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习的根本目的与本科生不同,就是研究生必须具有研究能力。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经过十年的教学实践,因为我和张有隽教授是1995年开始带研究生,现在一共带了10届,到2007年8月为止已经毕业了15人,其中9人考上了博士生,占毕业研究生的60%,现在正在带的还有10人。经过十二年的教学体验,在进行文科实验教学法的探索汉,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策略下了一些功夫。
一、确定学术方向,挖好一“口井”
今天我讲“挖好自己的学术之井”是因为研究生就是要做研究工作。在我国硕士研究生读三年,要求要做出研究性的论文,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读好硕士呢?这里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学识感悟能力。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看到许多相同的事物,这很公平。除非被隐蔽起来,否则每个人都能看到。那为什么有的人能观察到这个问题,并提炼出一些东西,这就是学术的感悟。你学习人类学如果没有学术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就是白学。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学术感悟的重要。我出身在湖南零陵,现在的永州。在武汉长大,生活了近二十年;二十一岁大学毕业分配到浙江,在浙江工作了近二十年;离开浙江到广西又是二十年。六十年分成三份。但六十年后,笔者的太太徐桂兰2006年退休回到浙江,也就是我工作过的地方——浙江武义县。她回去后觉得武义变化很大。四月樱花开了,她又打电话来感慨说变化大,催促我回去看看。4月27、8日在吉首大学安排好人类学高级论坛会议事宜后,5月1日我去了武义。到了武义,真的觉得不认识了。这种不认识是从人类学研究者的角度觉得武义的变化带给我的是一种文化的震撼。
怎样的震撼呢?那就是一种学术的感悟。我在那里工作了二十年,离开时,武义给笔者的印象是穷困县,它是浙江8个贫困县之一,而且整个县是一片荒山颓岭。这个地方从1958年“大跃进”起,山林一直被破坏,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徐桂兰小时候在家里的任务就是砍柴。她说她砍柴的路越走越远,柴越砍越小。这个县给我留下的印象很不好。我就离开了这个县。当然那个县还有一个特点,虽是穷困县,但又是农业县,一锄头可以吃三天,一年丰收三年不愁。所以那个地方的人出去后都要回去,当过人民日报的记者退休后也要回去。我五一见到的武义完全不是历史记忆中的武义。它山青水秀,武义有两条公路,两条公路旁的山不是茶树林就是毛竹林,一片翠绿;再就是阔叶林或松树林,深绿的。没有一座裸露在外的山地,这使我很震撼,笔者觉得这个小小的农业县非常漂亮了。笔者到过广西、新疆、青海、内蒙古等都感到很心酸,许多地方破破烂烂,特别是农村,即使有些地方工业发展了,但生态环境也被破坏完了。可是笔者现在看见这里的生态状况很好,这是第一个震撼。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状态良好,与我的记忆完全不同。过去我离开二十年,而且也回去过几次,都没有什么感觉,就是最近几年没有回去,它就经历了这么大的变化。
第二文化震撼是这个县以前是个农业县,没有什么工业,但是现在我看见这个县的周围,包括东边一些与永康相连的农村(永康是中国有名的五金城)我也惊讶,这个县过去没有几个象样的工厂,而现在县城周边的几个乡都成了名符其实的工业区,有一个叫恒友的公司生产的电锤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叫人不得不称奇。
第三个文化震撼是这里竟然有这么多的风景旅游区,以前从未觉得有风景可言。首先温泉旅游很火爆,号称浙江第一,华东一流。再则旅游风景点象葡萄干一样,一条公路下去,一个接一个的风景点,清风寨,什么“北有威虎山,南有清风寨”;一直到小黄山,那里迎客松非常漂亮,河叫小三峡,旅游成了这个县重要的资源,郭洞和俞源这两个文化村也很有价值,游客络绎不绝。
第四条震撼是这个地方的老百姓真的富了。1998年以前笔者太大家里的亲戚都下了岗,现在除了电信、电力以外,所有的工业企业都民营化,最好的例子是这个县最好的一个国有企业叫有机化工厂,完全改制以后,这个厂里相当一部分干部、工人成了三美化工的技术骨干,这个工厂每年的利税是五、六千万。这是一个只有三十万人口的小县,上百万利税的企业就有六七家,注册资金五百万以上的就有一百多家。象三美化工厂的工人年薪平均两万,技术人员、干部都有房有车。
