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化石
29069600000007

第7章 海绵动物

概说

1.为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因体壁具有很多小孔也称为多孔动物。

2.有单体也有群体,皆系水生,且大多数生于海水中,并底栖固定。

3.形状甚多,有圆锥形、长管形、球形、扁圆形、碟形、杯形等,并有柄及根;均可用以附着于海底。

4.个体大小不一,小者不及1厘米,大者可达2米。

5.顶部有口,其下向体内凹陷甚深,称为体腔或中腔。

主要构造

(1)体壁——由三层细胞组成:

①内层称内胚层,由纤毛细胞组成,体腔、水道等之壁皆系由此层形成。

②外层称外胚层,由扁平细胞组成,主要为保护身体之用。

③中层称中胶层,为体壁的主要部分,由胶状原形质组成,其中合有角细胞,能分泌角质、钙质或矽质形成骨针。

(2)骨针(针管)——即海绵动物的骨骼:

①按形成骨针的物质成份大致可将其分篇钙质及矽质两种。

②按其形状可分为一轴、三轴、四轴、六轴、八轴、多轴及变形骨针等,其中前三种多为钙质,后四种则为矽质。

③骨针有大有小,大骨针常胶合或联结成为骨架,小骨针又分布于其空隙间,并互相结成网状,一般钙质骨针较小并不易保存成为化石。

(3)水道——是海绵动物体壁上的入水孔及出水孔所组成的供水出入体胆的通道,并有一定的排列方法,按体壁是否褶皱及水道复杂与否又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①最简单的或称军沟型如篓海绵。

②较复杂的或称双沟型如指海绵。

③最复杂的或称圆复沟型如臼海绵(仅限于矽质海绵)。

(4)古杯海绵的特殊构造——古杯海绵化石的体壁具有比较特殊的构造,因为它有一层外墙,而在外墙之内又可有内墙,在外墙内侧的一定距离内,如有内墙则在内外两墙闻,有一些管状的或板状的构造,称为间隔层,间隔层两边的宽度之和舆中腔直径之比则称篇间隔层系数,在横切面上看,它们成同心圆状,而在中间,则为窒的中腔。

①板状间隔层:

由直的成辐射状的间隔或称假隔壁及横的成层的隔板或称假床板、假鳞板有时为假泡板所组成。

可有内墙,它的构造与外墙相似。

内外墙上均有规则排列的小孔道,不过内墙上的较大。

②管状间隔层:

由若干六边形像蜂窝状的管子重叠而成。

管子较大的一端靠在外墙内面,一端下斜向中腔,近中腔的一部分又转向上翘而成烟斗形。

管壁一般保存不好。

管内有的发生鳞板或泡板。

分类及地质分布

按骨针的成份及其形状可分为:

1.石海绵纲或普通海绵纲——有骨针(四袖)或没有骨针,现今海水中生存的海绵多属此纲,如鉢海绵属以志留纪最多。

2.六轴海绵纲——有六轴矽质骨针,如星骨海绵属产于志留纪到泥盆纪。

原始海绵属产于寒武纪。

刺角海绵属产于泥盆纪至石炭纪,

以上两纲也可合称为矽质海绵纲。

3.钙质海绵纲——骨针为钙质,如长管海绵属产于石炭纪到二叠纪。

古杯类海绵古杯海绵产于下塞武纪。似古坏海绵产于下奥陶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