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田野上的教室
29042500000005

第5章 实践教学: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1)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文科类毕业生——不仅是本科生就业困难,连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为此,今年国家教委出台了“大学毕业生最低就业保障办法”,表示政府开始正视并着手解决大学毕业生失业与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有多种原因,在政府积极寻找应对措施的时候,也促使我们反思当今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如果把大学毕业生比做“成品”,那么高校就是锤炼人才的工厂,产品滞销固然有客观的因素,但是工厂管理者谋求改革、提高产品质量才是更积极的做法,也是根本可行的办法。简言之,现存的教育体系存在诸多弊病,这是不争的事实,要看到虽然国家教育部门正在努力逐步改善,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革新;因此,如何在现存教育体制下提高教学质量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集中探讨的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是针对大学文科教学改革所提出的一个尝试,其宗旨是切实提高文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力图从思维方式上突破原有呆板、直线的方式,教授给学生更灵活、实际、有效的处事方法,使学生能够习得一种对他者文化宽容和平等对待的观察眼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一、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的文科实验教学法

大学文科教育改革是当今高校教育引起广泛关注的焦点。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看出文科教育所走过的曲折的道路。在近代,现代教育制度引进之前,文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国学”,以孔孟经典为教材,以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延及晚清,始出现西式学校,即现代形式上的学校教育。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充斥着救国强国的呼声,“西洋”学问被当成了先进文化的代表,成为救国的工具,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引进得到了更多的偏爱。在建国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形势的危机感都没有得到消除,提倡的是以发展实用技术来增强国家竞争力,因此高校教育普遍向理工科倾斜。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文科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建立了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对文科人才培养也得到了重视(严晓蔚,2003)。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转变,就是不再认为实践教学环节是属于理工科的专利,文科同样需要进行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理论知识向现实成果的转化,才能使学习个体获取经验性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实践教学又不属于任何一门课程,没有教材、备课、授课、固定教师,考核手段也缺少固定标准,往往又是教学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王建基,2005)。

我们所提倡的文科实验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规范化、体系化的实践教学法。关于在高校文科教育中开展实践教学的讨论,成为时下文科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它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开拓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识者提出,要真正重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文科实践教学是一个与理工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和野外教学实习是同等重要的基本教学环节,并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教学管理上确保文科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陈文江,2003)。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文科实践教学建设为系统化、规范化和具有明确针对性的独立的科学体系,而文科实验教学法就是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个有益尝试,这一点可以籍由与其他文科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比较,来探讨它独具的优点。

既然在文科中进行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并不是新鲜的话题,相关的教学实践也早已经开展,比如,让中文专业的学生去做文秘类实习、或者进行文学作品的背、读、写、听、看、演(赵德利,王渭清,2005)一个系统化的专业课实践;让一个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试讲;建设文科技能实验室,如音频语音室、视频语音室、计算机实验室(邱强,李增平等,2005);或者提倡讨论课教学,结合一部分课堂教学知识点,采取辩论式的即兴讨论或总结式的分组讨论等组织方式(周鲜华,周爱民,2003)等等,这些都是如今高校文科教学中得到肯定的积极做法。不过文科实验教学法有自己的特殊性,它和这些做法有重要的差别。文科实验教学法可以借助、使用当代各种科技手段但是不依附于具体的物质设备,也不受到特定空间所限,具有比较自由和灵活的把握尺度;同时,它不像文学艺术类作品展演那样依赖于专业课本内容,而是提供了丰富而有用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还有具体的生存技巧和沟通技能,在实际情况中具备强大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它不仅锻炼和加强了学生在与人交流、为人处世的能力,并且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态度和心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提倡人文素质教育最首要的前提态度,它不仅在文科教育中受到重视,在当今国内外的理工科教育中同样引起了强烈的关注(戴依侬,2005)。文科实验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它的长处还在于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的“指导地位”,而是以学生为实践主体,实践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他们之间营造起一个平等的、相互交流意见、相互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保证了学生的实践不会是盲目的个人奋斗,也不会是被动的、没有积极性地去完成必修任务而已,而是促使他们能意识到自身的个性和潜力,培养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文科实验教学法这些特点是与它独特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依据密切相关的,关于这方面,我们将在下文第三章通过个案来展开论述。

二、文科实验教学法的定义和内容

在讨论文科实验教学法之前,有必要首先界定一下本文中所讨论的文科实验教学法所针对的大学“文科”范畴。首先,“文科”是约定俗成的称呼,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从我国学科设置上来看,所谓“文科”是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总和,其中社会科学是指针对人类关系和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领域,如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宗教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是指有关人类思想和文化的领域,其突出的特点是关注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如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哲学、美术、音乐、神学等(陈向明,2000:4)。因为本文论及的实验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它更适用于被公认的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因此,本文中讨论“文科实验教学法”中的“文科”概念,主要也是指社会科学领域。其次,文科实验教学法虽然主要针对社会学科,但是,在一些与社会学科关系密切的人文学科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语言学、教育学等。随着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如应用语言学、教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等兴起,文科实验教学法的运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其理论方法体系也在不断地得到丰富。

l、文科实验教学法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依据

众所周知,实验教学法由于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特点,结合理工科动手能力强的学科特性,在理工科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果也能够在文科教学中发挥作用,那么将会大大提高文科教学的质量。但是,由于文科学科特点和我们历来文科教育已有模式的限制,文科实验教学法完全不同于理工科的实验教学法,它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依据。

