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字跳舞。
——《塔木德》
在犹太人看来,凡是挣钱的人,总不能稀里糊涂,挣多少算多少,最起码应该弄明白要想挣多很钱,必须先要算好钱,心里总有一本明明白白的账。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尤其是始终要有精确的算钱术,就更难了。
犹太商人的心算本领成为其对经营判断和对外谈判的高招。事实上,犹太人这种本领非属天赋,而是训练得来的。他们从长期的经营实践中体会到“数中有术,术中有数”的道理。这就是说,经营者要重视对各种数量关系的分析,以便在数量的计算中寻求有效的对策和方法,克敌制胜。
经过漫长的岁月检验,可以说,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没有犹太人那么钟情于数字带来的各种方便和好处,他们根据一代代犹太前辈对数字研究的经验,使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起来。在这些数字中,他们找到了一条赚钱的法则,即22∶78。
犹太人总是用准确的数字来描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例如中国人在描述天气时一般是说:“今天很冷”、“今天比昨天热”等等。这些语言概念都比较模糊,而犹太人则总是习惯于把冷热程度用准确的数字来表示:“今天37℃”,“今天38.5℃”。
钟爱数字,使用数字,这是犹太人在几千年的漂泊生涯中总结出的经验。犹太人认为,商人必须注重数字。但这并不是说犹太人只在经商时注重数字,而是让数字覆盖于生活的每个角落。
阿拉伯数字最初是由印度人发明的,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但是如果你问:“阿拉伯数字‘1’为什么代表‘一’呢?同理,‘2、3、4……’为什么分别表示‘二、三、四……’呢?”相信不管是阿拉伯人还是印度人,对这个问题都会哑口无言。即使数学知识渊博的人也不会一下子就回答出来。但是犹太人却能回答:“因为‘1’有一个角,所以表示‘一’,‘2’有两个角,所以表示‘二’,其余依此类推……”
如果你再进一步问犹太人:“可以证明吗?”
犹太人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这是犹太人的公理,公理是不必证明的,4000年的悠长岁月已经给它证明了!”
由此可见,犹太人比其他民族更注重数字,凭着对数字进行揣摸的几千年的经验,从平凡的数字中找出了一条22∶78的赚钱法则,其享誉者除了犹太人,还能是谁?
正是由于犹太人拥有这么多的数字知识,数字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商业里,他们都可以运用自如。
犹太商人继承了犹太民族的这一传统,尽管犹太人后裔没有个个都从业于金融界,但即使在其他行业,犹太商人也多以金融或资产管理见长,而不是技术业务见长。许多犹太人大企业家都是通过法律、财务和投资银行的途径,走上公司上层的。有人调查了一下美国企业界,发现即使在产业界里担任重要职务的犹太企业家,也多是从事金融或财务出身的。比如,杜邦公司的董事长欧文·夏皮罗最初的职业是会计;海湾和西方工业公司的查尔斯·布卢德霍恩原为证券分析员;西太平洋工业公司的霍华德·纽曼原为金融家;迅捷美国公司的米苏莱姆·里克利斯原为股票经纪人;沙伦钢铁公司的维克托·波斯纳原为不动产投资商;通用动力公司的亨利·克朗原为金融家,等等。所以,人们普遍认为,犹太商人对于摆弄数字要比解决生产中的技术性问题更加在行。这句话应该说是有道理的,至少在那个掌握着大批采矿企业却分不清矿坑和一般坑的世界钻石行业巨头巴纳特身上是如此。
巴奈·巴纳特是一个旧服装商的儿子,小时候就读于一所主要由罗斯柴尔德家族捐助,专为穷孩子建立的犹太免费学校。他最初打算当一个演员,但有关南非容易致富的传闻使他改变了主意。他设法弄到了40箱雪茄,作为经商资本,就离开了伦敦来到南非。
巴纳特的雪茄原打算卖给探矿者,但到那里之后,他却以此为抵押获得少量的钻石。从这时开始,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巴纳特就成了一个富有的钻石商人和从事矿藏资源买卖的经纪人。他不是坐在城里等着找矿者送上门来,而是步行或骑马到矿上到处转悠,寻找便宜货,并即时买下一些别人出售的矿区。当这种生意进行得不顺利时,他就转做其他生意。1876年,他以自己的全部财产共3000英镑买下了毗邻他原有矿区的一些小矿区,这些矿区经疯狂开采,一周可获得20克拉钻石和2000英镑利润。他发财了。
