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领导者修养文库——怎样当领导
29115600000049

第49章 勤学好问 博大精深(2)

中国民谚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说,一分时间一分成就……寸阴必珍,寸阴必争。愿每一位处于领导岗位的同志们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并充分利用时间,不要让一小时、一分钟白白地从自己身边溜走。有的人规定每天的学习定额来约束自己,有的人随身携带一本袖珍书,利用一切零碎时间阅读。雷锋的“钉子精神”,把挤时间学习说得就更形象了。一个曾在贵州插队的上海知识青年,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学习和写作四小时以上,无论农忙农闲,始终如一。后来,他为读者奉献出八部小说,成为深受读者欢迎的青年作家。

第五,要会“点金术”,忌方法不当。

学习方法科学,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话:一个贫穷的孩子遇着一个神奇的老人。老人用手指头对路旁的一粒小石子点了一下。它立即化成一块金子,老人把金子送给孩子,孩子却摇摇头。老人又把一块大石头点化成金块送给他,孩子还是摇摇头不要。老人再顺手把对面一座山点化成金山送给他,孩子仍然摇头。老人生气了,责问他:金山还不要,你要什么?孩子不慌不忙地说:“我要您的指头。”老人一听笑了。我们在学习上也十分需要这种“点金术”。在读书学习上如果掌握了“点金术”,学习的成绩就会大。我国人民积累了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鲁迅先生提倡读书要做到“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这“五到”,不论是孩童、青少年,还是中年、老年,在读书学习中都应认真采用。

第六,要虚心好问,忌骄傲自满。

世界成功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谦虚好学而不自满。毛泽东同志指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的需要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读书是没有止境的,一方面是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是疑问的增加。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形象地把知识比喻为“知识圈”,圈外是疑难问题,知识多的人“知识圈”大,接触到的疑难问题比一般人更多。因此,即使学到某些知识,也要力戒骄傲自满。古人说:“少而好学,为日出之阳;壮而好学,为日出之光;老而好学,为炳烛之明。”领导者更应不断地学习。

第七,要循序渐进,忌贪多求快。

循序渐进,是人们的认识发展的规律,读书学习应先学习基础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有次序地系统地学习。宋代一位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其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则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如果好高鹜远,贪多求快,即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一开始就去读自己所不理解和接受的材料,必然“欲速则不达”。

第八,要精读细思,忌不求甚解。

为了透彻理解每一个概念、原理,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即完整、准确地理解书的内容,必须认真、仔细、深入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必要时对重点或有价值的内容应通过反复诵读而准确地记忆下来。古语曰:“学原于思”,意思是说,学问是从思考中得来的,有所思才有所得。无数事实证明,在科学上获得巨大成就的人,都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光读书,不思考,有口无心,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为了把思考引向深入,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可以向横的方面伸展,也可以向纵的方向开掘,可以由一点向四周辐射,也可以由四周向一点集中,还可以进行反思。

第九,要学以致用,忌迷信本本。

求知是行动的开始,躬行是求知的归宿。“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可见,古人是十分注重“学以致用”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的后两句,意思是仅仅从书本上去求得知识是浅薄、不够的,还应当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辨别真伪,去芜存善,领会得深。学的知识、理论再多,如果是为了装璜门面或束之高阁而不实行,那么,这种知识、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学习时要解放思想,不要做书本的奴隶,“尽信书.不如无书”,应多问几个为什么,想一想是否合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能盲从,对的才接受,不对的就扬弃。

第十,要持之以恒,忌浅尝辄止。

为了顺利地进行学习,必须培养恒心,防止“五分钟热度。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日曝之,一日寒之,其结果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学习是长期的任务,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和自制力,要自觉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不必要的情绪,使思想的光束集中到书本上。列宁的自制力很强,他原先很喜欢滑冰、下棋,由于妨碍学习,毅然放弃了滑冰并与棋“割席”。学习中不断与自己的惰性斗争,坚持数年,一定能学出个名堂,提高自己的智慧,有益于进行领导活动。让我们用荀子的话共勉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重视读“无字之书”

读无字书是清初学者廖燕提出来的。他针对当时那种“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庸俗读书风气.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多“读”“自然之书”、“社会之书”。他认为人们在阅读有字书的同时.要多读点“无字书”。这种主张又被毛泽东同志所看重和倡导。他认为,读无字的书,即是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提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周恩来同志也重视读无字书,年青时代就撰写这样一副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一)知识来源于“无字之书”