笔者将这四条震撼在5月3日写了一篇小文章,题为《重读武义》。这篇文章5月7日上了他们的新闻网,11日上了他们的报纸,而且加了一条很有意思的按语,意思是说二十年前在这里工作过的徐教授对武义的新看法。这样的学术感悟是肤浅的,但只有两天的时间,我们有这样的眼光,进一步的感悟则是接下去的工作。他们县里的领导认为这是对武义的一个总结,说我们每天在这里做事,不觉得,经徐老师一讲,四条合在一起真象个样子了。因为他们的工作是分管的,林业局的做林业,农业局的做农业(武义是袁隆平搞杂交水稻的一个基地)。他们没有把它整合到一起,我们把它整合到一起就看到了变化。于是他们县邀请我帮他们总结经验。6月2日,我到武义,说你们真想把建设新农村的经验总结起来,我倒愿意为你们做一个课题。我觉得对于“新农村”中央刚刚提出不久,2005年10月才正式发文,不到半年。你们新农村建设经验,最重要的特点不在于每个村的整治,而是县域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县里办事效率很高,马上开会决定委托我做这个课题“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学术感悟,我们才能够很快地面对各种各样的现象。浙江师范大学的朋友说我们这里还有一个三农研究中心,有一个三农专家去了武义好几次都没有搞清楚,怎么把课题就给了那么远的徐教授。这个例子说明有了学术感悟,同学们做硕士论文时,就会把看到的东西迅速的到你的大脑里建立起兴奋点,然后可以分解、概括、提炼、升华。
这样的学术感悟如何才能形成?或者说,怎样培养这样的学术感悟?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对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有理想的人都是有梦想的,你们费了很大的力气考上了研究生,进入了这个圈子,你们一定有自己的梦想。有的学生想读博士,有的想去国外读博士,你们要想梦想成真,或者要培养学术感悟力,就要努力实践。有个广告词说,梦想是走出来的。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努力地实践。那么如何实践呢?这里就有一个方法论问题,就是要确定方向,挖好自己的学术之“井”。
那么,怎样挖好自己的学术之井?在这里导师就非常重要,他告诉你什么地方有水、有油。笔者的硕士生、博士生一进来,在一年级我就告诉他的学术方向在哪里,确定一个方向,坚持不懈地挖下去,一直到见水、见油为止。你可能会挖一点点就着急了,那你就要思考一下方位对不对,如果是对的就要继续挖下去,功夫到位了,水就会出来。有些同学进校后对什么都感兴趣,这不行。有一个学生,他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飞机制造的,到白云机场工作了三年,就是迷恋人类学,解脱不了这个情结,于是考了我校。他喜欢摄像,想学影视人类学,一来就想搞自己的,我说搞影视人类学可以,但先要把基础打好。后来我为他选了一个点,到贵州安顺刘官乡周官村一个搞傩面的农民那里对他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开始他还不想做,后来做了一个暑假,不到三个月,他说他的录像、论文都搞得差不多了。笔者03级的学生做平话人研究,几个人坚持了三年,现在对平话人都有自己的研究。开始,笔者的学生六月份拿到录取通知书,我就给他们每人一个提纲,一人去一个地方调查。他们有点怕,但又不敢说,硬着头皮进了田野。有个学生居然问:“徐老师,人类学为什么要做田野?”笔者说:“你现在换个专业还来得及,别学人类学。”现在这个学生已经毕业,学习成绩很好,田野调查也做得比较深入。
我所谓挖好一口“井”,就是要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确定他自己的学术方向。有些同学进校以后,他自己确实不知道自己做什么研究,所以我们要指导他必须确定一个学术方向,不要这里挖两锄头,很有信心这个题目,明天又在另外一个地方挖两锄头,哎呀这个地方更有信心,搞了一年两年下来,他始终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研究,时间就容易滑过去。笔者对自己的研究生从进校开始,就明确做哪个方向的研究,必须要坚持在这个地方挖下去,挖好一口井。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学术之位定好,在导师的指导下定好位。这个井坚持挖下去就会见到水,那你就能自如,形成规模了。当然导师要指导学生到哪里去挖,还要监督他去做。
在挖井中如何操作?在研究生里我提出了五个一:第一,要做好一个索引,你要了解你这个研究方向上前人已经做过的所得成果,你要承袭它;第二,要写好一篇述评,你了解有这样一些成果,你就要去读他们的成果,把他们的研究作一个述评,了解前沿在哪里,突破口在哪里;第三,做一个深描式的民族志,我说人类学研究你如果不会做民族志的研究,不会做田野,那么根本就没有入门,所以要求他们做一个深描式的民族志,不是浅描式的而是深描式的工笔画呀!第四,要写一篇经典着作的书评,对人类学的经典着作要写一篇比较全面的、比较到位的、有分量的书评;第五,要写一篇规范的学位论文。
所以研究生入学后要尽早确定学术方向,努力挖好一口井,这是一口学术的“井”。这口“井”挖得好、挖得深,那么它的学术的源泉有水了,就可以浇灌他自己的学术园地了。
二、严格要求,努力做到“五多”
我们的研究生要挖好一口井,从哪些方面对他进行训练?
