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可以集中听众的注意力,保持他们听讲的兴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指出,幽默可以提高演讲人的可信度,甚至增加领导魅力。
如何动嘴
一位发音学家说得好:“说话的能力是天赋,说得好坏却是个人的成就。”
这句话道破了为什么许多人事业越有成就,越努力学演讲,也道破了为什么那么多美国大学把沟通、传播、演讲,列为必修课。但是,建立专家强调的是演讲必须重视“声音”。
声调
“声音”的第一要素是声调。通常,对小学生讲课,声调比较高,对成人若不变低,会引起反感。美国纽约州有一位候选人选举失败后,把演讲录音带放给传播学家分析检讨,第一个被指出来的快点是:用对小孩子的声调向成人演讲。原来这位候选人是小学女老师。
人越多,声调越高,听久了就不舒服。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声音较尖,但是因为他直到选举前一年全国性知名度还很低,所以他的听众一直不多,他得以不必拉高嗓子。他如果到国外竞选,而且又是当年“党外”的话,面对动辄上万的听众,就得花一番功夫了。
速度
声音的第二个要素是速度。老一辈的政府首长,可能是受到过去“层峰”的影响,说话多半较慢,而一般人也觉得这样才稳重;技术官僚出身的领导者则讲得较快,年轻一辈则快多了。西方人认为讲太快,缺乏诚意。
不论快或慢,总以清楚为原则。听不清和慢吞吞一样令人不耐烦。
演讲的速度,固然显示诚意和稳重,但是也显示活力。一位朋友的父亲被某党“拱”出来竞选国会议员,朋友要我为他父亲的演讲提供意见。我说,他的父亲讲话太慢,而年纪比对手大了一倍,应该要练习讲快点。这位朋友不相信说话速度对演讲那么重要。我把里根年轻时的演讲录影带和竞选总统时的演说录影带各放一卷给他听,他自己发现里根越老讲话越快。我说:“我不相信里根和南茜在白宫里闲谈,会讲得那么快。”朋友满意地离开了。老年人常受社会歧视,原因之一是一般人认为他们迟钝,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讲快一点是个上策。
音量
声音的第三个要素是音量。声音大,显得精神足,而且比较容易吸引人。在都市里,或是在竞选期间,竞争的声音多,音量不大不足以吸引注意,这就是为什么助选员无不重视扩音机。
声音大,除了吸引注意外,如果变化得宜,也容易加深印象,但是在台湾省的公办政见会上,候选人轮番上阵,疲劳轰炸,也很可怕。这像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在一本演讲的专书里多费笔墨,但是曾经发生过最可怕的两场演讲就是扩音机的音量没有节制。一场是在木栅的台北市议员选举公办政见缝表会,另一场是在新竹的市长选举私办政见会,当时一起提早退场的,各约五分之二,一位年轻人出来远骂:“听到快要臭耳昂(耳聋)。”再接受几场这种轰炸,不“臭耳昂”也会神经衰弱。
变化
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快慢,以及音量的大小,本身没有好坏对错,好坏对错在于运用。如何运用?包括两个原则,一是能否视内容而高低、快慢、大小。例如,候选人指责贪官污吏时,声音若小而柔和,就和谈情说爱大声喊一样,多煞风景!第二个原则是变化。高低、大小、快慢若是一成不变,多单调!有了变化,才能引起注意,维持兴趣,也不容易使听众疲劳。
发音
演讲的技术,只要有适当的指导,都不难学,只有发音必须花功夫。但是若能花时间去学,收积很大,主要的原因是:发音若能“符合社会主流的要求”,听众会觉得你有能力、有学问、有气质。
