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古玩收藏知识大全
29048700000017

第17章 古画(1)

(第一节)书法源流

上古未有文字,结绳以记事。伏羲画卦,亦不过对于自然界之重大现象,制为符号,其他仍付缺如。至黄帝时,左史仓颉始造文字,是为古文,亦日古篆。周宣王时,太史籀又变为简易,创为大篆,亦日籀文。秦李斯又为省改,制作小篆。同时程邈增减篆体,以趋约易,创作隶书。降及列国,天下多事,篆隶之工整,碍于急就,始制草书。裨谌、史游并擅其长,后汉杜度尤工此体。章帝好之,命上表章亦用之,故谓章草。张芝之草书,卫之藁草,二王之今草、小草,蔡襄之散草、飞草,均以草书着名者。东汉王次仲又创八分书,谓割程邈隶字八分,取二分,割李斯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以后顺自然之演进,而有今日之楷书,亦曰真书。分书者,真书之祖;而隶书者,又分书之所从出。简言之,今日之楷书,即系由隶书嬗递蜕变而来者。后汉蔡邕又变隶体而为飞白书,笔书柘槁而中多空白露地。汉魏宫阙署额多用此体。刘德升造行书,非草非真,亦草亦真,兼真谓之真行,带草谓之行草。总之书各有体。篆、隶、真、草,是为正体。其以正体而兼他体,或于一体之是稍异其形者,皆为杂体。孔安国之隶古,定就古文体,从隶定之,是隶而兼篆也。卫之蒿草,采张芝草法,合行书为之,是行而兼草也。唐碑多作行楷,世谓之小王体,是楷而兼行也。元周伯琦创为草,杂用古今之法,篆貌隶骨,任笔成之,是篆而兼草也。此皆正体之兼他体者。若晋元帝,为风尾诺之,书画诺而用凤尾形也。王羲之为龙爪之书,齐武帝为花草之书,河东山胤为云霞之书,皆以所书之象形命名。染孔敬通为反左之书,用左手反写也。唐韦陟为五云之书,署名如五朵祥云。吕向为连绵之书,能一笔环写百字,若萦发然。后主李煜为撮襟之书,作字不用笔,卷帛而书之,皆能如意,故谓撮襟书;又以其字作颤笔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又目其状为金错刀书。宋徽宗为瘦金之书。陈尧佐为堆墨之书,点画肥重有若堆墨。此均系于一体之中,稍易其形,各立名目,以标殊异耳。至若创兴甚暂,未能通行者,则有太昊庖牺氏获景龙,而作的龙书;炎帝神农氏因嘉禾八穗,而作的八穗书;黄帝因卿云崦作之云书;少昊所作之鸾凤书;帝喾所作之仙人形书;帝尧所作之龟书等。皆以行用未遍,后世未传焉。又以秦以前的文字,因系书,头粗尾细,状类蝌蚪,世谓之蝌蚪文。古文篆字,见之于秦以前的铜器款铭者,既不同于古篆,又有异于大小篆。汉时谓为奇字,今谓之钟鼎文,又日金文。唐朝时代,发现石鼓十,其文皆大篆,世谓之“石鼓文”。战国时有且楚文。以上皆古篆或大篆文,不过时间有先后,故字体不尽同也。至用途有定,字体不同,名称各异者,种类至为繁多,尤不胜枚举。较着者有金剪书、悬针篆、填篆、方填书、雕虫书、偃波文、绞篆、鹤头书、鸟篆、鸟虫书、鹄头文、徵信文、回鸾文、符书文、云头文、鸟脚文、鱼文、龙文、虎书等,仅于古器上见之,后世均不常用,故无详讨之必要。总之,中国文字系由篆变隶,由隶变为行楷。行楷为进步之极度,不能再事减变。故自魏晋钟王发明行楷以后,所有的书,均以行楷为主;其他钟鼎篆隶,应用上最微末也。唐宋元明,完全以草行楷各书为本。故着名书家的真迹,亦以此数体为多。清代字书创为馆阁体,以黑大圆光、富丽堂皇为鹄标,不过只用于朝考试帖耳。其他则仍以行草楷为占多数,不过体式各人不同罢了。