第一,要多下田野。作为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如果不到田野里去,这个研究生培养是没有用的,那就要让我们同学尽量多的到田野里实践。所以凡是考上我这个方向的研究生,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天开始,就到学校里跟他见面,给他一个调查提纲,给他布置调查任务,告诉他你到什么地方去做田野调查。还没有报到,这一个暑假基本上就在那里做田野调查。要求他来报到的时候要交一篇调查报告和一份田野日记,每天都必须记。除此以外,基本上确定了这样一个田野点以后,每年的寒暑假,研究生都要到田野里去,所以像我们比较早一点毕业的陈礼贤,他就是在南宁的疍民那里去做田野,寒暑假甚至双休日都到疍民那里去做田野,交朋友、做访问。像罗彩娟明年要毕业了,她就在武宣的伢人社区已经做了两年寒暑假的田野调查。去年我们招的研究生比较多一点,我和罗树杰老师两个人一共带了6个。他们拿到通知书后,我就把他们招来,一个是新疆的就没有叫她来,新疆的就在新疆做田野调查,还有一个是上海的,她的家乡是浙江的,那么就在家里做渔民转型的调查。另外四个广西的研究生全部叫到我这里来,我跟他们谈了以后,发了一个提纲,然后就各奔东西去做田野,一个到容县,一个到宾阳,一个到融水,一个到梧州。这样我们这些研究生田野调查的时间就比较多,而且他们往往都是单枪匹马,克服了种种困难,包括语言的、生活的等等。多下田野,这是我们对他们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
第二,要多读书。研究生的时候不像本科生,老师上课满堂灌完了就看那本教材,研究生必须要扩大视野,所以我低就给同学们提出了读100本书的教学计划,时间是一年到两年,不能超过两年。这100本书都是人类学必须要读的。读书分为精读和粗读,其中有10本书是必须精读的,只有大阅读量的训练,才能够对人类学的理论有个基本的把握。人类学学基础理论的书一定要读。我们要求研究生阶段的任务是读一百本书,读博士再读一百本。他们一开始感到不容易读,尤其是外国学者的书,我们就告诉他们方法。读书时有各种读法,有精读、还要通读、泛读。在一百本书中,十本书要精读。这十本书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方向要密切相关。所谓精读,不仅是读,还要有自己的感受。其他的书要了解内容、作者是谁、作者的基本背景。在精读时要做出笔记。笔者的学生一学期人均读25本书,再提炼一下,六个同学合起来出了一本书《人类学经典导读》。第一部分讲从研究生的角度出发应怎样看这本经典之作;第二部分将作者的背景、主要内容等用研究生的语言进行概括;第三部分写这本书在人类学的发展史中的地位是什么;第四部分写学术界对书的评价以及学生自己对书的评价。现在他们开口闭口比我还专业,老师觉得很欣慰,读书的效果就出来了,读书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有人问我们读书有什么具体的要求?一是学科专业基础的书一定要看。民族学、人类学是相通的,100本基础的书不能少;二是也研究方向的书必须要搞清楚、要读;三是论文设计区域范围的书要看完。如果你研究湘西,湘西区域的相关书涉猎得越广越好。搞民族学曾有个不好的现象,单打一,研究侗族就只研究侗族,研究苗族就只研究苗族,这是让我们的研究受到限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你研究黔东南,黔东南不仅有苗族,还有汉族、侗族等,还有更大的背景,还有你研究的方向。一个基础书籍,一个研究方向,一个区域范围,这三个方面要搞清楚了,都读过了,你这口井还会挖不下去吗?还会挖不到水吗?还会挖不出油吗?
第三,要多写作。所有进行的田野调查都必须写调查报告,同时写田野日记,读书笔记,还要写出一些相关的论文来,只有多写作才能够出成果嘛!几年来文化人类学方向的研究生坚持写田野日记,有的在读研三年中发表了近十篇论文。秦璞、陈礼贤、刘平安等对疍民考察合着的《河疍与海疍珠疍》就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