弥勒佛是大度的,他得到了释迦牟尼的真传。身为佛祖的嫡传弟子,没有点度量,岂不被人耻笑。人应该多拜拜弥勒佛,把自己的心胸修炼得开阔一些,对别人宽容一些,如斯,于己于人都有好处。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常言道:将军肚里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倘若你既不是宰相,又不是将军,那么,不妨把马和船都栓起来,学学布袋和尚,常把微笑挂在脸上吧!
笑是另一种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