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683~727),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其祖在唐开国时有功,至一行时家境已衰,常得邻居王媪周济。年少时喜读书,聪敏异常,尤精天文历象,名声渐大,为避免武则天之侄武三思拉拢,削发为僧,隐居嵩山、天台山,拜禅宗北派六世祖神秀的徒弟普寂为师,研究、翻译佛经。朝廷数次征召未应,至开元五年(717)唐玄宗派其族叔张洽强起赴长安宫中,开元八年受密宗灌顶,开元九年(721)奉诏改造新历,开始了他为天文历法做出重大贡献的时期。
他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主要在天文仪器、大地测量、大衍历法三个方面。前人对他的研究颇多,但遗留问题也不少。尤其是大衍历议中的一些内容,至今不能做出满意的解释,《大衍历》与《九执历》间的瓜葛,一行同印度天文学之间的关系,也是有待研究的问题。就目前的研究来总结他的成就,可有下列6项:
与梁令瓒一起首创黄道游仪,第一次体现了古人理解的岁差现象。这是继李淳风白道环游动的启示以后做出的发展;
与南宫说一起主持天文大地测量,得出北极高度差1度地面南北差132公里多,相当于测出了子午线1度之长(参见本编第五章),从实践上否定了“寸差千里”之说;
发现影长与太阳天顶距间有固定关系,并创立不同太阳天顶距时八尺之竿的影长计算方法,实际上是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正切函数表;
首次基本正确认识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的规律,纠正了刘焯、李淳风以来的错误,但将冬至点误认为近日点,实际上当时尚差9度;
发明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使历法计算的数学方法向前发展一步;
首创九服食差和九服晷影计算方法。
当然,《大衍历》作为一代名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也为后世历家长久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