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谜语趣话
29105100000014

第14章 灯谜历史故事(13)

这副对联贴出之后,很多人看了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甚至遭到工部侍郎的儿子倪兴官的嘲笑。这件事传到赵员外的耳朵里,又被赵家小姐黛菊知道了,黛菊姑娘说:“这位秀才太可怜了,十位数只写了八个,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横批又只有南北没有东西,这是在说他家缺衣少食,没有东西啊!”她劝父亲对这个少年进行救济,后来发现吕蒙正很有才学和志气,就十分爱慕他,并结为了夫妻,黛菊帮助吕蒙正考中了状元,成就了一段人间佳话。

堆墨肥白两不宜

宋代书法家陈文惠,擅作“八分”书,其笔画粗肥,人称“堆墨体”。由于他过于追求笔画的粗重,常常弄得墨黑一团,不好辨认。

有一次,他到郑州做官,在欢迎他上任的宴会上,许多人都慕名求他当场挥毫。他也不推辞,一挥而就。大家看到他写出来的一团团黑墨,虽然看不出什么名堂,却也都连口称赞。这时有个人站出来说:“我也来献献丑,请陈大人斧正。”说完取来一张大纸,泼墨把全纸涂黑,然后用白粉在纸上点了四个小点。

在场的人看了都愕然不解。陈文惠也是心中大生疑惑,便问:“敢问这是什么?”那人答道:“这是贱姓‘田’字,戏仿大人的堆墨体,敬请指正。”然后又取来一张白纸,用墨在四边细细勾了一个边框,又从方框的上边向下画了两道细细的未通到底的短竖。便把笔放下,拱手而说:“请指教!”陈文惠仍未看懂,又问:“这又是什么?”那人说:“这是贱字‘素山’。”陈文惠端详了一番说道:“这分明是一个细书的‘四’字,何以说是‘素山’呢?”田素山哈哈大笑道:“既有堆墨体,自然也有肥白体了!请看:这不是一个空心的白文‘山’字吗?上一幅是堆墨体的‘田’字,下一幅便是肥白体的‘素山’了!”

大家听了,也都笑了起来。陈文惠看到此处,心中若有所悟,握住田素山的手说:“先生高明!多有领教!”他从田素山的表演,看到了一味追求粗肥厚积的效果,从此以后再也不写那古怪难识的堆墨体了。

妙谜巧治相思病

宋朝时,山东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太学生叫赵明诚,他琴棋书画无不精通。

有一天,赵明诚外出会友,回家后就食欲大减,日渐消瘦,他的父亲赵侍郎非常担心,不知道怎么办是好。

一天早上,赵明诚说:“昨晚梦见了一个道士,他给我开了一剂药方……”

赵父忙问:“道士写了什么?”

赵明诚说:“言与司和,安上已脱。芝麻除草麻,芙蓉开新花。”

赵父听完之后,笑着说:“这个好办,我马上派人去办。”

结果,赵明诚的病很快就好了。

原来,这个药方是赵明诚所编。那天他出去会友时,巧遇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两人一见钟情,但封建时代婚姻要父母包办,不能自己做主,所以赵明诚就拐弯抹角地说出了要做“词女之夫”的意思。

赵父也精通文墨,马上理解了儿子的意思,随即就派人去提亲,因此治好了儿子的病。

李清照出谜测新郎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李清照的逸闻趣事有很多,而新婚之夜谜难新郎赵明诚的故事则一直广为流传。

新婚之夜,当贺喜的人都散去后,新郎赵明诚望着烛光下动人的风姿、含情的双眸,更增添了一番喜爱之情。李清照听说新郎以谜求婚,就想试试他的解谜之才。李清照说:“我想起一个字谜,郎君若能猜中,才可以入帐,否则就只能到厅堂去了。”说完就吟道:

三面有墙一面空,

妙龄裙钗住其中,

有心与她说句话,

可恼墙外有人听。

赵明诚听完,心中不禁暗暗感叹李清照不愧是才女。他思索一会儿,写了一个字,李清照点头示意猜对了,嫣然一笑,便牵着赵明诚的手进入了罗帐。

(谜底大揭密:偃)