为什么说发音“符合社会主流的要求”,而不说发音“正确”呢?主要原因是发音本来没什么对错、好坏、标准不标准,我们要怎么发音,这是个人的权利、自由。发音可能是天生,或环境造成的,谁也不应该强迫谁如何发音。但是社会有社会的主流主流的人倾向于怎么,发音,自然就形成了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你不照这规定,不见得会坐牢、罚款,但是会受到社会无形的惩罚,包括歧视、轻视、甚至怒视。人是社会的动物,一般人都不愿意受到这种无形的惩罚,而如果你不但是社会的动物,也是政治的动物,那更应该“照规矩”来了。
有些发音,对母语不同的人非常困难。像福佬话里称的“母亲”为“老母”,外省人和客家人常把“老母”说成“老木”或“老布”,无法取其中。
有些字发音不同,字义则不同。像闽南语的“我们”。有时发音“万”,表示“我和我的另一个有关系的人”;有时却发音“烂”,表示“我和你”或“我和你们”。
方言
根据《圣经》的〈旧约·创世纪〉,普天之下原来都说同一语言,操同一口音,因为人类突然异想天开,在巴比伦建立一座通天塔,耶和华见他们“骚包”,就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言语不通,并分散在世界各地。
耶和华这个措施,虽然可以教训人类安分守己,却使人类的沟通多了一层障碍。而这个惩罚已够大了,偏偏人类散居在各处后,又逐渐发展成南腔北调、异子异词,造成传播沟通的层层障碍,演讲就常碰到这个障碍。
英语里,英国本身有各种腔,美国、南非、印度等地又各有其腔。美国的英语,东北各州、南方各州和中西部的腔调又大异其趣。连南方的路易斯安那、德州和乔治亚州,虽然都是南方腔,却各自不相同。不同腔的人互相嘲弄,各自认为自己的腔调是标准的英语腔调。更糟糕的是,说各种腔的人,对别腔的人“有刻板化印象”。换句话说。觉得说某一种腔的人有某一种特性。操中西部口音的被若干人认为动作和思考都迟缓,操东北口音的被认为势利眼,这些成见当然荒唐,却是许多人心中的“事实”。
方言和口音是两回事,但是口音却因方言不同而来。演讲者面对这个问题,第一个要做的心理建设,就是要了解一点——腔调或口音,没有什么好听不好听、正确不正确、高级不高级、或标准不标准。有这些区分,是人类的劣根性,认为自己的是最好的、别人的是差的。人类感觉一件事或一个人,往往会走歪路,由差异生好奇,好奇生奇怪,奇怪生紧张,紧张生恐惧,恐惧生厌恶,厌恶生忌恨,忌恨生仇恨。所以别人的腔调都是土腔。
如有魄力的话,要学习另外一种方言,也不是难事,本国方言很相同,用字多数相通,又可能常用和练习。
如何开场?
有位演讲人一上台就说:有一匹马特别出众,不但听话、勤奋,而且体力特别好,一马能做两马的工作。可是别的马都可以合作,只有他和别的马合不来。久而久之,别的马都肥肥壮壮,只有他日渐消瘦,终于累死了。
接下来,演讲渐入主题:“授权”。
这是一种常见的开场白,用的是寓言故事。
开场白说得好,就像磁铁一样,可以吸住听众的注意,吸住听众的思考,甚至吸住听众的心。这就是为什么报纸、杂志的新闻和特写,甚至广播、电影或戏剧,常有令人张大眼睛(甚至嘴巴)的开始。
像《华尔街日报》的每一则特写都先描绘一段脚本,再进入本题。《读者文摘》的文章也多以各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开头。
开场白吸引听众有十种主要的方法:讲古法、幽默法、惊人法、近事法、引语法、好寄法、发问法、关系法、就地取材法、沉默法。这十种方法就像十块磁铁,形态各异,功能则一。分述如下:
1讲古法
前面所提的良为过劳而死的寓言故事,就是以相关的故事来吸引人。真实故事、趣事、个人经验等,若能符合主题,会更有效果。
2幽默法
以幽默开场,是西方人演讲最常用的开场方法之一,在东方也日渐普遍。著名的徐傍兴博士,生前应邀在丧礼致词时,往往这样开场:
又走了“一个同年(年龄相同者),我们几位同年,每次拈香(吊祭)时,都互相祝福说:“希望下次不要输到我!”
