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理平衡点
29031000000012

第12章 在坚守与放弃之间找平衡点(1)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坚守,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却,但是人接受挑战是有极限的,有些东西,由于你的能力不够、条件不成熟以及机缘未至,你是得不到的,何必强求自己?强求只会带来更大的失落和痛苦。当一堵南墙当前,不如绕道而行。盲目的自信是危险的,超越极限的坚守会带来痛苦与绝望,所以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仕途不是惟一的选择

心理失衡的人

小袁当了六七年办公室主任,还是“原地踏步”,和他一起出道的,不是被提拔就是升迁了。一天他偶然听到了一个消息:县长的儿媳妇想调到机关来。碰巧本局里正缺一个秘书,局长叫袁主任物色人选。他眼前一亮:何不将县长的儿媳妇调到局里来?事情很快办成了,县长答应给他升官。可过了一个月,突然传来县长因贪污受贿被市检察院查处的消息,这无疑给了袁主任当头一棒:这怎么可能,我的事情还没落实呀!接着,局长在大会上,狠狠批评了袁主任,说他弄虚作假,欺骗组织、欺骗领导,决定撤销他办公室主任的职务,而那个县长儿媳因不胜任办公室工作,调到后勤搞清洁卫生。这下子,小袁痛苦极了,好不容易找到一棵“大树”却倒了,而且还砸倒了自己……

回归的站台

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官本位”思想在许多中国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成了人们惟一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种意识在发达地区有所削弱,更准确地说是不再成为人们的惟一追求;而在中西部地区,这种意识依然浓重。实践证明,凡是“官本位”思想严重的地方,商品意识就比较淡漠,经济发展就比较缓慢。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读书的目的,即最好的前途是当官,那就会缩小自己的人生选项。

并不是说官不能当,但要把握心理平衡点,即当官不是惟一的选择。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要立志干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如果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在当大官上,那永远也满足不了这个欲望,殊不知“当了宰相望王侯”,一旦丢权,很容易失意绝望。例如某地被处分的一群“赌官”,几名副县级干部中,除1名10年没有被提拔的法院院长外,几乎全是人们心目中所谓的“虚职”———政法委书记、政协副主席、副县级调研员、人大副主任。他们升不上更大的官,坐不上更有权的位子,所以而失意,只有打牌了。“官场失意”开始,到“心态失衡”,最后到“赌场消愁”,是什么原因呢?还不是因为心理失衡,如果他们把握了心理平衡点,就不会这样消极了。

有一种误解,似乎只有做大官,才能做大事,其实未必这样。虽然当大官是做大事的重要前提,但不是惟一前提,有的人官当了几十年,连一件像样的大事也没干成,而有些平民百姓,无权无势,却做出了惊天动地名垂青史的大事。例如李时珍,一位民医,尝天下草,走万里路,九死一生,百折不挠,终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药典《本草纲目》。鲁迅先生,辞官后不再接受任何官职,却常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解放冲锋陷阵,为睡狮猛醒摇旗呐喊,“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成了中国文化巨匠,现代文学的第一高峰。

有些人做官是为了追名逐利,光宗耀祖,出人头地,他们的光阴都用在谋权上,只为自家捞好处。就说你要好好地当个清官吧,但官职毕竟有限,不是你想当就能当得上的,而干大事的机会却很多。如果把志向定在当官上,人生之路将会越走越窄。只要努力认真去干,各行各业都有许多事情可以实现你的人生价值。王永民在汉字输入方面干出了大事,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干出了大事,陈景润在数学研究方面干出了大事,张艺谋在电影导演这一行干出了大事。

怎样找到心理平衡点呢?请记住《菜根谭》上这句话:“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仕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无论是谁,只要肯“种德施惠”,乐于奉献,便可能做成“大事”,便是“无位的卿相”,且不受年龄地域时间数量的限制,多多益善。

另外,要想到自己适合不适合当官,也就是说当官要具备一定的领导特质,才能在一个群体中产生影响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否则只会是个焦头烂额的官,尸位素餐的官,平庸无味的官。考量领导的特质的指标至少包括:良好的视野,能占胜自我(心理调整),善于识才、养才、用才、留才,知识面、知识层次,驾驭能力,充沛的精力,良好的德行,创新发展的欲望,果敢,创新意识,成功欲望,事业开拓能力,做事有魄力,具备榜样作用,敏锐的眼光,跳跃的思维,高尚的人格,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等等。

