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领导者的说话艺术
29017000000001

第1章 好领导与好口才(1)

领导需要好口才

1“好”领导“坏”领导

领导是名衔、责任及角色,他的身分虽受肯定,但领导力却须经过考验。下属期望一位做事有效率、做人亲和的上司,使上下之间感受到家人般的凝聚力、高关怀的互助力,以及无压迫的主从关系。

现代主管,多采取“人性化管理”,凡事以“人”为本位,尽量尊重下属。下属有好表现时,应不吝于鼓励;若表现不好,也能探究原因、对症下药。总之,要努力使工作环境充满安全、温暖及愉快的感觉。

某人曾经历过一个“坏主管”,虽然如今他已离开那块伤心地十多年了,但对主管那种“欺下媚上”的丑陋嘴脸,仍然印象深刻。那个坏主管的架子十足,总把头抬得高高的,对于下属的问早道好视而不见、从不回礼。可是若有人不向他“问安”,竟会骂:“基本礼貌都不懂,连狗都不如。”听说他去见上级主管时,都行鞠躬的大礼!

有位主管只有高中学历,但他从不讳言自己不如人的学历,而且还很谦虚的常向“大学毕业生”的下属请教。只见他“手不释卷”、不断求知,还会自我解嘲的说:“只要我用功,总有一天必‘非复吴下阿蒙’也。”

2领导与权威

“领导”,是团体中具有权威或影响力的人。

这份权威或影响力从何而来?有些是法律制度赋予的头衔,如:政府官员、经理、校长等;有些是有崇高的学识或品德而受人景仰,如:民族英雄、学者专家、古今圣贤等;还有些是伦理上的关系,属于被尊重的角色,如:君主、族长、父母、师长、兄姊等。

社会学家韦伯将权威归纳为三大类:一为由法律制度赋予的,称为“法理的权威”;二为因崇高品德或学识而受人景仰的,称为“精神感召的权威”;第三为在伦理关系中地位尊贵者,称为“传统的权威”。这三种权威都能获得承认及服从,但程度深浅及时间久暂,因时空而有差异。专制时代,君主被尊为“天子”、“圣上”,受到无以伦比的崇敬,及毫不怀疑的服从而当时,父母及老师也享有类似的地位,“天地君亲师”五者并列。而今民主法治的社会中,法理及精神感召这两种权威较受到重视,尤其是“精神感召的权威”,兼具有“实力”(真材实学)及“魅力”(高尚人格)。

3权威或影响力如何发挥

看过小朋友玩“追随领导”的游戏吗?随着掌声节拍。扮演“领导”的小朋友说:“请你跟我这样做。”

1、有口才的人多半轻浮、虚假,不足为范;做人应实实在在,不必多费唇舌。

2、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沉默是金,刚毅木讷近于仁。

3、有口才的人常“信口开合”、“信口雌黄”、而君子“耻其言过其实”,情愿“多做少说”。

4、言语能骗人一时,却经不起考验;只要有诚意,即使没口才亦能“日久见人心”。

我国的民族性已偏保守,若再执着于偏颇的口才观念,就更不愿正视口才的重要了。“口舌之利”的确被少数自私自利的人用来骗人、害人,然而口才之“正用”功效更大,只要“诚意”、“正心”,“金玉良言”即有“沛然莫之能御”的助人力量。如:

1、表达己见、主见,不一味压抑或盲从。

2、言所当言,为公众争取权益及地位。

3、化干戈为玉帛,解除人际冲突。

4、“良言一句三冬暖”,以言语安慰、鼓舞失意的心灵。

5、劝导、说服人们发挥善性,为共同的福址而付出。

6、驳斥偏差观念,导正社会风气。

7、引领导人类走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4好领导的口才标准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句话中的“君子”本指政治领导,但因古时“政教合一”,所以政治领导也须在德行上“为民表率”;因为政治权威扩及民心,成为有形无形的教化力量。佛家的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第三项“正语”,即是提醒我们:“言语须行于正道。不依偏邪。”也就是说,日常生活的开口动舌都要小心谨慎,必须说正确、负责的话。领导的影响力更大,更须注意口舌。

