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育的看法
我认为,人的发育不是呈直线形的,需要通过一生去捕捉发育的变化。环境会影响变化,改变变化的形态。由于环境的不同,发育的时间会有早有晚,发育状况会有所不同。曾耳闻有关被“监禁”孩子的报道,他们被放在整天见不到阳光、不接触人、不能活动的环境里,即使年龄增长,身长也不能正常发育。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什么样的环境比较舒适?怎样更适合生存?应该有新鲜空气,干净的饮水,气候温暖,食物丰富,环境安全,存在适量人数的集体等条件。那里是受保护的伊甸园,是“花园”。但是,大自然并非如此理想。人类需要经受各种考验,而人类也不是那么软弱。在考验中,其他人种灭亡了,只有我们的祖先“智人”存活下来,逐渐进化成“人”。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发育。人类从胎儿时期开始,就有了将来所需要的能力的萌芽。同时,还会创造能够发挥那些能力的环境。胎儿的运动是从受精后8周左右开始的“胎动”。当然这是胎儿本身的发育,同时还有可以使胎儿活动的环境,也就是羊水的形成。如果没有准备保障发育的环境是不能发育的。如果保育是一种支援孩子发育的行为,那也是通过环境而实现的,这一点非常明确。因此,保育员需要为孩子们准备好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各种能力得到发育。出生几年后,必要的大脑神经细胞及神经回路会得到完全发育。然后,逐渐地留下必要的东西,完成整合。发育不是直线上升的行为,而是经过分叉、整理,使得每个行为变得高度成熟。
例如,认为发育是直线上升的观点认为,婴儿首先是先会翻身,然后会爬,然后扶着东西站立。其实,学会翻身的婴儿一直在翻身,只不过先是用脚翻身,然后用身体翻身,那是因为翻身的目的有了变化,不是直线形的,而是变化的。爬行也不是从复杂的爬行动作开始的,很可能有时还不如开始时爬得好。走路也是逐渐完成的。先学会走直线,逐渐学会快走,学会走高低不平的路。但那也只是到一定的年龄,年龄再大一些反而会走得不稳。人们认为,爬行是生来就做好了爬行的准备,到了某一个时期,开始出现爬行这一行为。同样,走路也是从胎儿时期就开始了练习,到了某一个时期就出现了走路这一行为。其后,随着年龄、环境等发生变化。这些行为都是各自独立的,从翻身到爬行,从爬行到走路,并不是事先连续准备好的。
◆促进孩子发育的环境
对于社会性的萌生也一样。玩的发育是从一个人玩,平行玩,到参与玩这样变化的。婴儿时期属于一个人玩的时期,没有必要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平行玩的时期,即使孩子们在一起,也不参与别人的游戏,因此需要准备平行玩的环境。然而,社会性却可以从胎儿时期,以及出生后不久的婴儿时期开始学习。原来认为婴儿时期与特定的大人的关系十分重要,仅仅培育与大人的二者关系即可,所以在保育园采取分工负责制,这些观点均需重新审视。这种保育的结果,成年后会在社会性方面出现障碍。
在婴儿保育中,孩子的发育过程只不过是一个指标,需要很好地看到每个孩子的发育状况,分析他在这个时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需要什么样的刺激,准备比这个时期稍稍超前一些的环境。每个孩子的发育并不是到了那个年龄就突然出现了,而是有一个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也要准备好促进发育的环境,不能因为社会性是从3岁左右开始出现的,就在3岁时才把孩子放在集体中,而应该在婴儿时期就要准备好促进孩子社会性发育的环境,让孩子接触各种人。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按照孩子的发育阶段,为孩子准备好适合孩子发育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