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在宝宝第一次坐起来时,确定宝宝没生病后,就慢慢放下宝宝,但不要说话,用手抚摸、轻拍宝宝,同时关灯。如果宝宝再次坐起来。再次让他躺下,并且不要同意宝宝的要求,如喝水、开灯等。用奶瓶的宝宝可以喝点水,但不能坐起来。
2.父母绝不能和宝宝玩耍,即使宝宝大哭大闹,也不要理。第一次宝宝可能哭好久,但几次后就会安静地睡觉了。
3.宝宝醒来见到父母,会引起宝宝寻找父母的愿望。因此,父母应和宝宝分床,并在小床靠父母的一边用布帘之类的东西,遮住宝宝的视线。
宝宝半夜醒来一般持续时间可能是几天、甚至几周,只要父母坚持原则,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克服宝宝的这种坏习惯。
为孩子选用健康的筷子
宝宝满周岁以后,很想尝试像大人一样用筷子夹菜吃,尽管宝宝还不会,但从这时起,宝宝就会经常和筷子打交道,逐渐学习掌握使用筷子的技巧。妈妈此时应该为孩子选购有益健康的筷子。
筷子有木制的、塑料的、金属的、竹制的和骨制的等等。妈妈给宝宝选购哪一种筷子好呢?
塑料筷较脆,受热后易变形。对与饮食有关的塑料用品妈妈总是戒备的。
金属筷导热性强,容易烫嘴。
木筷和竹筷使用时间长了,容易长毛发霉表面变得不光滑,不易洗净,造成细菌繁殖。
漆筷虽然光滑,但油漆里含有铅苯及硝基等有毒物质,特别是硝基在人体内与蛋白质的代谢产物结合成亚硝胺类物质,具有较强的致癌作用。
给宝宝选用骨筷比较好,骨筷不损害宝宝的身体健康。
孩子适合穿多少衣服
幼儿不能表达身体的感受。父母应该根据天气情况给宝宝增减衣服。怎样判断应该多加衣服或减少衣服呢?天气转凉时,多又不是,少更不是,多怕热着宝宝,少呢,又怕冻着宝宝,着实令父母很头痛,费心机。
一般情况下都会为宝宝穿上比较多的衣服。宝宝活泼好动,容易出汗。结果,湿了的皮肤和衣服被凉风一吹,便易着凉,这才是“内热”的真正原因。宝宝一般不怕冻着,最常见和最易发生的反而是热着。有经验的老人也常说,宝宝冻着的病1副药就能治好,宝宝热着的病10副药才能好。
应给宝宝穿多少衣服的问题要注意:父母穿多少,宝宝穿多少。同时要保持宝宝皮肤和衣服的干爽。如此宝宝既不会受到热着的威胁,也不会受到冻着的威胁,父母也就可以放心地照料宝宝了。
预防佝偻病
预防佝偻病的关键是补充维生素D,因为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和储备,使人体组织液中保持钙、磷的一定浓度,钙、磷得以正常地沉着在骨骼上,以保证骨骼的正常发育。1岁的小儿每日需要的维生素D是400~800单位和钙元素0.5~1.0克。维生素D的来源除了从食物中得到一小部分外,主要利用日光照射而得到。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使皮肤内的7一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
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南北的纬度跨度很大,而紫外线的强弱与纬度有很大的关系。紫外线很容易被空气吸收,主要是被空气中的尘埃、煤烟、衣服及普通玻璃阻挡,特别是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空气污染严重,自然紫外线被阻挡较多,因此要让小儿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使皮肤直接接触阳光。
在春末和初秋的季节,可以让小儿直接晒太阳,一般每日晒2小时左右。但是在盛夏季节,天气炎热,小儿在太阳的直接照射之下容易发生中暑、因此可以在树荫下玩耍。这样也可以达到日照的目的。可是在深秋、严冬和初春季节,日照的时间短,又由于天气冷,小儿户外活动时间短,尤其住在楼房高层的小儿到楼下活动的机会更少,因此除了尽可能地接触日光外,还需要补充维生素D。
我国维生素D制剂(鱼肝油)很多,最常见的鱼肝油为每瓶10毫升,含有维生素A 9万单位和维生素D 3万单位。1岁小儿每日口服6~8滴,相当于维生素D 600~800单位。为了便于家长掌握,1瓶鱼肝油可以在1~2个月内用完。在服用鱼肝油的同时要适当服用一些钙剂。还有一种在市场上名叫“钙尔奇D”的钙制剂,每片含有钙600毫克和维生素D 125单位。此药维生素D的含量少些,可以再加点鱼肝油即可,因为此药服用简便(或者先弄碎再泡一下),每日只需服用1次即可。