所谓正语就是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

“无漏”是指断烦恼、去杂念,也就是清净心地,然后才能从中得一善而拳拳服膺。以清净智慧及行善意念来说话,自然不会变成“小人君居终日,言不及义”。

口德的培养

一个能行教化之德的好领导,必会好好管束口舌之动,在言语上多修行。口德的培养,消极的须“慎言”,如明朝敖英“慎言集”中所列的二十二条戒律:

(1)戒多言——不应未考虑人事时地,就一厢情愿说个不停,结果是“多言无益”、“言多必失”。

(2)戒轻言——不应未考虑后果即脱口而出,结果“祸从口出”。

(3)戒妄言——不应说无事实根据或不合常理的话。

(4)戒杂言——不应说得琐屑零碎,没有条理。

(5)戒戏言——不应随便开人玩笑,说话不当真。

(6)戒直言——不可完全照实说,而未考虑对方的尊严及感受。

(7)戒尽言——不应只顾自己“不吐不快”,而不管对方能否承受。

(8)戒漏言——不可说话不周延、破绽百出。

(9)戒恶言——不应随意、任性说出伤害别人的话。

(10)戒巧言——不可以巧诈的言词骗取信任,谋取自己的利益。

(11)戒矜言——不应自吹自擂、狂妄自大。

(12)戒谗言——不应说假话、坏话来陷害别人。

(13)戒讦言——不应攻击别人短处或揭发别人隐私。

(14)戒轻诺之言——不应轻易承诺,做出不确实的保证。

(15)戒强聒之言——不应强迫、反复的训斥别人。

(16)戒讥讦之言——不应任意讥讽、批评别人。

(17)戒出位之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应说超出自己职权、程度的话。

(18)戒狎下之言——不应说轻侮玩弄、轻视别人的话。

(19)戒谄谀之言——不应说巴结讨好、迎合他人的话。

(20)戒卑屈之言——不应说出显示自己卑微屈从的话。

(21)戒取怨之言——不应说出可能引起别人怨尤心态的话。

(22)戒召祸之言——不应说出可能制造人际冲突的狠话、绝话。

5领导语言的修练

积极方面,领导在语言的修行上要培养及学习的是:

1、正确的心态与修养:

(1)包容接纳。

(2)关怀照顾。

(3)谦卑随和。

(4)客观公正。

(5)自尊尊人。

(6)自信信人。

(7)自爱爱人。

(8)己立立人。

(9)真心诚意。

(10)乐观热忱。

(11)反求诸己。

(12)幽默开放。

(13)情理兼顾。

2、良好的公开发表能力:

(1)言简意赅。

(2)条理分明。

(3)寓教于乐。

(4)合情合理。

(5)形象庄重。

3、圆融的人际沟通技巧:

(1)善于倾听。

(2)设身处地。

(3)思而后言。

(4)激励士气。

(5)理直气和。

(6)化险为夷。

(7)隐恶扬善。

4、带人带心的领导作风:

(1)以德服人。

(2)机智权变。

(3)让功担过。

(4)知人善任。

(5)民主参与。

(6)借才育才。

(7)以身作则。

(8)言出必行。

(9)充分授权。

(10)慎谋能断。

(11)与时俱进。

(12)敢做敢当。

(13)高瞻远瞩。

(14)专业权威。

(15)情绪稳定。

一旦爬到领导地位,要承担头衔并不难,但要赢得尊重,成功带领大家就不简单。如何有效的领导,确须用心研究,而不只是“表面功夫”就能敷衍了事。今日民智已开,领导自恃其才、全力以赴,不一定就能“成事”。要“带得动”,使“大家一起来”,才是真功夫。有心成为杰出领导者,必定愿意从“心”做起,由“正心”而“正语”,在领导语言的艺术及智慧上,充分展现领导的实力与魅力。