文科实验教学法主要的理论根据来自于教育人类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相关理论。教育人类学反思过去教育学家将学校视为正规教育的主要机构这一假设,反对将学校教育孤立出来考虑,而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该将学校教育放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来考虑。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的是秩序和集体的共同目标,具有很强的约束性,这种观念和行为产生于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并作为一种文化滞后力量影响人们的意识(庄孔韶,2002:440~441)。这是中国现代学校教育所不可回避的一种继承和延续。在大学文科的课堂上这种约束性体现在,文科教学依然是以教材内容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和现实生活联系并不紧密,教师仍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与同学之间互动有限。虽然在大学教学中没有了升学考试的压力,高校教师也有更多有个性的教学发挥,但是在总体上仍延续了高中课堂教育“填鸭式”的特点,尤其从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课教学”、“讲堂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不当应用,逐渐成为主流的教学方式,而一些传统的文科专业课如语言、历史等,效果更差,学生往往在应付完考试之后,就把背诵的内容大部分都忘记了,认为即使把这些内容背下来也见得在找工作的时候用得上。文科实验教学法正是针对这些弊病,提出以实践内容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以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发展为主,重点在于把握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实践对象的关系、学生个体与团队的关系。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质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research)给实验教学法提供了直接的方法论工具。“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0:12)它的主要特点是,首先,质性研究必须在研究对象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下进行,关注的是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和日常活动,认为任何事件都有其发生和存在的具体情境,这个情境是整体关联的,必须从整体才能去理解;其次,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由研究者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解释被研究者的故事,达到一种理解,这种理解存在于双方互动当中,因此研究呈现出循环、演化多次的过程。再者,质性研究使用的是归纳法,从经验资料出发,深入地描写和呈现被研究者的生活细节,具备了对样本的研究深度,但是不适宜将推论泛化到样本之外,其重点是去理解而不是预测。最后,因为质性研究非常注重理解,它也就具备了一种人文精神,充分尊重被研究者,并能反思自身,挑战常识思维,这恰恰是其最富魅力的特点所在。质性研究的这些特点,与我们所提倡的文科实验教学法的宗旨是一致的,而它独特的研究视角,给文科实验教学法注入了贴近生活、灵活丰富的内容。文科实验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文科教学中像理工科做实验一样进行社会实践,不同的是,文科生的实验室是广大的社会,所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人类群体和文化类型;实践者与实验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不平等的,而是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单一、确定的程式,而是多元、开放的可供继续探讨的平台。

2、文科实验教学法的具体内容

如上文所述,文科实验教学法指的是在教育人类学和社会科学质性研究方法的相关理论指导下,在高校文科——主要是指社会科学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结合相关教学科目进行规范、系统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个人或小组进行的社会调查、组织读书会和研讨会,鼓励学生参与高级学术会议等形式。

社会调查是指在一定社区范围内,针对某项中心议题对当地人群所进行的观察、访谈和记录。它借鉴了人类学田野调查(fieldwork)中的一些调查技术,遵从田野调查的伦理规范,本质上属于质性研究,是一种短期的、快速获取讯息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文科实验教学法中的社会调查有它的特殊性,与人类学田野调查不完全一致。文科实验教学法主要针对本科生,尤其是非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安排他们到乡村去做调查的时间和物质条件保障都非常有限,通常只能考虑为期一两天的短期调查,并且要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开展。而人类学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获取研究资料的根本途径,传统的田野调查采取的是参与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参加到被观察的对象所在的群体和组织中,作为其中的一员共同生活,这种方法要求调查者在当地住上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以充分熟悉和融入到当地社会文化当中,需要一定的财力、物力的支持。文科实验教学法中的社会调查,通常只能是采取非参与观察的方式,观察者在短期内无法进入当地文化内部,而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记录对象的行为表现和活动进程,因此,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感性认识,发现某些问题和搜集信息。这里所说的社会调查与社会学中的问卷调查也不一样。它包含了质性研究所使用的半结构式访谈,不主张全部采用固定选项A、B、C、D的选择题,很多情况下是了解访谈对象的态度、倾向、意见和个人理由等,无法全部进行量化统计。

读书会和学术研讨会都是发动学生自行组织的提供讨论与交流的平台,实际上都属于“席明纳”(Seminar)即学者聚在一起的研讨会形式,这种形式曾得到已故的我国着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大力提倡。读书会的主题是交换读书心得,应围绕主题有选择性地、规律性地读书,每一期的书都要具有共性,例如同属一个作者或流派。读书会的形式可以随意一些,大家定期聚首,邀请特邀嘉宾来点评,还可以一边品茗一边思辩,实质上是一个学术沙龙。而研讨会则正式一些,仿照学术会议的标准举办。有特定的主题、主持人、发言人、评议人等,与会者事先提交会议论文,并受大会邀请发言。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承包了这些活动的全部工作,他们可以征询教师的意见,但是教师不会提供现成的标准答案,而是与他们一起讨论多种方案的可行性,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读书会和研讨会的成果都要以文字形式巩固下来,可以鼓励会议的组委会建立一个资料库,为后来的学生提供很好的参考,如同积火传薪沉淀下去,继承下去,也使学生能见证自己的成长,更有信心和兴趣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