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理平衡点
29031000000007

第7章 在完美与不足之间找平衡点(3)

人生的减法哲学,能让我们减去疲惫、减轻烦恼、减去沉重,更能减去不该早生的华发。那些身外之物,诸如金钱、地位、权势,本来就是炫目的虚伪,不要也罢!

百分百减压

现代人的心理失衡是一种不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设法摆脱心理失衡使思维正常运作,走出心灵的误区。

1.要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

2.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

3.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

4.保护心理宁静。

5.适当变换环境。

6.正确认识自知与社会的关系。

不能强迫自己去竞争

心理失衡的人

一个经理人的自述:这些天竟然从早上起床开始就想着要睡觉了,然后盘算着什么时候睡觉比较划算,算来算去,在充盈睡意的疯狂工作中度过,每天熬到深夜,想着终于可以睡觉了,可是躺在床上又睡不着了。想到成功是和人的意志力有直接联系的,我要做的是,在白天的时候,从起床的那一刻起,就强迫自己认为自己精力是绝对旺盛的,就强迫自己去想着再过5分钟我就去公司空地上跑10圈,然后强迫、强迫……不这样,将失去竞争力。可是结果什么事情都做得不如意。这样下去,担心自己被淘汰,担心别人超过自己。始终想做得最好,证明自己的能力是最棒的,可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内心的焦虑感却把生活的快乐驱走了。

回归的站台

工作,最终无不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但人们往往却因为工作,或者说只是为了提升、为了加薪,强迫自己去竞争,以为只有抛开一切、拼命工作,才能挣到足够多的钱,只有拥有了足够多的钱,才能够保证生活的幸福与体面。结果却发现,投入的成本大,失去的反而很多,包括和爱人的缠绵,和朋友的见面,运动旅游的安排,读书看报的时间……你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执著,竟然距离幸福越遥远。

显然这是一个悖论,因为幸福,跟所有的量化指标并不相关。

李白伴着“花间一壶酒”吟咏的“明月清风,不需一文买得”就是一种自然从容的境界,唯其自然从容,所以李白一生潇洒快活,号称诗仙。其实在现在,这依然是一种我们需要的生活境界,只是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有这种境界的人太少了。

18世纪的法国,有一位叫丹尼斯·狄德罗的哲学家,经历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朋友送给他一件精美华贵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便穿着它在书房里走来走去,突然间觉得书房里陈旧的家具无论如何也配不上这件睡袍,于是他迅速做了一个决定。很快,他更新了这些旧家具,书房终于配上了睡袍的档次,他也终于可以穿着华丽的睡袍坐在美仑美失的的书房里了。

理应感到心满意足或者仍不知足的狄德罗,后来却感到越来越不对劲,因为他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他把这种被物质胁迫的感觉写成文章,题目就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200年以后,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受此启发,写了一本书《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指的就是新睡袍导致新书房的攀升消费模式.她坚信这种“消费的热病”完全背离了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作为对物欲横流的一种反叛,她提出淡化竞争的观念,一时间在欧美应者如云,吸引了许多对“什么都不想落下,结果反而被搞得精疲力尽”生活方式深恶痛绝的人们的身体力行。

确实,你有什么样的欲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甚至命运。没有人可以无欲无求,所以我们总是需要一些智慧,毕竟自然界的法则是顺其自然,而简简单单的生活中,必然孕育着简简单单的幸福与快乐。

所谓的简约生活,首先它不是一种清教徒式的生活,更不是那种为了刻意简单反而更形复杂的生活,除非你愿意,自觉地愿意。

比方说,你最好能热爱你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努力地有效率地工作。但是在你工作十分疲惫的时候,你完全可以给自己放个长假,这世界没有干得完的活,就象没有挣得完的钱一样。你放心,老板们都够聪明,自然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你的公司也绝不会因为你的几天休假而失去什么,而你得到的,将是状态的调整,以及难得的轻松。如果碰巧你的老板不够明白,那你索性给自己放个更长的假--你因此失去的只是锁链,而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一样的简单,一样的纯洁无瑕。”亨利·梭罗如是说。他为了实践自己的简单生活理念,他独自一人,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居住了两年。他按照天性自然而然地劳作与生活,用斧头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在小木屋边上的地里种植蚕豆、土豆、玉米、豌豆、萝卜并用其中一部分农产品换取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自耕自食的简单生活中,梭罗最注重的还是“一定要给穷人以他们最需要的帮助”,他认定“慈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能够赞许的惟一美德”。

然后,他根据这两年的生活和思考写下了《瓦尔登湖》,一部宁静、恬淡而又充满智慧的书,一如他年轻而短暂的生命--“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

当然,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仿效梭罗的生活,但我们也许可以把他当作一面镜子,看看自己,在和欲望的争斗中,是否还能感受到贝多芬《欢乐颂》中的热情澎湃,是否也能象弥尔顿《快乐的人》中的人们那样,被季节唤起心中的欢乐?