巴奈·巴纳特原先只喜欢钻石、金子和纸币这类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而不赏识股票之类的玩意儿。但最终,随着他的投机买卖的扩大,巴纳特也不得不走进证券交易所。
1880年,巴纳特为创办资金达11.5万英镑的“巴纳特钻石公司”,发行了大量股票,这些股票在几小时内即被抢购一空,所集的资金超过原先要求的3倍。第二年,公司股票随同南非证券交易市场上的股票一起大跌,但他保有足够的股份以维持自己的企业,并乘机折价买下了大量充斥市场的其他股东抛出的股票。这一出一进之间,其他股东最初投放的资金有相当大一部分无偿归属了他。到以后证券市场复苏之后,公司的股票跟着上涨,巴纳特越发富有了。
1888年,巴纳特的“巴纳特钻石公司”和由另一个犹太裔人罗得斯控制的“德·贝尔矿业公司”合并,组成“德·贝尔统一矿业公司”,公司的股份共计2万股,每股为5英镑,其中巴纳特占了6000股,为最大股东。这一新的集团取得了世界钻石出产的垄断权,并且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的钻石生产企业,约占全球产量的90%。
巴纳特从在伦敦时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到38岁时,已经成了资产以百万计的大富翁,他四面出击,投资开采兰德金矿和购买新兴城市约翰内斯堡的地产。有一段时间,南非经济萧条,但巴纳特却充满信心,低价收购了大量的地产和股票,还投资酒类贸易、建筑材料、运输、印刷出版等行业。随着萧条结束,市场重新趋于繁荣,巴纳特也成了投机家的代表,他走到哪里,证券交易市场就跟到哪里。
以后,巴纳特又建立了主要经营地产和黄金开采的“约翰内斯堡统一投资公司”,该公司名义资本为1000万英镑,但由于行情一路上涨,股票的市场价很快超过了6000万英镑,其中约2000万英镑为巴纳特个人所有。
更绝的是巴纳特建立了一家专门为他抛售股票的银行。1895年,他创办了一家以1英镑为1股,共拥有名义资产350万英镑的股份银行。股票异常受欢迎,人们纷纷争购,一夜之间价格就翻了一番,随后又增加到面值的3倍。但这家银行同正统观念中的银行没有任何相同之处,它只是一家专门抛售巴纳特所拥有的南非各企业的股票的信托公司。好在利润较高,股东们也无异议。
巴纳特最后遭受多重打击,包括他公司的股票莫名其妙地行情大跌,一直值4英镑的银行股票也下跌到仅值30先令;英布战争带来的南非困难局面长期持续,他的银行摇摇欲坠;他受到新闻媒介的攻击,甚至生命也受到威胁,终因精神崩溃而自杀。
如果我擅长经营管理,如果我料想到……我将做得好一些。
主啊,我与我的银行同在。
——摘自巴纳特自杀前的遗书
巴纳特的整个实业生涯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许多犹太企业家的共同特点。他从一开始对矿业,无论钻石矿还是金矿,都一无所知,最后也知之不多,对于他自己组织的公司和银行如何经营、如何管理,他也从来没有把握住,完全交给了他的两个侄子。但他在“摆弄数字”和决定投资方向方面,却有一种公认的天赋,一种类似于本能的直觉。这也许足以证明,犹太商人确实对钱自身的运行与机制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这或许得之于他们悠久的放债传统,使他们能“赤手空拳”地闯进实业界,并在最短的时间里发迹起来。而这种模式的普遍存在和广泛适用只能证明,犹太商人的经营方式同现代金融资本主义有着高度的契合。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对极小的数字都异乎寻常地重视。
一次,他打电话时借了秘书5分钱,归还时秘书不好意思要,洛克菲勒勃然大怒,说:“记住,5美分是1美元一年的利息。”
洛克菲勒最初做的工作是簿记员。其他犹太裔富商也多与数字打过长期的交道,以做数字方面的文章而见长。
注重数字几乎是所有商人的共性,但只有犹太商人让数字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商业里,都能对数字运用自如,把数字玩转起来。
在犹太商人的经商理念中,如果你要赚钱,就要把数字准确地运用到生活中,并经常地接近它,否则是要吃亏的。
有一次,一位犹太服装商人到中国一家服装加工厂去参观,工厂的厂长陪着这位犹太商人,在参观过程中滔滔不绝地介绍本厂的产量和产值,那犹太人在一位女工作业台前停了下来,问厂长:“这些女工每小时平均工资是多少美元?”
