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怎样才能不生病
29034300000047

第47章 修炼健康的心理素养

健康心理不是天生的,需要人们用心培养,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自信心、意志、性格、情绪、社交等素质的锻炼,加强心理修养,是拥有与保持心理健康所需要的。

1.自信心和意志修养锻炼

自信心和坚定持久的意志,可以使人的精神经常处于比较平静的状态,从而使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维持正常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自信心和意志的锻炼,首先要目标明确且切合实际,并从小事做起。从小处着手。遇到挫折或不幸事件,要咬紧牙关,冷静下来,从失意的痛苦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以利再战。还可通过体育运动达到意志和自信心的锻炼。只要心中能保留一点自信的火种,就可能一次又一次点燃生活的激情,让生命重新焕发出智慧和光彩。

2.性格和情绪修养锻炼

医学家发现,一些疾病患者有某些共同的不良个性。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某些态度,以及与这些态度相应的固定行为方式。它是组成个性的核心心理特征。

情绪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愉快、欣赏、赞叹等良好的积极情绪能使血液中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对健康非常有利;而不良的消极情绪则产生对神经与血管组织有害的另一种物质。如愤怒、焦急、恐惧、沮丧、悲伤、不满、嫉妒等往往过分刺激人体的器官、肌肉或内分泌腺,容易诱发多种疾病。以愤怒为例,作为人的基本情感形成之一,是人完整心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常被认为是人体的自卫行为。但发怒实际上是一种无济于事的精神耗费,一个人在愤怒时往往失去理智,不能自持,往往会产生生理和心理的恶性循环,有时也许会埋下患癌的种子。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既制约于其先天遗传素质,更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性格在人生中,为适应环境,仍然有改变的可能。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修身养性,努力学习,遇事冷静,不计较点滴得失,注意随时消除不良情绪,努力改变不良的性格模式。同时,在确定个人需要时,勿脱离实际,不要定得过高。这样可使自己的情绪因需要时常得以满足而保持良好,利于豁达、坦荡地看待事物。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就能克服性格的负面影响,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3.社交修养锻炼

社交需求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20世纪瑞典和美国的科学家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那些极少参与社会活动、较少与朋友及同事交往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要比正常人际交往者高40%。专家认为,社会交往有利于激发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能获取各种信息,保持不断进取的积极性,避免产生孤独感和抑郁症,提供倾诉或倾听以及自我表现的机会。社交修养锻炼应自觉扩大生活圈子,尽可能参加社会活动,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与不同年龄、职业的人交往,特别是与自己不同的另一代人、异性交往,并且善于结交新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