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优秀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
28896400000034

第34章 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捷径

在电视或者报纸、网络上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消息:教师与学生对簿公堂。由于发生在课堂上的很多“语言伤害”都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最终导致师生反目。

之所以会发生语言伤害的事情,很多时候是因为师生之间不能进行换位思考,只会从自身的思想以及情绪出发,所以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店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坏主意,用一块石头跟老板来换糖果,犹豫片刻之后的杂货店老板还是将石头接了下来,同时也把糖换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终身。”这位杂货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从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孩子的尊严。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时常需要同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所谓“换位”就是要从学生的心态出发,体会他们的感受。这能很快架起师生互相理解的桥梁,帮助教师很快找到教学的障碍,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换位思考是在运用“同感”“移情”的心理学原理,以理性的态度处理“育人”的问题。

美国有一部教育题材的电影,名为《危险游戏》,其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一名班主任因为自己班上的学生打架到学生家里去家访。面对该生家长时一反常态,化贬为扬,认同该生做法,认为为尊严而打架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表示自己也有责任。这一举动,让她赢得了该生的信任,后来通过不懈的心灵沟通,事情圆满落幕。此例一出,议论颇多。不少教师会将此作为一个经典案例引导后进生,指出身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把握好学生内心最敏感的心理,认真地同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说过,“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毕竟是青少年,其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尽量不要站在学生的对面:教育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可见,对于学生犯错,教师不能像警察对犯人一样,而应该更多地偏向于情方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倘若教师能够时常进行换位思考,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一定能够令学生们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危害,从此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也会尽量少犯或者是不犯其他的错误,这样,也就能令错误变成一种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我们在授课的时候是否常有这样的体会:经过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应当是水到渠成,但实际却教得很费劲,学生学得很被动,师生之间缺乏默契。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换位思考”了。教师要多考虑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他们的理解能力,他们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导致他们无法积极思考的因素是什么。比如上课提问,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不配合教师,冷了教师的场,但回过头来想一想,就会发现可能是问深了,学生踮着脚也够不着;也可能是问题太浅了,学生根本不屑于回答这样的问题;也可能是漫无边际,学生无从回答。因此,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兴趣,减缓坡度,启发诱导,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如果教师发现自己的学生学习上退步了,切忌不要一味地对其尽情责备,而是要事先了解学生退步的原因是什么:是对知识的理解有困难还是学生被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影响了?找到原因后采取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学习的泥沼。若是因其他原因退步了,教师不妨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探索,真正用心去读孩子这本书,了解他们的所见、所想、所为,尽快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帮助学生进步。

但是现在有一些教师总是会陷入误区当中,没有将自己的学生看成是正在处于成长阶段的个体。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实,这里的“好”不是某个标准或某条界限。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活背景不同,自身条件都有差异,所以不可能齐步走。只要今天比昨天有了进步、有了发展,就是好事。这就尤其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所体现的节奏性差异给予包容,允许他们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假如,作为老师能够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定会更和谐融洽。但是怎么才能切实做到换位思考呢?

1.要体验感受,善待学生

有位教育界前辈曾说过:“学生时代曾有过后进生经历的老师,更容易体会学困生的难处;学生时代曾有过调皮生经历的老师,更容易了解调皮生的心理,这些老师较容易成为好老师。”

2.要倾听心声,理解学生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住学生思想的脉搏,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开导,要令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只要我们走进学生中,就不难听到一些凭主观想象不到的学生心声,它可以有助于我们进行更好、更准确地换位思考。它能够令教师急学生所急,教学生他们所需的东西,令教师很快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

比如在处理课堂上发生的不愉快现象方面,北京小学特级教师孙蒲远老师在参加“学习与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培训时的感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孙老师在培训的第一节课上播放了一张幻灯片,幻灯片上播放的是学生画的画。画面中,老师正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神往地望着窗外树上的一只小鸟。她说,看到这里,她一下子醒悟了,原来枯燥无味的讲课不仅使教师费力不讨好,也让学生活受罪,责任不全在学生。她从此之后就想尽办法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她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在要求自己的学生做到某种程度之前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能做到?”

3.以人为本,体贴学生

教育工作以人为本。有的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圆滑了,有的是说起话来三分真,七分假,有的更过分,简直就是满口谎言。学生为什么会说谎呢?从学生的角度看:①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或不敢说出事实真相,如学习成绩差,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谈话的对方(家长或是教师)比较专制等。这时,学生会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②当时情况对自己十分不利,为了保护自己而说谎;③为了掩饰自己的隐私而说谎;④为了哥们义气而说谎;⑤不得已说了善意的谎言。所以说,教师一方面要理解学生说谎,对他们表示出宽容;另外一方面也要根据事实的真相采取相应的一些方式方法,逐渐引导学生能将真话讲出来。

换位思考是沟通学生内心世界的一座桥梁。换位思考需要教师对学生付出满腔的热爱。教师的理解和宽容会使教育更有成效,换位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善待学生,善待教学,善待自己;让我们一起来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吧!

(瑞烨)

§§关爱学生,让沟通更为融洽

在竞争激烈、变化万千的当今社会,教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随时都会面临各种问题,教师能否有效地驾驭复杂的局面,这就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良好素质会让师生关系变得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