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
29013800000074

第74章 73 属吏的产生与名望之家的形成

在东汉尊古好儒,选有德行之人为官的风气下,地方上一些有德行、有名望的人,若家中连续有人被选,在地方上便会造成极好的形象,家声亦为州郡人所闻,成为地方上的名望之家,随之他们的子弟也当然被视为德行优异之人。外籍长官辟召属吏或推荐人才时,也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当成主要的候选人。州从事、别驾、郡功曹,这些州郡中重要属吏之职,便常由他们出任。时间一久,就成了习惯与传统,这些上纲之职,照例由他们垄断。如果有那个州郡刺史或太守,不照传统方法辟召这些名望之家子弟担任上纲,而选用单家出身的寒士,便是反传统,得不到社会的谅解。在东晋、南朝时这种现象更是明显,长官的辟召不再以德行为标准,而是以某些名望之家为固定对象。南朝的梁武帝,更立法保障这些名望之家的特权。《梁书》(杨公则传)曰:

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杨)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梁武帝此举与汉高祖之立县三老,并准许其与县令尉以事相教之举相似,乃是正视了地方势力,承认他们的地位,利用他们的势力,而不是压制他们。三老与州郡吏便是乡官。一个帝国若使中央与地方处于对抗状况,这个帝国是很难长久的,唯有像汉高祖及梁武帝那样明智的措施才能使帝国长远。刘邦开创了汉帝国四百余年的基础,萧衍是南朝统治得最久的皇帝,这一切并不全是偶然。

东晋南北朝在地方上出现了所谓的名望之家,把持地方社会,在中央政府里也有所谓世家的形成。

这些世家的形成要远溯到东汉末年的清流运动,当时有理想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吏,他们虽然出身的乡里、阶级或担任的职位不同,但是在对抗宦官方面却是一致的,他们反对宦官种种倒行逆施,违反了以德行取士组织政府的原则,在他们对抗宦官的运动中,他们的操守与德行得到颂扬,运动的领导者被冠以三君八后八顾八及八厨之称,称誉他们的德行足为天下楷模。这些清流领袖在运动中成了天下知名的“名士”,不仅一般人民对他们想望追随,他们彼此之间也形成了坚强的一体意识。清流运动进行时,以人物为中心所造成的舆论,在运动后余波犹存,转而成为一种人物评价,汝南月旦评就是其中之一。汝南与颍川同为号称多士的地方,在这地方所形成的汝南月旦评,其所称许的人物,通常十分中肯、客观,事后也常得到事实的证明。渐渐地,这种评论便成了一种权威,只要是汝南月旦评称誉的,一般人也就那样相信,被汝南月旦评予以好评的“士”,也常变而为名士,他们的行为与种种,成了一般人的模仿对象。这与清流士大夫因其行为得到普遍大众的称许,进而成为四海知名的名士不同。人物评价在性质方面有了根本的改变,不再是以一般民众或社会为基础,而是以有权威的评论家之言,代替了一般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