夫妇诗谜逗趣

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一对情投意合的佳侣。赵明诚是宋朝有名的金石考据家,夫妇俩又都爱好写诗填词。婚后,李清照也喜欢上了金石研究,经常和丈夫一同搜集整理金石字画,小日子过得甜甜美美,十分幸福。

一个夏日的傍晚,李、赵二人在院中喝茶乘凉。李清照想试试赵明诚解诗破谜之才,于是笑道:“为妻有诗谜一首,请夫君猜一猜。”说罢,李清照吟道:

户部一侍郎,貌似关云长;

上任石榴红,辞官金菊香。

——打一物。

赵明诚虽才气过人,但猜谜却非其所长,想了好大一会儿,才明白过来。他看着妻子得意的神情,也戏作一谜:

有风不动无风动,

不动无风动有风,

待到梧桐落叶时,

主人送我入冷宫。

吟罢,二人一起拍手大笑起来。

原来二人所做之诗谜为同一谜底。但赵明诚的谜语较浅显直白,而李清照所作之谜则有一定难度。

(谜底大揭密:扇子)

二刘巧对人名谜

北宋真宗年间,刘晔与刘筠同在朝中为官,两人的住处相距也近。一天,刘晔与刘筠一同骑马上朝,刘筠的马蹄铁坏了,所以马走得很慢。刘晔问他:“您的马为什么走得这样慢?”刘筠回答:“只为五更三。”刘晔笑了笑,应声说道:“何不与他七上八?”刘筠会意,一看时间还早,便与刘晔下马一同牵着马向皇宫慢慢走去。途中,刘晔不甘寂寞,便对刘筠说:“我出一谜话,若老兄能猜出,我请老兄喝酒;若猜不出,你可要请我了。”刘筠笑着答应了。

刘晔清了清嗓子说:

雪天晴色见虹霓,

千里江山遏帝畿;

天子手中朝白玉,

秀才不肯著麻衣。

——打四位人名。

刘筠边走边想,走了约有半里路就想出来了,对刘哗说:“雪天晴色见虹霓是‘韩绛’;千里江山遇帝畿是‘冯京’;天子手中朝白玉是‘王珪’;秀才不肯著麻衣是‘曾布’。哈哈!这酒可得你请了。”

刘晔出的这组人名谜是用了别解和谐音的猜谜方法。别解法是利用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使灯谜“别解”而生妙趣。谐音即音同字不同。前面刘筠说的“只为五更三”,应是五更三点,省略一个“点”字,意思是说他的马一脚有伤,走路时“踮(点)脚”,所以走慢了。刘晔说的“何不与他七上八”,应为七上八下,省略一“下”字,意欲刘筠下马徒步而行。

欧阳修诗谜嘲小店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一天,欧阳修到一家新开张的小饭馆吃饭,刚吃完,店主人便过来问:“小店刚开张,酒薄菜差,不知道合不合客官的口味,还请您多多指点。”欧阳修说:“酒还行,就是这菜……”说到这里,欧阳修停住了,他让店主拿来笔墨纸砚,遂在墙上写了一首打油诗:

大雨哗哗飘湿墙,

诸葛无计找张良,

关公跑了赤兔马,

廖化持枪上战场。

写完后,他对店主说:“这就是我对你的菜的评价。”店主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第二天,范仲淹经过这里,刚一进店,就看到了墙上的这首打油诗,端详了一会儿,便笑道:“醉翁开什么玩笑啊!”店主一听,赶忙上前求范仲淹给他解释,范仲淹说:“这诗的第一句隐‘(盐)檐无’,第二句隐‘(蒜)算无’,第三句隐‘(姜)疆无’,第四句是说‘(酱)将无’。”店主听后,羞得无地自容。

名士设谜选佳婿

宋朝末年,京都名士郝昌兆,素以苏洵自比。他是京师方圆百里之内的首富,又是个退职养老的一品高官。他膝前只有一女,取名小妹。这位郝小妹生得秀美淑静,而又才华俊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娴熟。慕名求婚者纷至沓来。但是,郝昌兆却对女儿的婚事,要求甚高,想找到一位像秦少游那样才高品优的女婿。所以一直未能给小妹选中可意的郎君。