领导的心态与修养

某个极重要的会议上,当主席请某位贵宾落座时,不料,挂在会场大厅横梁上,红底金字的长幅欢迎布条竞掉落下来,不偏不倚的罩在那位贵宾头上。此时,台上台下一片尴尬、哭笑不得,只见主席不慌不忙,一面为贵宾“掀起你的盖头来”,一面就着麦克风对全场说:“各位啊!你们看!我们的厅长就是高人一等。”一句幽默的话,一下就化僵局为和谐了。

主“官”!主“管”!层次愈高的领导愈容易成为“管人阶级”的“官员”,而且自以为没人管得了他。也就是说,领导随着薪水、地位的提升,相对也“自我膨胀”,形成虚妄的“优越感”。竟“鄙视”下属,以为全不如他。也理所当然自认,有权“纠正”及“指导”下属。遇到这种上司,下属有三条路可走,其一,逢迎巴结,做个“应声虫”以求自保;其二,压抑才能,不敢有所表现;其三,阳奉阴违,只是表面服从,实际上心有未甘。

“做领导”和“当官”有什么差异?领导虽是团体中最有权威或影响力的人,但因时代变迁,这份权威及影响力已不能强迫而来。然而有些人在辛苦攀上高位之后,却忘了从前所厌恶的“当官嘴脸”,表现得官架子十足。“官”使人联想到的是“执法者”,是不留情面、不讲人性关怀的。一切只以高标准要人听命从事,拿条无形的鞭子,催促下属早早交出成果。那是个“与我们不同世界的人”。

有谚语:“心歹没人知,嘴歹最厉害。”领导的好坏往往可从他的“领导语言”中探知七、八分,“领导语言”的范围有:

1、公开场合的发表能力。

2、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协商。

3、带领下属追求共同目标的说服方式。

“领导语言”的良窳,不在表面上的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因为,不少主管即因以“利口”伤害下属,成为孔子所说的:“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由于领导的深远影响力(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所以不可“巧言乱德”。馥茗先生常说:“观念正确,行为就不会偏差。”领导先得“诚意”、“正心”、“修身”,建立正确的领导观念,才能“诚于中,形于外”,达到孔子所说的:“有德者必有言。”以下证诸我国先哲的思想,说明好领导的正确心态及修养。

一、爱人如己

1、孔子以为好领导必是爱人的仁者,具体作法是: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薄己厚人。

——安民、利民及富而后教。

2、孟子坚信施行仁政才是最根本的领导之道,仁君爱民表现为:

——以民为贵。

——视臣如手足、如腹心。

——使民衣食无缺并减刑薄税。

——推己及人。

3、老子主张“爱民”应尽量隐于无形,一切为人民打算,却不使受惠者感受到恩惠,其作法为:

——爱民如子。

——使人民衣食不虞匮乏。

——尊重人民的意见。

4、庄子认为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是人为的,不如大自然的爱广博深厚,所以上位者只要实践自然之道、兼爱无私,即是最佳的爱民表现。如:

——跳脱世俗智慧的陷阱,莫以人为智力改变世界。

——保持心灵清静,消极的不扰民,积极的随着自然来化育万民(各安其性,各遂所生)。

5、韩非子不赞成儒家所提倡的仁义之爱,认为太过软弱、不切实际。不如依循人性自利心理,直接增强国力,使人民富足(“圣人之治,藏于民不藏于府库”),不必拘泥于做个清心寡欲的仁君。

6、孙子是军事家,却强调真正的胜利是保全百姓的生命财产。厚待下属,将之视为婴儿、子女般呵护。使下属甘愿“为知己者死”。

由上可知,不论从仁义出发,或超越仁义、舍弃仁义,不管从利他、互利或自利的角度,先哲均强调好领导必须爱护下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肯定自己,欣赏别人。”超越“小我”的层次,考虑“大我”的利益。一般人很难完全“舍己为人”,领导也是凡人,只要能做到“爱人如己”、“推己及人”,就已足够了。使自己所享有的,与下属同享。自己想要进步、快乐,也拉拔下属同进。推广爱己的心于下属,使他们衣食无缺。再增进爱民的修养,视下属如自己的身体或子女而小心呵护。重视下属的意见,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大家都能成长及满意。