人的认识总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从客观世界取得感觉经验开始的,即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人们通过实践,接触某种事物,产生感觉经验,认识该事物,从而获得知识。毛泽东同志指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达尔文《物种起源》是他背井离乡,踏上“贝格尔”,多年做环球航行考察这种实践的结晶;牛顿创立的力学体系,是他长期躬行实践,废寝忘食地做各种实验取得的成果;李时珍为编写举世闻名的巨著《本草纲目》,他带着儿子和学生走遍了大江南北,翻山越岭,花了近30年时间,记下了几百万字的笔记。这本书一共记载了1892味药,每味后面都有用法和方剂,一共11096个药方。事实很清楚,他们若不参加实践,不去读“无字之书”,那么,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的力学体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不可能问世的。恩格斯中学还没有读完,却和马克思一道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方志敏没学过军事知识,但他注重学习战争这本无字的“书”,他经常亲自带兵打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赣东北红军几次大的军事行动,都是他亲自指挥的,创造了赣东北红军的战略战术,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的军事理论宝库。因此,领导者一定把社会实践当成再学习、再提高的大课堂,在深入实际中,深入群众中,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二)通过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如何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推动事业前进的力量呢?回答是:实践。《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明求知是行动的开始,躬行则是求知的归宿。唐朝诗人韩愈把“不行”(行,即实践)看做读书成才的四患中的一患。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

诗中提出要多读(“读书患不多”)、深思(“思义患不明”)、虚心(“患足己不学”)、实践(“既学患不行”)等四项基本要求,做到了就称为“四美”,反之就成了“四患”。他把躬行、实践视为读书、思义的归宿。通过实践,一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试想,一个只读了关于游泳的书,却不下水,那又怎样学会游泳呢?《政治军官修养》一书的作者余莉莉说得好:知识之树只有扎根于实践的沃土,它才能四季常青,只有长在开拓创新的原野上,才会繁花烂漫、硕果累累。知识一旦离开了实践,就会失去力量,就会成为枯枝败叶。一个领导者的工作能力,靠别人讲是难以获得的,抄别人的现成结论也是不能奏效的,正确的态度和途径是通过长期的领导实践活动去取得。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

人总是各有所长,备有所短;在这方面不如自己,在另一方面可能比自己高明。因此,应虚心向一切人请教。有首《择师》诗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人同行路,必有我师在。

择其善其行,其不善者改。

求师无高下,为学无内外。

喜师而善学,他日必成才。

诗的前四句意思是说,三个人一块走路,那其中便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对于那些缺点就改正它。第五六句是说向教师学习不要讲究教师地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也不要分什么内外。诗的最后说,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喜师而善学”,那么,将来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春秋时鲁国的孔夫子,是当时一位著名学者和大教育家,多才多艺,学问渊博,但他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后,总是不耻下问,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甚至还问过少年。

在学习过程中,既强调个人钻研,又不能忽视同别人讨论、向别人请教。加里宁对青年人说过一段很有道理的话:“当你们独自阅览时,你们只了解到一面,即令了解了三面,还是没有了解到第四面。终于把四面全都了解了,哪知这东西不是一个平方体,而是一个立方体,却总共有六面。所以同旁人一起来讨论,便能把思想磨练深刻,便能使它丰富起来。”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也说道:“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身处领导岗位的同志们,更要注意放下架子,端正态度,“不耻下问”。不管对方是谁,只要他有学问,他在某一方面,某一问题上有高见,就应虚心向他学习。不懂装懂者,是自己欺骗自己。

(四)在领导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新鲜经验

读书、思考、实践,最后要集中到总结上来。通过总结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实践,使领导工作在总结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是搞好领导工作、提高领导能力的基本途径。许多有作为的领导者,都善于从总结中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能力。解放军某团原政委赵言舟同志,原来只有中学文化水平,为了更好地履行政治领导者的职责,他不仅自学理论知识,而且还注意把在带兵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课题作为学习的重点和攻关的目标,并把自己多年来学习研究的体会,写成《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和《思想工作百法》等著作。在总结中,既要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通过探索、总结,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预测、决策能力,鼓动、指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