厂长一下被问住了,沉思了半晌后说:“呵,她们月薪平均850元人民币,每个月工作25天,即每天34元人民币。一天工作8小时,即……”
厂长尚未算出每小时的人民币工资数,那犹太商人却说:“呵,每小时0.50美元,现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8.50元比1美元。”
我方的人员为他心算的快捷而惊讶。事实上,犹太商人都有这么一套心算本领,有人说他们有心算的天才。这位犹太服装商接着从厂长介绍的总产量、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及每套服装的用料量,很快心算出每套服装的成本。换言之,从工厂的报价中,一下就算出其利润多少,从而订出他对工厂还价的对策。
作为买家,当然首先要从自己的购买意图出发,选择什么样的花色、款式、品种和什么样的价格水平才能适应自己经营的市场需求。但同样需要弄清楚被采购的产品相关的数量关系,才能有理有据地与卖家进行讨价还价的谈判,从中确保自己的期望利益。
做买卖,一切活动离不开精确的数量计算,满足于“估计”、“大概”、“差不多”,容易产生偏误,甚至会成为一笔糊涂账,导致经营的失败。犹太商人深明大义,他们在步入商界之前就学会了数量的计算,由于世代相传,心算的技巧就特别好,准确而迅速。
牛仔裤创始人李威·施特劳斯是个犹太人。因家境不佳,1870年跟随别人从德国到美国西部投入淘金热潮,希望能淘金发财。到了旧金山后,经过几星期的淘金生活,他发现那里人山人海,淘金者中确有人因此赚到了一些钱。但他想,每日从早到晚疲于淘挖不止,一个月也只不过获得几十美元。如果在矿场上做生意,供应给千千万万的矿工生活必需品,每100美元营业额赚得20美元,每天做100美元的生意,一个月足可以赚600美元。何况那么多的矿工在这里,每天何止做100美元的生意呢?
经此谋算后,李威决定不干淘金活了,自己开始摆卖凉水及一些小百货。果然不出所料,第一个月的营业额就达5000美元,他赚到了超过1000元的利润,与一名淘金者相比多赚了几十倍的钱。以后,随着他经营品种的增多,赚钱也更多了。在此基础上,他创造了适合矿工需求的牛仔裤,很快走上发财致富之路。可见,善于谋算是犹太商人成功的经验。
上面这个例子给我们一个启示,善于算钱,才能挣钱。不会算,则是一种盲目经商。
◇快速心算
犹太人认为,机会稍纵即逝,必须快速心算。运用数字,每一处都不可模糊;运算数字,每一处都绝对精确。
在商场上,犹太人绝对容不得模棱两可,商定价格时非常仔细,一个美分的利润都计算得清清楚楚,一个美分的税金都计算得明明白白。
他们不仅算得特别清,而且算得特别快。
他们可以在你介绍了一个员工月薪多少之后马上报出这个员工一个小时可以得到多少美元的报酬;可以一看总产量、员工日产量等相关要素,立即算出产品的单位成本。
这能够使他们在商业伙伴报价之后立即算出对方的利润额,从而及时调整还价的对策。
78/22等于多少?犹太人一口可以报出:3.545454;
22/78等于多少?犹太人一口可以报出:0.28205l。
讨厌数字的经营者,他的企业一般能维持多长时间?犹太人一口可以给出答案:
这样的企业已经死亡。
有例为证:
日本曾有家企业,老板喜欢把1亿日元说成是一条金枪鱼,把100万日元说成是一条沙丁鱼。他认为如果把钱当钱看,动用它去投资就会因迟疑而错过机会;如果把钱当鱼看,动用起来就会像用餐一样充满快感。
话说得似乎有道理,但问题也就出在这儿。这家企业当时年销售额只有“3条金枪鱼”,老板却执意筹措“7条金枪鱼”来修建新厂,结果“10条金枪鱼”全从他的手指缝中溜走了。
事件的原因挺复杂,但有一条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那位老板的数字感实在不强。1亿日元只是1条金枪鱼,这样的感觉必定导致决策的草率,从而注定投资的失败。
把数字作为数字看待其实挺简单,但仅仅做到这一点仍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看清躲在数字背后的事件真相,体察数字的流动和流速,成为一个真正运用数字的人。
训练这种感觉有以下捷径:
·时时记录各项收支;
·经常翻看、回想各项收支;
·留意外出时看到的各种数字,与自己联系起来想;
·挂完电话即心算电话费;
·在超市浏览各类物品,看其价格,算其成本,估其折旧程度,并随时在记事本上记录下来。
人的右脑大致掌控着音乐、绘画等艺术的创造,左脑大致属于数字的世界。为造就一批敏感于数字的人,“右脑革命”一词曾一度在全球流行。
而我认为大可不必对右脑进行革命。
右脑是思考和计划的源泉,优秀的商人非要具有优势的思考和计划能力不可,而且未来的商业社会必由右脑主宰。
左脑和右脑都不可或缺,但目前100年内,我们应在锻炼右脑之前锻炼左脑,培养快速心算的能力。
犹太人因为心算快,算得准,所以在错综复杂的商场上能够作出又快又准的决策,镇定自如,常获全胜。
他们对数字有绝对的自信心,但他们的皮包里一直备有计算器。
“犹太人的心算太厉害了,厉害得叫我哑口无言。”
2001年12月8日,一个与犹太商人谈判的日本商人在谈判桌前晕倒,这是他醒来的第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