开场白的幽默能提高“可信度”,但像徐博士一样在悲戚的场合开玩笑,除了演讲人须具备德望以外,地方或族群内也要有幽默的风俗,才能接纳。
3惊人法
用惊人的统计数字或事实开头,像用尺子敲桌子,可集中注意力。美国一家公司总裁,以“法律责任爆炸——我们负担得起吗?”为题演讲。他一开头就说:“去年,每十五个美国人就有一个提出过私人的民事诉讼;总共有一千三百万个民事诉讼案件提到州法院或联邦法院。”
接着,他又说了一个实例,使在场的的法律专家都目瞪口呆。他说:“有个心脏病人,在发动西尔斯除草机时,心脏病发作,于是控告席尔思百货公司,指这家公事的除草机太费力,法庭裁决他胜诉,并给他一百万美元以上的损害赔偿。”
听众还会不想听下去吗?
4近事法
想知道新闻是人的本性,所以用一件有新闻性的近事作开头,也很吸引人。天他要出来竞选,他刚才打的招呼应该是“(闽南语)各位父老兄弟姊妹,大家好!”
5引语法
所引用的话或被引的人,若真的受到尊敬,演讲人就像“借”别人的权威一样,至少暂时可以增加分量,镇住人心。
6好奇法
一位执政党候选人开口就说:“今天,我向各位宣布,我要买票。”
全场鸦雀无声。
等他继续说下去,才知道他将发给老人年金;他偏要用这个政见来“买”。
一开始就语出惊人,当然能唤起听众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
7发问法
向听众发问,不但促进“听众参与”也能吸引注意。
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是自答式问题,自问自答。
以发问作开头,可能是最容易被滥用的方法。有位教授曾怪一些学生的新闻导言、(新闻第一段)动不动就用问句。有一个女生交来演讲大纲,她的题目是:“月经有杀菌作用”,开场白居然是:“在座几位有月事?请举手。”
老师当面要她重新改写时才知道,她并不是在开玩笑。
8关系法
东方人重人情,爱拉关系。这种和听众拉关系的开场白,是一块很有吸力的磁铁。就是西方人也会拉关系,而且拉得很巧妙。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变不久,英国政治家邱吉尔应邀到美国国会演讲。邱氏的母亲是美国人。他在开场白中说:
美国参众两院的议员们,我应邀进入美国参院议场,向国会两院的民意代表演讲,至感荣幸。
我好几代的祖先在美国历史中尽他们的本分,而我以一个英国人,受到你们欢迎,是我不算平凡的生命历程中,最动人、最刺激的一个经验。
但愿我的母亲也能在这里目睹这一幕。我忍不住会想。如果倒过来,我的父亲是美国人而母亲是英国人,我可能自己来(作者按:担任或当选美国公职),你们可能不是第一次听到我的声音。如果那样,我不必你们邀请就能来;但是如果是我自己当选而来,最可能的情况是,我不会得到一致的邀请(作者按:反对党不一定欢迎)。所以,我看还是像今天这样比较好。
这个开场白既幽默、自信,又强调美国人和英国人“血浓于水”的关系,当然能帮助邱吉尔以演讲拖美国下水,一同参战。
9就地取材法
如果眼前有值得一提的材料,和讲题有关,何必舍近求远?何必讲古?何必“称尧舜”?
像前面“关系法”中所提到酊票兰的“庙”和“河”,都是就地摘取的材料,显得多自然!多亲切!
