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化石
29069600000009

第9章 笔石的演化

笔石的演化,根据穆恩之先生的意见,大致循五条路线前进。

(1)笔石体的简化:

原始的笔石,构造很复杂,一个笔石体包合很多笔石枝,多至数十枝,后来渐渐演进,笔石枝渐渐减少,少到一个笔石体只有一个枝,如断笔石及单笔石。

(2)生长方向的转变:

多数树形笔石是固定于海底,向上生长,少数是漂浮下垂的。正笔石全部是浮游或附着浮游的。附着浮游的笔石体用线管或中轴附着于其他漂浮着的物体上,像是悬挂着的东西,胎胞管的尖端向上,口端向下。起初笔石枝是下垂生长的,各枝间近乎平行,笔石枝的背部向外,腹部向内。后来渐渐演变,笔石枝渐渐展开,由下垂生长而下斜生长、而平伸、而上斜,最后向上攀合。当笔石枝攀合以前,胞管排列在笔石枝的一面,叫做军列。双枝的笔石攀合生长时,两个笔石枝的腹部向外,背部相靠,看来好像变成了一枝,而两面都有胞管,叫做双列。当四枝笔石攀合时,便形成了四列,如叶笔石。

(3)胞管的变形:

原始的笔石,胞管为直管状,接来的笔石,胞管渐渐变了形状。胞管由直管状变成其他的形状,有三个趋向:

①胞管口部渐渐向外伸展,呈三角状,进而和其他相邻的胞管分离,呈孤立状态,仅共通管相连,如耙笔石;

②胞管口部向外弯,成为钩状,进而卷曲,如卷笔石

③胞管腹部弯曲,口部向内转,口穴渐渐显著,造成显著的方形口穴,如栅笔石

(4)体壁的变化:

胞管的体壁分作外、中、内三层,原始笔石的体壁很薄,原来在某些双列的笔石中,胞管体壁的外层局部渐渐坟厚,如舌笔石,中层变成网状,如细网笔石,同时常常生出附连物来。

(5)生长形式的变化:

笔石生长形式的变化,就是笔石体中最初几个胞管排列型式的变化,主要是横管的增多,在原始的笔石中,第一个胞管由胎胞管生出,第二个胞管由第一个胞管生出,然后这两个胞管各自连续生长,成为两个笔石枝,由第一个胞管所发展成的一个笔石枝,叫做第一枝或甲枝,由第二个胞管发展成的一个笔石枝,叫做第二枝或乙枝。第一个胞管成为甲枝的第一胞管(甲1),第二个胞管成为乙枝的第一胞管(乙1)。胞管乙,横过胎胞管的部分,叫傲横管。胎胞管露出的一面为笔石体的正面,胎胞管被横管掩蔽的一面是笔石体的反面。原始的笔石,仅有一个横管,郎由胞管甲1生出两个胞管(乙,和甲2)。如由胞管乙,生出两个胞管(甲2和乙2),则形成了两个横管。越演进,笔石的横管越多,也就是说,能生出两个胞管的那个胞管逐渐向上推移。在双列笔石裹,虽然同是两列胞管,但有的是横管少,实为攀合生长的两个平行笔石枝,有的是横管特多,两边的胞管都是左右相间生长的。前者叫做平行式,后者叫做相闾式,相间式是由平行式演变而来。

笔石的分类及在地层上的分布

笔石的分类主要依据系按笔石枝的数目、轴的有无、笔石枝和胞管的排列方式(单列或双列)以及笔石体的形状而分类。

常用的分类法为:

Ⅰ树形笔石目

Ⅱ正笔石目

1.无轴亚目

2.有轴亚目

寒武纪后期最先出现的笔石都是树形笔石,具有三种不同的胞管。到奥陶纪初期出现了正笔石。原始的正笔石还带有残存的副胞管,到下奥陶纪末期有些正笔石攀合生长,绫管硬化成为中轴,横管增多,形成了正笔石的有轴亚日;无中轴的正笔石为无轴亚目。由此可知正笔石(无铀亚目)是由树形笔石演变而来,有轴亚目又是从无轴亚目演变成的。树形笔石的变化少,由塞武纪役期直到石炭纪,没有多大的变化,很少有地层上的价值。正笔石的地层价鲈大,由奥陶纪初期到志留纪末期,变化显著,可以分作三个阶段来看:

(1)下奥陶纪的正笔石几乎全是无轴亚目,笔石枝多,胞管形状简单,体壁薄,只有一个横管,大多是下垂或平伸生长。

(2)中奥陶纪到上奥陶纪期间无轴亚目和有轴亚目同时并进,为正笔石的鼎盛时期,笔石枝大为减少,多为两枝,两个横管,胞管开始变形,主要的是胞管口都向内卷,造成显著的口穴,胞管体壁开始变化,附连物大量出现。

(3)志留纪的正笔石叠是有轴亚目,无轴正笔石已经灭绝,笔石枝最少,以单枝为主,单枝的笔石体始端先行弯曲,进而呈旋转,胞管变化极大,各种形状均巳出现。在中志留纪单枝笔石的胞管口部生出幼枝,如弓笔石。上志留纪时正笔石大为减少,上志留纪以后正笔石完全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