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1031~1095),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23岁即任沭阳县,主持兴修水利。1063年中进士,因他熟悉天文学,任职于司天监,发现了监中的不少弊端,主张坚持观测。后任集贤院校理,读到许多国家藏书,扩大了他的研究范围。王安石变法,他积极参与。1075年出使辽国,使他有机会进行地理考察,1080年,主持与西夏抗争的军事。1088年后居京口梦溪园(今江苏镇江市),专心著述,记述他在学术领域内广泛的知识和见解,共600余条,这就是北宋时期重要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书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属于自然科学,涉及数学、天文、气象、地质、地理、地图、物理、化学、冶金、水利、建筑、生物、农学、医学等等,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论述精辟,如隙积术、太阳历、虹的成因、透光镜、立体地貌模型、化石、盐类晶体、各种药方、毕昇活字印刷术等,不仅在中国科技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是有重要价值和重要地位的。
他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贡献可归纳为7项:
首次提出纯阳历方案,即十二气历,便于指导农业生产;
开创简化浑仪的方向;
从理论上指出真太阳日长度变化;
正确解释不是每次朔望都发生交食的原因。形象地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指出月亮出没是潮汐形成的主要因素,发现潮汐的滞后现象;
发现北宋常州陨石的成分是铁;
指出极星与天极不动处尚有距离,且在变化,提出通过观测求极星距极远近的方法。
此外,关于他提出的计算太阳视运动的“妥法”,近来有人提出这是他发现了地球绕太阳的椭圆运动轨道,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至于沈括是否用漏壶发现了真太阳日的不均匀,近来也有不同的意见。这两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对二者基本都持否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