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莲花的盛宴
29115800000010

第10章 牧牛的禅悟

一幅山野乡村生活长卷,在悬崖石壁上尘封千年,终于被时间的手指徐徐展开。画卷上那一头健壮、彪悍的耕牛,在牧牛人的陪伴下,正悠闲地行走在早春的田野上,或夕阳西下时分的小河边。山风吹拂,牧牛人头顶的斗笠歪向一旁。他用左手扶了扶,又用右手摸摸牛身。牛扭头看了看牧牛人,眼里流露出一丝禅意。

这龛“牧牛图”,是典型的“禅宗心法”造像。牧牛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训牛的过程即是禅悟的过程。佛家认为,人的心在未经驯服之前,就像未经调教的牛一样桀骜不驯,心性是散乱的,极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只有经过调教,才能达到忘我的禅境。这也是禅宗修行的最高境界,即“四大皆空,物我两忘”。

所谓“禅宗”,人们通常称之为修禅、禅法或禅定,意即对意识或意念的控制和运用。修禅的方法,通常为静坐,调整呼吸,用舌头顶住上腭,让自己的意念停在一个固定位置,逐渐进入特定的心理状态。

禅宗的创始人为六祖慧能,此人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自由丧父,因家境贫寒,全靠砍柴为生。慧能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在他22岁那年,首次去卖柴,偶尔听到一位老者念《金刚经》,刹那开悟,北上求学,投靠在五祖弘忍门下当火夫。数月后,因无心念出的一句偈语: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被宏忍惊为菩提下凡,遂传其衣钵,封为禅宗六祖。但他因之惹上杀身之祸,被迫亡命天涯,数次虎口逃生,后隐遁山林。公元676年,他隐姓埋名15年后,终于修成正果。复出后,于广州法性寺讲经,轰动大江南北。他的信徒上至则天女皇,下至贩夫走卒。禅宗也因此被发扬光大。

从本质上说,禅宗教义接近于中国的老庄哲学,强调感应自然,随性随缘。禅宗的核心思想是“顿悟”,它反对苦修。在慧能看来,人人都具佛性,皆可成佛。就像他自己,一个连字都不识的人,却能通过“顿悟成佛”,实现心灵的超越。慧能的“顿悟”说,实际是与他的同门师兄弟,北禅宗的代表人物神秀倡导的“渐悟”相对的。北禅宗认为,一个人要想得道,必须经过苦修,才能逐渐悟得佛法。这一思想最具权威的例子,便是释迦牟尼。释迦29岁出家后,历经多年苦思冥想,后又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日,才修成正果。释迦牟尼的修行,便是典型的“渐悟”过程。

但后来,信徒们或许是看到修行的难度,连释迦牟尼这样高智慧的人,悟道尚且如此艰难。对于资质平庸的芸芸众生而言,要想修行圆满,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因此,慧能南禅宗提倡的“顿悟”便深得人心,给了无数信徒看到成佛的希望。只要你瞬间觉悟,顷刻即可成佛。而且,南禅宗不主张读经,认为文字记载的经书都是糟粕,真正的佛法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这无疑又免去了信徒们长期修行带来的磨难和痛苦。故盛唐之后,南禅宗便大肆流行,一枝独秀。

倘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禅宗,其实,无论是“渐悟”,还是“顿悟”,本来就不可截然分开。如果没有经过苦修,要想获得顿悟,几乎是不大可能的。这就像那些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光靠才华和灵气,可能会使他创作出的某几件作品清新脱俗,受人称赞,但到底缺乏一种扎实的功力和文化积淀,终究进入不了“艺术家”的行列。反之,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功底和渊博学识的人,如果缺乏天赋才情,最终也不过一个“学究”或“匠人”而已,同样成不了“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