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怎样才能不生病
29034300000046

第46章 养心之道

我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讲究养生之道,才能真的益寿延年。但是自然规律不可违抗,我们要想健康长寿,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同时还必须要有健康的精神风貌,保持完整的心理状态,才能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有较高的潜心养性境界,才能颐养天年,无疾而终。因此我们不仅要掌握“养身”之术,更重要的是注意“养心”之道。

专家们一致认为,恐惧、愤怒、忧郁、嫉妒、焦虑、悲哀、压抑等心理因素,会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以及下丘脑和脑下垂体的机能活动的改变,再经过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途径,会引起整个机体器官及其功能的变化,从而使人体内部的稳态平衡受到影响,这样就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现代生活中怎样才算养心有道呢?

1.自我调节心理压力

这就要求我们遇事乐观,保持豁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保持健康的心态,才能抵御不良刺激和接纳日常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养生之道首先必须注重对心理压力的自我调节与化解。

由于医学的飞跃发展,对许多疾病和器官的损伤,用药物治疗、体育疗法以及器官移植等方法,大多数都是可治愈的。然而遗憾的是精神疾病的治疗比较困难。所以养心之道的重点就在于不使心理器官遭受损伤,这样才不导致精神疾病。

2.尽量避免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

在身体状况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同处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中,因为人体的性格特征的不同,加上外在环境因素和家庭状况的不同,就会造成某些人易得病,而另外一些人则相对比较健康。

即使同一个人,在遭受紧张的精神刺激而又心情抑郁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得病;而处在环境安定并且心情愉快的时候,就很少会得病。这就是说,人们越是理解自己的动机、欲望和需求,认识自身的心理弱点的时候,就越能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消除和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与偏差,从而减少和免除疾病对自身的危害。

3.挖掘保持情绪稳定的技巧

研究发现,焦虑紧张是各种心理疾病的内在基础。因此只要我们能使自己的身心松弛下来,那么焦虑、紧张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就会有所缓解,从而心悸、不安、恐惧、沮丧、失眠、抑郁等症状也会逐渐的消失,从而为矫正被扭曲的认识,以及减少不良刺激的影响,根治心理疾患奠定良好的基础。

4.心理健康还表现在对疾病的态度

某些研究资料证明,同患某一种疾病,在身体状况、治疗条件都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精神状态的人,其病程的变化以及预后的状况,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医疗中,同样的治疗方法,仅仅由于施治者能否恰当地配合心理治疗,也就是说能否帮助病人增强心理上的健康,其疗效通常也会有显著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