在一年的新春之日,郝家来了三个“拜年”的书生。老学士明白,这些人是借拜年之机来求婚的,便让家人领到梅轩堂相见。老学士说:“新春伊始,三凤求凰,真乃美事。无奈老夫只有一女,只好出题试才,选求才郎。今天我出一联,内隐两位本朝的人名,请贤士们一猜;”接着就展出一联:

落凡七仙女,闹海一哪吒。

三个人想了一阵,那两位衣着华丽的公子都没想出个头绪,独有布衣书生魏可海起身拱手答道:“此联所咏,乃是一对诗苑伉俪,词林鸳鸯,七仙女是仙女姐妹中最小的一位,故可射‘小妹’。哪吒乃古代少年神祗,闹海是在海中游戏也,故可射‘少游’。不知猜中否?”

老学士听了非常满意,郝小妹在屏风后听了,也很称羡这位书生的才华,于是便将他留下,细细叙谈,见这位书生确实才资不凡,决定择为佳婿。

仙人字谜不见返

宋宣和年间,有一个叫谢石的人,他因能以拆字来预言人的祸福而名声远扬。有一天,宋高宗微服出访,恰巧在市集上遇到了谢石。

宋高宗就也想让谢石为他占卜一下,他用手杖在地上写了个“一”字,让谢石相,谢石大惊,又让高宗写了一个字,高宗写了一个“問”字,因为地面不平,所以“問”字的两旁都向外倾斜,谢石更为吃惊,他说:“前一个字土上面安一是“王”,后一个字問飞向两旁,怎么看都是个‘君’字,您一定是主上。”说完就跪地叩拜。宋高宗对其极为赞赏,俯身说:“明天我一定要召见你。”

第二天,宋高宗召见了谢石,写了一个“春”字让谢石相,谢石说:“秦头太重,压日无光。”高宗听了,默默不语,厚赏了谢石,就让他走了。

那个时候正是秦桧专权,他听说了这件事以后非常气愤,就给谢石扣了一个罪名流放到外地,并派一兵卒押解前往。在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个相字的人,这个依山而立,谢石心里想:“这个人也善于拆字之术吗?”于是就写了个“谢”字让他相。术士说:“你应该也是个术士吧!”。

谢石又写了自己的“石”字,术士说:“这个不是好兆头呀,石和卒在一起是碎,而跟你一起走的不就是一个兵卒吗?”

术士问这位兵卒:“您姓什么?”兵卒回答说:“姓皮。”术士黯然地对谢石说:“石和皮是破,你恐怕是回不来了。”

谢石说:“是啊,我必然是逃不掉了。我也精于拆字,请你写一个字,让我来占一下你的来头。”

术士说:“我站在这儿就是个字,不用再写了。”

谢石说:“人立山旁成仙字,难道你是个仙人?”

术士笑而不答,一转眼就不见了,而谢石也果然是一去不复返。

百姓献灯骂奸臣

宋朝时,秦桧专权,残害忠良,大家都对其恨之入骨,但其位高权重,百姓们只能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元宵节,高宗赵构为了粉饰太平,下令百姓献灯。在各色各样的花灯中,有一盏最引人注目,那是一盏蟹灯,只见它大钳怒张,八爪齐伸,活灵活现,奇怪的是,这只蟹灯的每个爪子上都下了一个字,连起来是:

春来秋往,压日无光。

高宗望着这个字,思索了一下,还是不太明白。就请善于拆字的谢石来解释,谢石一看就明白了,提示皇上说:“皇上,螃蟹乃是横行之物,百姓献这样的灯,一定有别的意思。”

高宗大悟,决定把这盏蟹灯送给秦桧。秦桧看到这八个字后大怒,但是已经没办法找到献灯的人了。

原来,“春无日”即春去掉“日”字,“秋无光(火)”为“禾”,合在一起正是“秦”字,这个蟹灯是在骂秦桧像螃蟹一样横行霸道。

和尚偈语断乾坤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精忠报国之人,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汉族,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

