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立荣歌词选
28904300000068

第68章 周立荣的歌词艺术

甘茂华

周立荣身上有两股气,一股匪气,一股才气。匪气来自深山老林的土家山寨,你把它说成豪气、侠气都可以;才气来自澄碧波心的清江,你把它说成灵气、神气也可以。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他站在你面前,就是一个山里人的大肚子背篓,就是一块厚墩墩的石板――你看见了背篓里装的民族记忆,还看见了涌动的诗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应该说他歌词中散发出的那些气味与他生活的环境、他的生活经历联系到了一起,是故乡故土和民族情结在他的歌词创作中的自然流露,是别人无法替代的,独属于长阳山水所养育出来的艺术品,他的歌词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土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民族性格和心理,生命和爱情、劳动和生活情趣的精神资源,常常地打动了我们的心。他是一个优秀的词作家。

歌词是一种文字,但我把它当作一种声音,一种音乐。读歌词的感觉,犹如聆听音乐之后产生的内心感觉,触动了心灵的弦。周立荣的歌词,是我相当熟悉的一种声音,取材广泛,内涵丰富,风格鲜明,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色。他的歌词带给我们一种乡土的语感,那么简练的内容,那么完整的结构,那么铿锵的节奏,那么流畅的笔调,缀词联句,谐音押韵,很容易就在不知不觉中将人引入音乐的通道。那座山,那条河,那座吊脚楼,那个背篓,那碗苞谷酒,那个火塘……背篓人生无尽头,写满沧海变桑田。这其中浸透了他对于生存和生命的理解,对于历史和未来的认识,对于故乡和故土的爱恋的感情!

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说:“歌词是听觉艺术。这就要求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乔老爷经验之谈,对所有写歌词的人都有启迪和教益。以这“五个寓”的要求来看周立荣的歌词,我说他基本上达到这个要求,而且把个人化的经验和这个要求做到了有机结合。其歌词创作的艺术特色有三点,即浓郁的生活气息,直白的乡土语言,明朗的艺术形象。

一、浓郁的生活气息。主要体现在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两个方面。地域写长阳山水,民族写土家风情。“走进那条登天路/你就走进了我的土家族/……喊一声我的乡亲我的幺妹和爹娘/你牵着我的血脉连着我的肺腑。”这首《我的土家族》描述了撑天的山,盘山的雾,木板吊脚楼的地理环境,也描述了喝烈性苞谷酒,吃面饭懒豆腐,穿草鞋家机布,以及满山遍地是歌舞的风俗民情。作者不自禁地唱起来:“喊一声我的家乡我的皇天和厚土/你养育我的生命照亮我的前途。”诸如此类的情景,在周立荣的歌词中随处可见,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山地风景线。

二、直白的乡土语言。直白一词用在小说、散文、诗歌方面是批评,用在歌词方面则是表扬。周立荣的歌词语言用得不错,得益于他的乡土语汇积累丰富。家乡的口语,提笔就来,为歌词增添了色彩。比如《火塘?烘篮》这首歌,什么树蔸子烤火、土茶罐煨茶、篾织的烘篮呀,什么酒葫芦、长烟杆、铜炊壶、搓麻绳呀,这么多通俗易懂而又有乡土趣味的词组合起来,一下子就把气氛抬上去了。又如《打榨歌》:“山外青山楼外楼/土家汉子榨菜油/肩是背山的肩/手是撑天的手/一声哟嗬天地宽/撞得太阳跟我走。”明白晓畅,比兴开头,唱的是打榨,说的是人生,典型的民歌风味。

三、明朗的艺术形象。歌词是一般都比较短小精悍,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明朗的艺术形象,这需要作者观察生活的能力,特别是对生活形象的特征和细节加以艺术感悟的功夫,同时也要有对音乐旋律和节奏的体验与感觉的本事。周立荣写过小说,在这方面做起来更是得心应手。他塑造的《爹是山里男子汉》的形象,把土家山汉的形象活脱脱立在了舞台上。“亮闪闪的光头黑乎乎的脸/二斤半的酒壶裤带带上拴/山楂刺划不破你的皮/西北风刮不迷你的眼/赤脚板踩平坎坷的路/铁肩膀担来流蜜的天/苦也算,乐也算/爹是山里男子汉。”你闭眼一想,就看见一个人,挺直的脊梁,邦硬的肩膀,迈着二尺二的大脚,在田坎上转来转去。这就是山里人,这就是土家汉!

周立荣大概是原来写惯了小说散文之类文学作品,在歌词中受惯性运动影响,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条河,那座山》中,“亘古贯今一出戏,盈尺累丈一部书”这句话里的两个成语都是书面用语,谱成曲了,既不好唱,听众也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还有《大山之恋》中,“迷雾氲氤你愁苦的双眉”犯了同样的错误,把“氲氤”换成口语就好了。另外,《朝西走》中,“虎骨雄风天下传,传出土家代代后”,这个“代代后”也用得牵强,为了押韵,以韵害义,这样做并不值得。我这样说也许有点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意思,但对周立荣这样的高手来说,还是要严要求高标准更好。有专家说过,就一首歌曲而言,歌词是它的一半。但就一首歌词而言,它应该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对艺术品挑毛病,难道对艺术家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吗?

现在,周立荣歌词越写越多。已经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为他高兴并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兄弟你腿不软,条条路上抱金砖,兄弟你有才气,年年台上唱大戏。兄弟,你就这样背起背篓,拿起打杵,一步一杵朝前走吧。

2003年7月于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