百分百减压

马斯洛提出需要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有欲望和需要是正常的,但你得在需要中找到最切合自己条件的,否则你无法得到心理平衡。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依此付诸社会实践,做到这一点,对于保护个体少受挫折及充分发挥才能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不对自己过分苛求,自然一点,对维持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

不自量力,盲目追求,在个人心理上蒙受打击,产生挫折体验,不仅白白耗费了精力,也给自信心和心境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有些人常暗示并鼓励自己盲目地与他人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挫折、失败;而且,处处竞争,会使自己终日生活在紧张状态之中,心理上承受过大的压力,这对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因此,每个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竞争的领域。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会有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完美是一种精神鸦片

心理失衡的人

有一个作家,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在他眼里世界上一切似乎应该是完美的,但是他却把种种卑劣和无奈加在了笔下的人物身上,然后让他去破坏,伤害别人也毁了自己。毁了那个并不完美的偶像,恰恰说明他是个极端完美主义者。后来,因为知道完美不存在,他的心理变态了,只能在作品中去毁灭他喜欢但不完美的东西,现实生活中他无法做到,在写作的时候就变得残忍了。这种心理显然是苛求完美而现实却是另一回事造成的。他越来越悲观,最后竟感到世界不完美而绝望,把自己关在了家里,从此不出门,害怕见到不完美的东西或现象。

回归的站台

一定要追求美,却一定不要追求完美。

那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自己的存在,从本原上探究,就已经不完美。比如说,眼睛太小,即使割成双眼皮,恐怕也还是不能人人见了都说美。

作为一个社会人,所需的道德可以修炼到完美,但自己的生命还有非社会性的因素,比如说性格,是很难改造的,尤其是性格里那最核心的东西,也许是由染色体所命定的,根本改不了,改了也就没有“自己”了。如果说自己意识到性格有明显弱点,从而陷于焦虑,那真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人一定要尽可能地接近美、进入美。契诃夫借《万尼亚舅舅》剧本里一个人物的嘴宣布:“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面容、衣裳、心灵、思想。”但那个人物,我记得是个乡村医生,他很有品位,不俗,却也有很明显的缺点,他说那话,恐怕也主要是激励自己和别人,尽可能向往美、融入美,而并非在发表“完美主义宣言”。

可以宣谕美的必要,但不要发表“完美主义宣言”。

自己设定自己完美,是容易的。但他人却不一定都承认你完美。承认的,怎么都好办,或奖赏鼓励,或抚慰宽恕,或不动声色,或嗤之以鼻:“谁要你来凑趣!”不承认的,可就难办了,尤其是某些不仅不承认,还公然指出自己缺点的人,为维护自己的完美尊严,那就必须弹压、排挤!而在当今世界上,把不完美的异己者压服、消灭,竟空前的困难。

世界并不完美。事实上,完美主义者经常患得患失,惧怕失败的焦虑和压力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其工作效率降低。完美主义者在性格上表现为固执、刻板、不灵活,给自己和他人设定一个很高的标准,而且非要达到不可,受到挫折就感到很痛苦,不能接受。

某著名机械制造公司的总经理就是这样的人,虽然他们的销售还不错,但离他的高标准有些差距,他不能忍受,跳楼自杀了。有位软件设计工程师在编程序时要求自己像写古诗一样把字节写的都一样长,结果他日日夜夜地苦思冥想,工作效率和成果可想而知。

完美主义的人往往不愿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缺点和不足,非常挑剔。有的人没有什么好朋友,总也找不着对象,和谁也合不来,经常换单位。为什么这样?那是因为他谁也看不上,甚至会因为别人的一些小毛病,而忽略了别人主要的优点。有的人不允许自己在公共场合讲话时紧张,更不能容忍自己紧张时不自然的表情,一到发言时就拼命克制自己的紧张,结果越发紧张,形成恶性循环。有的人不允许自己身体有丝毫不舒服,经常怀疑自己得了重病,经常去医院检查。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都会紧张、不适的时候,这是正常的生理表现,必须学会接受它,顺其自然。如果非要和自然规律抗拒,必然会愈抗愈烈。

完美主义的人表面上很自负,内心深处却很自卑。因为他很少看到优点,总是关注缺点,总是不知足,很少肯定自己,自己也就很少有机会获得信心,当然会自卑了。不知足就不快乐,痛苦就常常跟随着他,周围的人也一样不快乐。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是很重要的,是使人更进一步实现下一目标的基石。

完美主义的人容易只顾细节而忘记了主要目标,让别人觉得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工作常常因此而没有效率。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留些遗憾,反倒可使人清醒,催人奋进。对每个人来讲,不完美是客观存在的,不需怨天尤人,在羡慕别人的同时,不妨想想,怎样才能走出误区。或用善良美化,或用知识充实,或用自己一技之长发展自己。

百分百减压

“自我接受”意指接受我们现在的样子,包括一切过错、缺点、短处、毛病。但是,如果我们认清这些否定面是属于我们,而不是等于我们,那么,我们对于自身的这些不完美会看开些。然而,很多人却坚决地认为他们等于“错误”,因而丢弃了健全的“自我接受”。你或许会犯一个错误,但这并不是说你等于一个错误;你或许不能适当而充分地表达自己,但这并不是说你就是“不好”。

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也接受所有的瑕疵,因为它是我们的一部分。神经病患者排斥、憎恶“真实的自己”,因为它不完美,他想创造一个虚构的理想自我而取而代之,创造尽善尽美的虚构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