岳飞是南宋的抗金名将,但是却被奸臣所害。在岳家军节节胜利大败金兵之时,宋高宗、秦桧却一心求和,下令退兵。岳飞回到长安后,被解除兵权,不久就被诬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与其子同被杀害。

传说岳飞被召回京,路过金山寺拜访道悦和尚时,他告诉和尚说昨夜梦到两条狗说话。道悦听了,对岳飞说:“山下两犬对言,是个‘嶽(岳)’字,如果只有两犬对言,就是个‘狱’字,将军此行乃不祥之兆啊。”岳飞听完道悦给他解梦后,就在山门与他道别,这时,道悦说了几句偈语送给岳飞:

岁底不足,提防天哭。

奉下两点,将人荼毒。

老柑腾挪,缠人奈何?

切些把舵,留意风波。

岳飞听了,不太明白什么意思,就告辞了。

回京后,岳飞果真遭遇了牢狱之灾,在除夕之夜,狱官倪完备了酒菜跟岳飞小斟。岳飞问:“不知道外面是什么声响?”倪完起身看了看说:“下雨了。”岳飞突然想起道悦的话,心里一惊,就给倪完讲起了在金山寺道悦和尚告诉他的几句偈语,他说:“今天是腊月二十九,不正是‘岁底不足’吗?又恰恰下起雨来,这不是‘天哭’吗?‘奉下两点’是个‘秦’字;‘将人荼毒’是要害了我呀。只是后面四句话还解不出来。”

最终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科举成千古笑谈

秦桧,生于哲宗元裙五年(1090),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字会之,江宁(今南京)人。曾任太学学正,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与宋徽宗、钦宗一起被金人俘获。南归后,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前后执政19年。秦桧是宋体字的创始人,但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之一,因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飞而遗臭万年。

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在京城临安举行科举考试,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在这一年参加考试。有一天,秦桧特地召见主考官陈阜卿,说要让他的孙子在会试中得第一名。陈阜卿很为难,因为早就听说秦桧的孙子不学无术,要是让他得了第一名,虽然能博得秦桧的欢心,但会遭到天下人的讥讽。况且陆游也参加这次的会试,陆游的才气可是颇为有名,未试就知道按文章的优劣来说,陆游会是第一名。

会试结束,陈阜卿反复思量,毅然决定本着公平的原则,取陆游为第一名。秦桧听说这件事后,非常生气,把爪牙汤恩伯召来,说:“我孙秦埙这次会考……”说着,提笔写下了“剪烛”两个字。汤恩伯心领神会,“剪烛”就是“一夹(甲)一明(名)”。于是,就按照秦桧的要求去办,结果取了秦埙为第一名。

待金榜贴出来时,一片哗然,各地赴京赶考的举人都愤愤不平,联名上书告状。高宗为了平息众怒,就令陈翰林重新对秦埙进行复试。考完以后,陈翰林看着秦埙的答卷,挥笔在上面写下杜甫的两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为评语。秦埙听说后,以为主考官是夸他的文章“有声有色”,仕途能“青云直上”呢,非常高兴。

秦埙的试卷最后被送到高宗那里,高宗一看,果然书法杂乱,文不对题。再看陈翰林的评语,实在是妙,这不是说秦埙的文章“不知所云、离题(堤)万里”吗?但是想起秦埙是宠臣秦桧的孙子,非常无奈,最后取秦埙为探花。

王十朋猜谜借宿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浙江人。自幼聪颖,14岁便学通经史,诗文远近闻名;绍兴二十七年(1157)中进士第一。

一年初春,王十朋赴京赶考,走到中川寺时,见天色渐晚,便叩门借宿。寺里的方丈见他衣衫褴褛,冷声冷气地问:“你是何人,为什么敲门?”

王十朋作揖道:“晚生是乐清举子王十朋,今赴京赶考,见天色已晚,欲乞求一宿,不知可否?”这方丈有些不信,便想试试王十朋的才识,他笑着说:“老僧特别喜欢度辞隐语,愿当面请教。”说完,就摇头晃脑地吟了一句:

竹林深处留僧处(打一个字)

这对才思敏捷的王十朋来说非常容易,他稍一沉思,便拱手答道:“这是个‘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