就地取材还有一大来源,就是前一位演讲人(例如候选人)的谈话中,有对立的意见,有堪反驳的机会,或有相同的见解,都可引来作开场白,比从尧舜孔孟老远扯过来,效果要好多了。
10沉默法
听过希特勒演讲或看过其录影带的人都会记得,希魔演讲的前十秒内,往往不作声,举目四盼,故作威武状,制造听众的期待。
好的开始,成功之半;开场白不只是开锣而已。
发表的方式
小学生演讲背稿子。
总统文告念稿子。
官员专题演讲带小抄一段,瞄下。
某某议员随时随地开口就讲,只带嘴巴不带稿。
这几种演讲方式,哪个才对?哪个最好?答案是,视场合和演讲人的身分而定。为什?请看:
1死记式
第一种方式,背稿子比较古老,叫死记式。如果有无限的时间准备,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背诵,一次又一次地练习,止于至善,最理想不过。问题就在,这只是一个理想。现代的人,哪怕是一个普通人,比起古时的宰相,也更加日理万“机”,不可能有时间去背诵。就算能记诵,演讲时是往回想,不容易流畅,不方便掌握现场的情况作调整,如果忘记了或背错了,麻烦更大。最大的问题是,写文章和说话用字不同,背诵书写的稿子,转成口语不方便,有时虽典雅,但不亲切。
2读稿式
第二种发表方式是读稿式。就是照本宣科。这种方式可以尽量在音调、音量、速度上变化,并以表情、手势、身体的移动来配合,但是演讲人既要看稿子,不便和听众作目光接触,演讲人何德何能,叫千百听众不远千里而来听他朗诵?因此,读稿式的演讲,多半用在官式的场合。这种场合,文字不能错,枯燥无味也不能不讲、不能不听,如果你不是要人,不要用这种方式。
3提纲式
演讲的第三种发表方式是提纲式。这种方式是综合前两种,一方面准备讲稿、熟记内容,一方面只准备提示大纲,照着大纲讲,但不死记。变化不多的内容重复多次后,更可以不必带小抄,侃侃而谈。一般而言,这是最理想的发表方式,竞选演讲大多是这种方式。
4即席式
第四种演讲的发表方式是即席式,是临时应邀而讲的,-没有时间准备。各国的各行各业都有突然点名讲话或表示意见的场面。某地有个风俗,婚丧喜庆、大小会议,都要找些有社会地位、或有官衔的“贤达”致词一番,否则就像煮菜不放盐一样,没有味道。候选人一活动就是名人,选举期间最常遇到这个机会,甚至没有机会也会找机会,不请自去。这些虽像即席演讲,其实是可以准备的。
演讲课上,还没有接受训练的学生最怕即席演讲。怎样在几秒钟之间,“准备”一篇演讲稿呢?容待下节分解。
另一个发表方式的问题是:演讲要“闲话家常式”的比较有效呢?或是正正式式、大模大样比较有效?
这个答案也是要看场合和演讲人的特性而定。
闲话家常式的演讲,声音较小、较低沉,但通常讲得较快,文字则较少修饰,不善于演讲的人,用这种方式讲,很难讲得有条有理。在听众人数少、较熟识或较轻松的场合,用这种方式比较亲切。
正式的演讲方式,用在听众多、内容慷慨激昂的场面,可以维持听众的注意力,并有说服力及煽动性。
比较这两种方式后,也许可以知道为什么有的政党党员喜用某一种方式,其他政党党员又爱另一种方式。
但是,究竟闲话家常好或是正正式式的演讲好,还要看演讲人的特性。某地有个县长张玉双,长得高大英俊,皮肤细嫩、声音柔软,他闲话家常,正合他的外表形象。前任县长骆传勇,个性轻松活泼,演讲时闲话家常,笑容可掬,偶尔还“嘿!”地笑一声。这两人看来不容易正式地、严肃地或慷慨激昂地演讲,但都很能吸引听众。
但是不论哪一种方式,内容若陈旧,组织若零乱,表达若没技巧的话,都会使听众不耐烦。
无法准备的演讲
旧金山附近的太平庄小学校长路易士退休,一位教授轻轻松松地参加欢送会。他职业性地欣赏每一个人的致词,也轻轻松松地鼓掌。不料,主席宣布下一个致词赠礼的人是“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