(第二节)中国古代书画的构成与审美

中国古代书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一个萌芽、发展、逐步成熟到日趋完美的漫长过程。远在人类文明刚刚出现曙光的时候,书画,这支并蒂的花朵,就已经开放在我们民族的土地上,它根植于民族的土壤之中,为人民所喜爱。上古的先民画家们为我们今天中国书画艺术民族形式的确立,奉献了无限的智慧,做了艰辛的求索,奠定了风格独特的民族基石,使中国古代书画成为足以使我们自豪的优秀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世界上享有特殊的地位和极高的声誉。

曾有人提出:“在造型艺术部类,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如果这句话对中国民族造型艺术(包括书法、绘画)审美特征的描述是正确的,那么,“线”的旋律便是构成中国书画艺术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因素,而“线”的构成,则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书画工具——毛笔来完成的。

毛笔,顾名思义,是以“毛”制成的笔,它主要以兽毛、禽鸟毛制作。毛笔的“毛”又雅称为“毫”,它有软硬之分,在硬毫笔中,有用鼠须、獾毫和狼毫制成的,其特点是行笔刚健而富有弹性,劲健之气外拓。软毫笔主要用羊毫、鸡毫制成,它的特点是,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行笔时蕴藉含蓄,骨力内敛,如绵里裹针,圆浑而富有变化。介于两者之间的,还有一种称为“兼毫”的笔,它主要以狼毫兼羊毫合二为一,既具有狼毫的硬健特征,又具备羊毫行笔含蓄的优点。“兼毫”不硬不软,两者兼得,它使用起来,便于掌握,所以颇受欢迎。

毛笔在行笔时,有集提、按、行、顿、勒、啄、磔为一体的特点,因此,它所描绘出的线条,在表现形体的过程中,可以做到坚硬柔软、光滑毛涩、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表现力极强,这是西洋绘画中,用钢笔、铅笔、油画笔所无法比拟的。

“墨”是辅助毛笔塑造形象的工具,也是中国书画用具文房四宝中之一宝,用上好的“墨”在宣纸上书画,能分出焦、浓、淡、干、湿多种层次,具有丰富的色感和韵律,故中国书画中向来有“墨分五色”之说。中国的书画墨有许多种类,其中有漆烟、油烟、贡烟、顶烟、松烟等,但诸称的实质不外乎是油烟和松烟两类墨种的分支,“油烟”或“漆烟”墨是用桐油或漆燃烧后落下的烟灰制成的,因此,漆黑发亮,主要用于书画,往往数斤油或漆才能烧制几两墨,所以,油烟墨的价格从来是高昂不下的。“松烟”则是以松木燃灰制成的,墨色显得清雅明快,多用于书法。“笔精墨妙”才能塑造出最美的艺术形象,才能造就出杰出的书画艺术珍品,因此,历来中国书画家对笔、墨质量都是很有讲究的。

书画艺术形象的塑造,不但要有好的笔和墨,当然还要靠纸和绢等材料的辅助才能显示出来,因此,中国独特的“宣纸”也是和笔墨相彰的一绝。宣纸产于安徽皖南的宣州地区,它的主要原料为檀树皮和皖南特产的矮杆稻,经过山涧清泉的长年冲洗,自然漂白,最后经手工制作成洁白的书画纸。其优点在于虽经百年之久,纸张不霉不蛀,洁白如新。宣纸有生、熟之分,熟纸是用生纸加胶矾或云母粉刷染过的,表面灿发着点点银光,十分美观。熟纸的特点是不走墨,经得起笔触的多次擦染,主要用于绘制细腻重彩的工笔画。它的品种,常见的有云母笺、洒金笺、蝉衣笺等。生纸则是未经过胶矾处理的纸张,特性是墨色上去,可以产生自然晕化的效果,墨彩所至,能达到水墨交融,五色缤纷的淋漓佳境。这种纸张,主要用于书法和创作写意画作品。介于生、熟纸之间的,当然还有一种半生熟的纸张,它是用微胶或豆浆汁刷染处理过的,书画起来,既不像熟纸那样干燥涩笔,也不似生纸那般渗墨晕化,综合两者之长,使用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中国画也雅称“丹青”,“丹”和“青”都是中国画颜料的名称。中国画的颜料,选料制作是十分精良的。它主要来源于天然矿物质中的颜色和天然的植物汁。矿物质颜料又称“石色”,主要有石青、石绿、赭石、朱砂等。植物汁颜料又称“水色”,主要有藤黄、花青、胭脂红等。例如“石色”中的“石青”,它主要以钴矿石研磨制成,而“水色”中的“藤黄”,则是取自于海藤树里黄色的浓汁。天然颜料最大的优点,就是色分子稳定性强,不易变色,所以我们见到的许多古代绘画阼品,虽然历经千百年的沧桑,色泽仍然多是妍灿若新的。