小儿有“大肚脐”是否要紧
平日常常发现一些家长,因孩子有“大肚脐”而显得很紧张,不管路途多远,也风风火火地抱孩子到医院去看病。其实不必紧张。“大肚脐”在医学上称为脐疝。
脐疝是小儿生后结扎脐带后形成的干痴脱落时,在脐部形成的一个先天性的薄弱处,肠管易在此处的皮下凸出来,形成一个球形的软囊,此软囊很容易被压回去。但当小儿哭闹、咳嗽或直立时使腹内压力增高,使其又凸出来。脐疝的内容物为肠管或大网膜,安静平卧时可消失。但在新生儿期和小婴儿时脐疝一般不消失。
脐疝的直径一般在1厘米左右,有些小儿可达2~3厘米。当我们用手按压时,可使疝的内容物回到腹腔,甚至可以听到咕、咕的气过水声。
脐疝在一般情况下无任何不适,只有极个别的可以发生嵌顿,此时才有腹胀和腹痛等症状。
发现小儿有脐疝,不必着急,随着小儿的年龄增长,慢慢可以自愈。这是由于年龄渐增长,腹部的腹直肌渐发达,使疝孔闭合。多数小儿在6个月内脐疵可以自愈,不必治疗。若脐疝较大,怕有嵌顿的可能,可以以脐部为中心,环绕腰部缠些绷带或者布带,压住疝即可。至4岁若疝仍存在,且直径大于1.5厘米,则可考虑手术治疗。
1岁小儿容易脱肛
我们俗称的“脱肛”,医学上称之为肛门直肠脱垂。它是指肛管、直肠外翻而脱垂于肛门外。1岁小儿容易脱肛的原因如下:
1.在解剖上,1岁小儿的骶骨弯曲较浅,直肠呈垂直位。当腹腔内向下的压力增加时,如咳嗽、腹泻或经常便秘的孩子,直肠没有骶骨的支持而容易发生脱肛。
2.支持直肠的组织软弱,失去了固定直肠的作用。如营养不良的小儿更容易发生,因为他不仅直肠组织软弱,而且肛门括约肌也松弛,故直肠容易从肛门脱出。
3.长期的腹内压力增加。如经常便秘、腹泻的小儿,或长期咳嗽者(如百日咳小儿),因用劲而使腹腔压力增加,造成直肠从肛门脱出。
肛管脱出后大人可以用手把它托回去。即先用热毛巾热敷脱出的肛管,以减轻脱出部位的水肿,然后在肛门和肛门周围涂些石蜡油(如果没有石蜡油可以用眼药膏代替),使局部润滑,最后用手轻轻地将脱出的肛管送回。如果不把肛管托回去,可以造成脱出部位的直肠红、肿、溃烂及坏死,以后容易发生直肠狭窄。因此,发现小儿脱肛要及时到医院治疗。如果是由于腹泻、便秘、咳嗽等引起的,还要同时治疗这些疾病,使腹腔压力减小,以减轻脱肛症状。
为了预防小儿发生脱肛,在家中特别是在幼儿园中,大人不要图自己的方便而让小儿长时间坐便盆,要养成小儿定时排便的习惯,还要加强小儿的营养和体质,这样小儿才能健康成长。
小儿有时会出现四肢发凉
人体要保持一定的体温,需要热能的供给。这些热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供给,一方面是由食物中得来,另一方面是由运动得来。如果小儿的摄入量不足而发生营养不良,使供给的能量不够,四肢有时就会发凉。这时只要增加食量,四肢发凉就会好转。如果小儿饮食量正常,因运动少而四肢发凉,那么,增加小儿的活动量就可以了。
人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相同,从整个人体温度的分布上看,我们将直接与外界接触并受外界温度影响的部位的温度称之为体表温度,而人体的内部温度称之为深部温度。
体表由于和外界接触并受环境和衣着的影响,因此它的温度比较低。1岁小儿体表面积相对比成人大,体表温度容易受外界温度和衣着的影响。此外,还受小儿皮肤的特点的影响。因小儿的皮肤娇嫩,皮下脂肪较薄,保温性能差,当外界温度改变时,小儿不能很快地适应。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小儿有时会出现四肢发凉。反过来说,如果发现小儿手脚发凉,也说明衣着不够了,要加衣服。因此,家长要注意随着气候的变化,随时给小儿增减衣服。
另一种情况要注意的是小儿是否发热。在小儿发热时也会出现四肢发凉,这是因为末梢循环不良造成的,是人体对疾病的一种反应,不是多穿衣服或者多进食能解决的问题。由这种情况引起的手足发凉,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小儿容易发生低血糖
我们每日必须吃饭才能维持身体的营养需要,而糖是六大营养素之一,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食人的糖类食品必须经过肠道酶的消化和分解成单糖(如葡萄糖),才能被吸收。
血糖的正常标准一般在3.9~6.16毫摩尔/升(70~110毫克/毫升),若测定两次血糖均低于3.9毫摩尔/升称为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