可见要想当一个真正有作为的领导,是不容易的。你想要的位子得不到,莫强求;强求可能走上邪路,也可能看到别人升官而心怀不满。心理一失衡,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所以与其坚持,不如放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活得快乐一点。

百分百减压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个人的自我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包括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条件,生存条件,工作条件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等。易卜生给朋友白兰戴的信中说:“你要有益于社会,最好的办法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所以,实现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主观条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领导,不是想当领导就当得了领导,但只要你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百折不挠,顽强奋斗,并处理好人际关系,一定会在某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

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困难

心理失衡的人

应聘到一家公司后不久,老板就给李宪一个项目,要他独立完成。他不敢说自己不行,可是接下任务后,心里慌乱不已。据说以前别人在试用期三个月之后才有可能独立做项目。显然他得到了老板的器重。可是他心里没有一点底。他甚至产生了逃避的念头。他知道这个项目对于一个新人是很难做好的。做不好怎么办?会不会让老板后悔选择了他?项目还没有进行,他就得了焦虑症,睡不好觉,吃不下饭,一下子人就瘦了许多。有一天,他竟然没有来上班了。老板打电话给他,他支支吾吾说自己病了,不想上班了。老板说,这年轻人怎么了?为什么不珍惜我给他的机会?

回归的站台

生活中遇到困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我们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不同的困难,这些困难也向我们提出了不同的挑战。对于一个懂得心理平衡的人,就会依靠自身的优势与强项去战胜困难。正如梁启超所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人生如战场,试想一下,如果你身临战场,当你遇到困难和敌人时就赶紧后退,其后果如何?把事情做好,把困难解决掉,这不也是一种“作战”吗?因此,当你在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碰到困难时,一是做给别人看——要让别人知道你并不是一个懦弱的人,一个胆小鬼。即使你做事失败了,你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勇气也会得到他人的赞赏;如果你顺利地克服困难,这就更加向他人证实了你的能力!如果有人出于对你的不服、怀疑、中伤、嫉妒而故意给你出些难题,当你一一解决时,你不仅解除了他人的不良心理,而且还提高了自己的地位。

二是做给自己看——一个人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顺心如意。碰到点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应把困难当成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与磨练。也许你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困难,但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你在智慧、经验、心志、胸怀等各方面都会有对你日后面对困难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你至少学会了如何应付。如果你顺利地克服了困难,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你所累积的经验和信心将是你一生当中最可贵的财富。

1900年7月,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学专家独自一人架着一叶小舟驶进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他在进行一项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心理学试验,预备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林德曼博士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机体的健康。当时,德国举国上下都在注视着独舟横渡大西洋的悲壮的冒险。已经先后有100多位勇士相继驾舟横渡大西洋,结果均遭失败,无人生还。林德曼博士认为,这些死难者不是从身体上败下阵来的,而是是死于精神上的崩溃,死于恐怖和绝望。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亲自进行了试验。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多次濒临死亡,他的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运动感也处于麻木状态,有时真有绝望之感。但只要这个念头一升起,他马上就大声自责:“懦夫,你想重蹈覆辙,葬身此地吗?不,我一定能够成功!”生的希望支持着林德曼,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在回顾成功的体会时说:“我从内心深处相信一定会成功,这个信念在艰难中与我自身融为一体,它充满了周围的每一个细胞。”他的试验表明,人只要对自己不失望,自己充满信心,精神就不会崩溃,就可能战胜困难而存活下来,并取得成功。

可见,“绝不言退”并不只是单纯的勉励自己的话,实际上,它具有很大的价值。拿破仑说:“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如果你不相信,那就想象一种“遇难即退”的后果吧,这种人首先就会被人认为是一种庸庸碌碌、懦懦弱弱的人,没有人认为他能成就大事;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因为他闪躲、逃避,无法克服困难、提升自己,自然也只能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了。

当然,克服困难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有些困难确实很大,你肯定不可能马上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你只有采取其他更聪明的方法来解决,不能硬战死战,否则只会让自己碰得头破血流。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种退却。不,这种解决办法与退却完全不同。

因为你并未放弃解决这一困难,只是采取了一种灵活的方式。在你的心里,时时还想着这一困难,并且正想着用各种办法去解决,所以这不算退却。当你碰到困难时,可以首先评估一下:

这困难的难度有多大?