中国画主要分有人物、山水、花鸟之属,人物画起源最早,成熟于战国。山水画早期则是作为人物画的衬景,到隋代才独立成宗的。花鸟画虽形成较晚,但在唐代也已日趋完善。中国画的技法概括起来,人物画主要有工笔和写意等形式。工笔人物线条勾勒严谨,写意人物笔墨简括纵肆。山水画则有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和浅绛山水以及界画之分。青绿山水是一种以石青、石绿为主色的山水画,起源于隋,盛于唐初,历代也不乏传人。在青绿山水的基础上,再以泥金线条加以勾勒,形成了更加富丽的金碧辉煌的色彩效果,于是,又有“金碧山水”之称。水墨山水始于唐代,它以水墨晕染为主导,又充分发挥了墨法“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效果。以墨代色,这在中国画的审美情趣上是一次质的飞跃。浅绛山水始于元代,传为黄公望所创,这种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又敷以赭色淡彩的山水画,风格雅逸,更具儒雅之气。界面是以界笔直尺作亭台楼阁题材的一个山水画种,所画线条匀直谨细,结构矩度俨然,往往分厘不差,画格别具。花鸟画则有双勾填彩,没骨渍染,点垛写意等技法。双勾是用线条勾描出物象的轮廓,用笔工整细腻,通常用于工笔花鸟画。“没骨”画则不以墨线勾勒,而直以墨彩写绘,画格清新明丽,传为北宋徐崇嗣所创。“点垛”是写意花鸟画的一种表现技法,亦称“点簇”,其法不用勾勒,直以笔毫蘸墨蘸色,点写物象,笔触之中,浓淡干湿皆备,颇得天趣。

中国书画的装璜也是独特而具民族风格的。书画作品完成之后,还须经过装裱,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所以书画的装璜,既有其实用性也有其艺术性。装璜的形式有立轴、手卷、册页、镜片、对联、通景屏等多种形式,所以,我们所说的“卷轴画”实际上也就是泛指这些装璜成立轴或手卷的书画作品。

立轴:也俗称“中堂”,是一种装裱成立式的书画挂件形式,主要用于竖式的书画装裱。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在其画幅上端裹有一根很细的竹条,上面系有棕色的丝绳,看样子是用来悬挂的。如果这一推测确立的话,这便是立轴见诸实物最古老的雏形了。

手卷:也称长卷,是一种横式的书画装裱形式,它对于尺幅长的横式书画,尤其合适,可以装裱成卷。手卷不能用来悬挂,只能在案几上展阅观看,所以这种形式既便于舒卷展玩,又益于保藏书画。魏晋时期留下的画迹,大都是这种装潢形式。

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立轴和手卷实物,是北宋时期的“宣和装”,它的立轴装裱,是在画芯的上下,都镶有深色的锦条,四方再用色绫镶圈,天杆下面,还悬以两条飘带,微风吹来,徐徐拂动,其功能是为了防止梁上的燕子排泄污物,而起惊吓和驱赶作用的,所以又称“惊燕”,是具有实际作用的。现在装裱的书画立轴上,往往还能看到这两条“惊燕”,但已经粘住不能拂动,只是用于仿古而起装饰作用罢了。装潢的形式,历代都在变化,明代的立轴,在书画的本幅上端出现了一块留作题诗的笺纸,称为“诗堂”,同时,在手卷前端,也出现了一段供题跋用的白纸,称为“引首”。这些装裱形式都是各具时代特征的。

