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个藩王。他们本来都是明朝辽东边将,后来降清,或开关迎接清军进入山海关,或为清廷南征北战,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清朝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权之后,便封他们为王,给予高官厚禄。派吴三桂驻防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驻防广东,耿精忠驻防福建,作为清朝控制南方边远地区的藩篱。
“三藩”握有重兵,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吴三桂所部藩兵,五丁为一甲,二百甲置一佐领,共53佐领,还有忠勇五营、义勇五营,1.2万人,援剿四镇1.2万人。此外,云贵地方官所辖绿旗兵也受他的指挥。尚可喜、耿精忠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三藩”每年还向朝廷索取巨额军饷,据说当时“天下财富,半耗于三藩”。
“三藩”凭借手中的武装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吴三桂“勋庄棋布,管庄员役,尽属豺狼,杀人夺货,毫无畏忌。”他们权势日重,尾大不掉,极大地影响了中央政权的利益。康熙帝玄烨亲政以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日夜焦虑。“三藩”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
1673年(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因年老多病,上疏奏请归老辽东。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闻讯,不能自安,假意上书请求撤藩,试探朝廷的态度。康熙帝得“三藩”上疏,正求之不得,马上应允了他们的请求,下令撤藩。吴三桂接到撤藩命令,大失所望,便在云南组织党羽,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于是年11月21日,发动叛乱。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后袭王爵)先后响应。各地与清廷有利害冲突的汉族军阀,为了保持他们的实力地位,也纷纷起来响应吴三桂叛乱。数月之间,吴三桂并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便占领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六省之地。
清廷获悉吴三桂叛乱,立刻派兵阻击,下令处死住在北京的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娶清朝公主,为额附)、孙吴世霖,表示对吴三桂叛乱,决无妥协的余地。同时发布诏书,分化、瓦解参加吴三桂叛乱的汉族军阀。
吴三桂无耻投敌,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唾弃,因此他们起兵反清,并不能得到人民的有力支持。在战略上,他保守持重,不敢迅速渡过长江与清廷争夺中原,使康熙帝赢得了组织反攻的时间。而且清朝占据中原财赋重地,有雄厚的基础,康熙帝采用了安抚收买和军事压力相结合的手段,使参加叛乱的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等汉族军阀先后倒戈,不久又控制了广西、广东、福建、江西、陕西等省。
吴三桂情竭势绌,于1679年(康熙十八年)在湖南衡阳即皇帝位,国号周,建元昭武,企图以此稳定人心,鼓舞士气。不久,吴三桂病死。他的孙子吴世王璠(吴应熊庶子)在衡阳继位。吴世璠是个十多岁的小孩子,不能定攻守之策,于是吴军内部人心益散,与清军交锋,屡战屡败。清军招降了吴军水师将军林兴珠,并采纳他的建议,水陆两军猛攻岳州,岳州守军溃败。长沙等地吴军闻讯,也放弃守地,狂奔不止,逃回贵州、云南。西南地区多山地,八旗骑兵特长很难发挥。绿旗官兵容易适应地形,屡立战功。因此,康熙帝确定了用绿旗兵剿灭“三藩”的方针。他鼓励绿旗将领、陕西提督赵良栋等说:“自古汉人叛变,亦唯以汉兵剿平”于是,任命赵良栋为勇略将军兼云贵总督,与湖广总督蔡毓荣、平南将军资塔分别从四川、湖南、广西围歼吴世璠。每路兵马都以绿旗兵居前,清兵继后。
1680年(康熙十九年)赵良栋等人长驱直入,攻下贵州,直逼昆明,吴世璠被困在城内,束手无策。赵良栋带领标兵,亲自攻城,连连获胜。城内文武官员,见大势已去,纷纷出降。守城将领综域策划逮捕吴世璠降清,吴世璠闻讯自杀。绿域开门献城。清朝斩吴三桂骨骸,传示天下,悬吴世璠首于市。这场长达8年之久的战乱被平息了。
“三藩”之乱平定以后,清朝把“三藩”藩兵改编,归入上三旗,对各地汉族军阀,严加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