自己的能力如何?有外力可以援助吗?

如果万一失败,自己对失败的承受力如何?

这一困难值不值得自己去克服?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你评估的结果不利,那就完全可以采取缓兵之计。如果有机会获胜,而且你也应该去克服这种困难,那就要竭尽全力了。

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你轻易放弃,也许会形成一种习惯,而一个人一旦养成稍微遇到点难处就放弃的习惯,那一辈子恐怕都做不成什么大事。

百分百减压

心理学家从大量的观察事实中发现:在危险的情境中,经常是那些性格乐观、富于自信的人存活下来,因为他们总是没有泯灭自己的希望。

对于希望效应,心理学家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他们要求许多人回答题为“你有哪些希望?”的问卷。问卷分析的结果表明,抱有希望的种类(不论大小)越多的人,往往充满了自信并注意生活的乐趣,精神焕发,精力旺盛。而那些没有明显的或者较少希望的人则往往表现出漠然、悲观、消沉。一位富翁在试卷上只写了一句话:“我没有希望,所有的希望都已经满足了——除了长生不老之外,而这能算是希望吗?”经过调查,这位富翁患了严重的忧郁症。心理学家与他进行了接触,劝告他从事一些具体的活动,并列出分阶段的计划表,如对外孙的培养、对某个足球俱乐部的支持等。经过指导,经过不断的、各种各样的希望的“煎熬”,这位富翁在精神上已判若两人。

希望感是人类能够生存的根本欲望。一些刚刚步入社会及人生之路的青年,却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多数是由于对生活感到失望以至累积成绝望。而一个对生活有希望的人,即使环境再艰难,他都会发挥同环境抗衡的能力,在改造环境中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地位。

怎样做才不会迷失自己

心理失衡的人

迷失者的自述:在现在的公司工作两年多了,有一种想逃的冲动。前不久用一种无奈的状态换回了老板的青睐。以为自己能好好地发挥了,可是新的定位依然是那么模糊。一种无奈的心态再次迸发。接着,我用一种平静的心态看待现在的人生瓶颈状态。以为自己能好好地安下心来工作,完成一个可以成就自己的项目。但,这样的心态只存在了一周。我不知所措,有些迷茫。为了更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我在逃离,逃离……

我不能踏实下,感到浮躁。我已厌倦工作,厌倦现在的生活方式。我要逃离,逃得越远越好。我不希望每个月拿到这点仅够维持生活的月薪苟延下去。我需要新刺激,需要有人认识到我并非缺乏能力。

回归的站台

总是希望、幻想,这是人的心理特点。不论中外,现代人的信仰都是越来越现实——与其相信谁也看不到的东西,还不如相信实实在在的东西;可是,“如果你能让我得到什么,那么我就信你。”希望得到什么而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就会造成迷失。这种迷失并不是信仰迷失,而是心理迷失。

人生中一个最大的风险就是迷失自己,而最容易使人迷失的就是两种状态:一是事情太多过于忙乱,二是无事可做、闲极无聊,而幻想却把自己经得很远。很多人都会面临这两种极端的状态,因而使自己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因为成了名人就常被官方、民间各种所包围,包括电视广告商都拉着他去做之做那。他心慈面软不忍拒绝,又不擅长应酬、不会推托,加上做事认真、不懂敷衍,结果陷于忙乱的俗事重围,不知如何解脱,终于以自杀了结一生。

川端康成临终前还在为筹款而忙忙碌碌,搞得心力交瘁,心情也变得十分沉重。这可能是促使他厌世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人都感叹自己负担沉重,生活、工作事务繁重,结果一忙就乱,而乱中最易出错。有时候,当自己被人拉着去做这做那时,就以为这是表现自己才干或拓展事业的大好机会,并以别人“瞧得起自己”而沾沾自喜。

殊不知,这是一种人生的错觉。有了这个错觉之后,人就会忙许多自己不该忙的事情,反而将自己最该做的事情忽略了。这其实并不是能干,而是生命和才力的浪费。

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有生之年能够把握住自己真正的志趣和才华所在,专心致志、按部就班地做下去,才可能有所成就。所以说,人要想做自己命运的主宰,不但要有魄力,而且要有定力。这种定力,也是促成一个人事业辉煌的重要因素。

与忙来忙去、无事也要瞎忙的人相反,有的人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整天无所事事,倍感闲极无聊,常常不知道如何打发自己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