一位好领导不只照顾下属的身体,更照顾他们的精神;不只关怀其外在福利,更关怀精神成长。有远见的上司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人家怎么待我,先要怎么待人。”所以他珍视、尊重并扶助下属,有朝一日,也能得到下属衷心的珍视、尊重及扶助。反之,短视的领导强要下属服从与爱戴,结果上下之间貌合神离,甚至众叛亲离。

二、客观公正

孔子认为领导要尽量去除主观的偏见、成见及私心,才能客观、正确的思考。

孟子相信领导要能“寡欲”,说话做事不求私利,多为全体幸福着想,自然行得正、坐得端。

老子眼中最理想的领导是无私无我、清静无欲,因此也最客观公正。不会故意比较而制造出价值高低,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不必要的争斗。

庄子看到了“大自然”的客观公正、无私兼爱,所以认为了解自然、实践自然化育之道,即是最佳的领导,天生万物皆有其性,各有所用,不必以人为标准来衡量及改变,而客观的个别看待。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中。最可贵的即是客观公正。法律规条不因身份地位,或与自己(执法者)的关系而有所不同。而且增强国力后所得的利益,也须均沾于下属,不可中饱上位者之私囊。领导不表露出个人的好恶,因为这样并不客观,也会趋使下属逢迎。

孙子极重视事前的“计划”,他强调思考若要客观正确,则角度不可偏颇。不能只考虑“利”而忽略“害”,必须衡量利弊得失,作综合的思考,如此对后果的预测才较准确。

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曾提示我们:人类思考中存有太多的成见与偏见,所以须如“剥洋葱”般,将之一片片剥除,这样思考的结果才较客观公正。实在不确知时,应该“存而不论”,不作判断及评论(如孔子所说的“多闻阙疑。”)。孔孟、老庄及韩非均看到人性自私自利的一面所导致的主观不公,但处理的方式各自不同。老庄要人“法自然”,完全无私无我,于是“不争”。孔孟要人“法圣王”(效法尧舜),不必言“利”(个人私利),而“利”(社会公利)自在其中。韩非子则直指“人性自利”是正常的心理,不必逃避、压抑,应该因势利导,由“自利”进而“利人”,并以法律来避免不公平的现象(自利而害人)。

“无欲则刚”,能胜过一己私欲、嗜欲的人,才能坚强不屈。但是一般人念兹在兹、终生劳苦者,却是为了满足私欲及嗜欲。因此思想言行均以趋利避害为原则,符合其利的即说好,反之即为坏。若上司主观不公,不仅造成对事的误判,对下属的误解,还会误导了整个团体。若上司自私自利,不仅会压榨下属,更造成错误的带头作用,使上下交相欺,各谋己利,弃团体公益于不顾。最终“复巢之下无完卵”,大家均无法生存。

所以,好领导不论在决策、待人及处事各方面,均应尽量排除主观的成见、偏见,不可“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及“刚愎自用”。尽量减少臆测或骤下论断,多方求证及搜集资料。更要超越一己私欲、嗜欲,多为“大我”着想。如此方能思考周延、就事论事,并集思广益,使大众的伤害减到最低,福利提至最高。好领导民主开放,不固执己见,不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最终才能做到老子所说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三、真心诚意

“礼乐教化”是孔子“德治”、“仁政”的具体实践,“礼乐”不是外在的形式或繁文褥节,而是内心真诚的表现。“诚”即“不欺”,不自欺也不欺人。“中庸”及“礼记”二书,对“诚”均右相当的解析。如中庸所说:

——“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中庸”一书明指“诚”是天道的精神,因为“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在化育万物上是至诚不欺的,不因物类或时空不同,而有偏私或更改。要修养为君子,就得效法天道“诚”的精神。先以“诚”来了解、实践自己的天性,再协助其他人或物类尽其本性,最终使天地万物和谐共存。此道理可以“中庸”的两段话总括: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惟天下室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