册页:是一种画芯较小而页数较多的书画装裱形式,它可以把书画分布数页装裱成册,故称为“册页”。册页一般有八开、十开、十二开,最多的可达到二十四开。册页在展玩观览时,有可以上下翻动的,俗称“推蓬装”,也有左右翻动的,俗称“蝴蝶装”。

镜片:是一种单幅册页的装裱形式,由于它是用于装在镜框里悬挂观览的,所以也叫“镜片”,它托裱时要求挺括,所以复背的托纸层数较多,也显得较厚挺。

对联:主要是用来装裱双幅楹联书法作品的一种装裱形式,比较常见。对联这种装裱形式出现较晚,大约在明末至清初,在此之前,尚未见有这种装裱形式。

通景屏:是一种成堂悬挂的屏条,常见的有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最多的达十六条屏。这种装裱形式是把许多条立轴拼挂在一起,才能组成一幅完整的书画作品,因此,它不适宜单幅悬挂。

横披:是一种横式的书画装裱形式,它最适合于画芯不太长的横构图书画的托裱。横披和手卷不同,它的装裱比较简易,又便于长期钉挂在墙上观看欣赏,所以颇受欢迎。

中国书画艺术的审美,也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其强烈的民族意识。中国书法讲求的是“气”和“韵”的表现,讲求的是线条宛转徐疾、舞蹈般的抽象之美,讲求的是笔画的力度感、力度美。绘画也一样,拿它和西洋画的审美意象去比较,可以看出有明显的差异。西洋画讲求的是造型准确,以形写实,如实描绘对象,可谓是在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而中国绘画的审美则是艺高一筹,它寻求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以形达意,意在笔先,并不去注重具体物象的刻画,不是机械地写实,而是在于意象的创造,倾向于以抽象的笔墨去表达人格心情和自然意境,追求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境界。

(第三节)中国古代书画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书画发端久远,大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用红、黑、白等颜料来涂抹各种纹饰了。从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的人面纹、鱼形纹彩陶盆中,就可以窥见上古时期萌芽中的绘画痕迹。

近世纪的考古发掘,在长沙陈家大山的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驭龙帛画》,显示了先秦时代人物绘画所达到的水准。这两件以线条造型的人物画作,揭示了我国早期绘画中已经形成,并确立了的民族表现形式,从此,以线条塑造形象成为中国绘画特有的风格,这些,距今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秦代的绘画,虽无实物可考,但从秦始皇兵马俑上残留的色彩和咸阳秦宫遗址发掘出的壁画残片上显见的粗犷笔线,可以得窥秦风金碧斑驳的色彩和壮美恢宏的气度。

秦代的代表书体,是小篆文字。它是由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经钟鼎文、大篆发展演变而来的文字,经历了一个由繁杂变化到简便统一,由稚拙质朴到美化完善的进化过程。秦时的小篆已经成熟,它遒美而畅劲的书体在书法史上记有光辉的一页。秦时,便于书写快捷的隶书也已出现,不过,这时的隶书还带有浓厚的篆意,和我们现在见到的隶书还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妨称它为“秦隶”,它以湖北睡虎地出土的竹简为代表。而隶书的真正成熟和定型要迟至西汉末年至东汉初了。

汉代的绘画延续秦风,色彩浓烈而魄力雄浑,形象变形而夸张,禽鸟、奔鹿、彩幔、祥云,线条劲利而飞扬。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中,即可得见汉时绘画繁缛烂漫的构思,妍丽豪华的色彩,匀劲细健的线条和传神如生的形象。

汉代书法的成就,主要集结于“隶书”,由秦时初创的隶书,至此已经成熟和完善,“蚕头燕尾”、“波磔飞扬”的用笔在汉碑刻石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隶书又开始向“章草”书体过渡,“草隶”又孕育着“真书”(楷书)的形成。汉隶的成熟和发展,为魏晋以后中国书法体系的完备,奠定了全面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