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裴胜讲儿童特效穴位保健
29040100000009

第9章 小儿按摩的治疗八法

在传统中医医学看来,按摩疗法的功用主要可分为四个方面,即调阴阳、理升降、补泻虚实、温清两分。按摩疗法是结合按摩手法、按摩穴位两者综合而成的,故而父母在阅读本章的时候,要前后结合,这样更有助于理解中医疗法的原理与方式,从而能更好地执行操作。这里只是作一个简要的陈述,便于理解。

健康的身体是阴阳平衡的,而按摩疗法正可调理体内阴阳紊乱,从而恢复重建这种平衡。通常说来,以阴穴可以平衡阳穴,以阳穴可以治疗阴穴。如小天心、天河水、下六腑、阴池穴、内八卦等穴就是阴穴,针对发烧、身体发热、便秘等热证就有好的疗效;反之,如外劳宫、一窝蜂、上三关、阳池穴、外八卦等就是阳穴,对怕冷、四肢发凉、腹泻不止等寒证有缓解之功。

升降的原理贯穿于人体生命的始终,升降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气血升降功能失调则病,利用按摩等手法,纠正人体脏腑升降出入功能紊乱,从而达到机体气血阴阳平衡。一般来说,线性穴位向上推为升,向下推为降,如推上三关与退下六腑就一升一降。当采用揉法、运法时,是以逆时针为升,顺时针为降,如按摩肚腹时逆时针可止泻而顺时针可治便秘。

从补泻上来看,补可强健肌体,泻可清除邪气。一般说来,手法轻为补,宜治虚证;手法重为泻,宜治实证。手法慢为补,手法快为泻。病症有寒热之分,所以在具体治疗时所用疗法也应分温清。一般说来,温法用于寒证而清法用于热证。

如揉法、按法等可聚热以达到温中散寒的目的,属于温法。而推法、拿法、捏法等可促进血液循环,发散内热,属于清法。

在这四种主要功用上,也就延伸出小儿按摩的八种常用疗法。

汗法◆◆◆

临床主治:外感风热、风寒,风疹,高烧无汗等,可发汗透表。

常用穴位:风池、肩颈、二扇门、一窝蜂等。

常用手法:按法、揉法、提法等。

注意事项

(1)手法可重,但应见汗即止。

(2)操作前可补充一定水分。宜在稍密闭的室内操作,出汗后不宜见风。

消法◆◆◆

临床主治:消化不良、体内梗阻淤血、气血不畅等。

常用穴位:内外八卦、四横纹、板门等。

常用手法:运法、推法、摩法等。

注意事项

(1)最好是在饭前操作,手法宜轻而久。

(2)与按摩补法和下法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补法◆◆◆

临床主治:补充孩子身体之不足,先天发育不佳,后天摄取不佳。

常用穴位:上三关、二人上马、神阙等。

常用手法:推法、揉法、运法等。

注意事项

(1)手法宜轻,要留意手法的方向,用时宜长。

(2)调理孩子的肠胃,增加其食欲,好胃口有利于身体机能恢复。

下法◆◆◆

临床主治:多用于热证、实证,可清利大便、小便。

常用穴位:下六腑、板门、七节骨等。

常用手法:推法、运法、摩法等。

注意事项

(1)操作时用力宜重,用时可短。

(2)虚证、表证不宜采用下法。

和法◆◆◆

临床主治:缓解阴阳气血失调,如小儿夜尿、感冒、腹泻等。

常用穴位:阴阳二穴、小天心、上三关与下六腑、内外劳宫等。

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按法等。

注意事项

(1)在操作时,手法宜慢而稳。

(2)用和法治疗时,其施术方向、轻重应交替进行。

吐法◆◆◆

临床主治:去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等。

常用穴位:天突、膻中、中脘、内八卦等。

常用手法:逆推法、探法等。

注意事项

(1)吐法刺激性较强,应谨慎使用。

(2)孩子体质虚弱或是邪气不易排出,则避免使用本法。

温法◆◆◆

临床主治:对寒证有疗效,如外感风寒所引发的头痛,又或是寒邪入体所引发的恶心、呕吐等。

常用穴位:丹田、神阙、上三关、外劳宫、黄蜂入洞等。

常用手法:按法、摩法、运法等。

注意事项

(1)施用本法时,身体应无发热迹象。

(2)施术时用力应轻,用时宜长,且治疗期间不要让孩子摄入生冷食物。

清法◆◆◆

临床主治:针对热证,如脏腑胃热、肠热,以及阴虚内热、食积化热等。

常用穴位:膻中、内劳宫、天河水、板门、天柱骨等。

常用手法:推法、按法、揉法等。

注意事项

(1)施术时手法应重且快,以皮下有微出血为宜。可用凉水、冰块、葱汁等作为介质,可增加疗效。

(2)脏腑热可与下法相结合,阴虚内热可采用滋阴药补的方式,食积化热可与消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