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冠军到“杰出青年”,这是一个漂亮的转身。如今,这位昔日叱咤体坛的“剑客”在广州开始了另一种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从赛场上果断顽强、出招迅猛的剑客,变成温柔的丈夫和慈祥的爸爸。他说:“回家的感觉真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董兆致家的客厅里挂着这幅字,用来形容董兆致退役后的心态恰如其分。
对于许多运动员来说,转型期是最痛苦的,曾经的辉煌已被抛在身后,要适应一种平凡人的生活,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人迷茫和困惑。可是董兆致却没有这样。刚从奥运会回来,很多人都叫他“世界冠军”,他只是淡淡地说:“别这样,我只是普通人。”当一切归于平淡之际,做足了心理准备的董兆致感到的是轻松和平静。
董兆致是2004年底退役的,他选择回到广州。2005年6月,董兆致走马上任,出任天河区体育局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校长助理。
上任伊始,很多朋友都劝董兆致,堂堂一个世界冠军,当一个少儿业余体校的校长助理,“这庙也太小了!”可是董兆致却不这么看,他说:“我从小是从天河石牌村长大的,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天河是我的根,我现在正是抱着报效天河的心情回来的!”
董兆致从小在天河区石牌村长大,那里的街道、房屋,都在他心底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岁月也无法改变,所以当他能够报效天河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来。
当了校长助理之后,和原先的运动员生活完全不同,但是董兆致“干一行爱一行”,开始踏踏实实地在这个岗位上干起来了,天河区有多少中学,有多少小学,这些学校的体育教学情况怎么样,哪些学校有好苗子,哪些学校是训练点,董兆致在半年时间里已经掌握得七七八八,介绍起情况来滔滔不绝。当记者夸他对工作上心时,董兆致却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个劲地说:“业务上还需要再熟一些。”
也有朋友劝他,练了20多年的剑,退役后当教练不是更好吗?喜欢突破的董兆致并不这样看,他表示以后打算从事行政工作,同时又反复强调:“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把它做好。”从对工作的负责仿佛可以看到他当年训练时的认真劲。无论在哪儿,董兆致都在履行着“自强不息”。
董兆致是一个幸福的男人,因为他有一位贤淑温婉的妻子和一个可爱乖巧的女儿。1998年,董兆致回家探亲,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认识了从山东来石牌打工的女孩于瑞玲,第二次聚会又见到了她,这样一来二去,大家就熟了。于瑞玲不是那种让人惊艳的女孩,但是却非常内秀,接触多了,董兆致就被这个女孩的善良、孝顺、朴实、直率所打动,而成熟稳重的董兆致也赢得了姑娘的芳心。但是关系还没有挑明,董兆致就匆忙赶回北京训练去了。
2000年,董兆致的母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当时董兆致正在北京备战奥运会,根本无法分身,于瑞玲得知后主动帮董兆致挑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当时董兆致的家只有一室一厅,妈妈睡房间,瑞玲就睡在客厅的长木椅上,白天她帮妈妈煮药、擦身、按摩,晚上扶妈妈去洗手间。因为没有蚊帐,瑞玲总是被蚊子咬得满身是包。这一照顾就是8个月,从妈妈生病到去世,一直陪在妈妈身边的都是瑞玲。这让董兆致感动不已,而且让他看到了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好姑娘。于是他决心把瑞玲娶回家。
两人分隔两地,董兆致开始每天打电话,就是靠着一根细细的电话线,维系着两人的爱情。2002年,董兆致和瑞玲登记了,但是为了备战比赛,婚礼又往后拖延,直到2003年才举办了婚礼。一年后,2004年8月7日,妻子生下了一个六斤七两的女儿,当时董兆致正在雅典备战奥运。
现在女儿已经1岁多了,粉嫩的小脸蛋,乌亮的大眼睛,实在招人喜欢,小家伙也总喜欢缠着爸爸玩。家里摆满了董兆致帮女儿拍的照片,董兆致一回家就把女儿抱在怀里。可爱的女儿,温柔的妻子,董兆致幸福的三口之家让人艳羡。
在经历了登顶的辉煌之后,董兆致说现在最向往的生活就是周末有双休日,能和家人在一起。这就是他对幸福的定义。
一般的运动员退役之后都会发福,而董兆致不但没有发福,还瘦了5公斤。董兆致说,这主要是因为生活的压力。除了新的工作环境需要适应以外,还有来自学业和经济的压力。
虽然董兆致获得了无数荣誉,但他却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有钱。现在的房子是向银行贷款买的,每月要供楼,而现在董兆致的工资和普通教练的工资标准是一样的,“不要以为我很有钱。”他笑着说。
此外,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充电也很辛苦。董兆致在中大的行政管理本科已经读到三年级,还在广州体院读体育产业专业研究生。因为在当运动员时,文化课拉下了很多,现在想重新学感到非常吃力。但是董兆致觉得自己的优势在于有更多的人生经历,更容易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领悟。
对于未来,董兆致尚未有一个很清晰的目标,但是他很清楚:脚下的路要踏踏实实地走才能走好;分内的工作要踏踏实实地做才能做好。这是他当“剑客”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对青少年朋友的告诫。
在董兆致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奖杯,结婚照上他和妻子笑得正甜。从董家的阳台望出去,万家灯火透着温暖的光,静静的珠江正缓缓流淌。
攻读学位
又过了4年,董兆致这回真的是退役了。男子花剑的团体项目也在去年4月和女子重剑一样受到“裁剪”,被请出奥运会的大家庭,中国男子花剑队再也没有机会实现奥运团体金牌梦,这也成为了中国队在奥运会上一抹没有办法弥补的遗憾。当年并肩作战的队友王海滨已是中国国家花剑队的主教练,吴汉雄仍然站在前线,但也已经是被认为“不复当年勇”的老将了。
回到广州的董兆致,只是低调地在广州体校从事一份管理工作,同时还在广州体院攻读体育人文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现在的工作算是很稳定了,但也非常忙。”除此以外,董兆致还在为奥运火炬广东站传递,以及为奥运前举行的击剑世界杯做裁判等工作忙碌。
吴汉雄
吴汉雄,1981年1月出生,籍贯广东。他1991年在广州市体育馆开始击剑训练,1991年5月进入广州市伟伦体校,1997年进入广东省体工队,1998年进入中国击剑队,当时的国家队中王海滨、叶冲、董兆致三剑客风头正劲,吴汉雄的任务只是做好一名陪练。悉尼奥运会,三剑客在男团比赛中收获了一枚银牌,带着些许遗憾,他们告别了剑坛。此后吴汉雄开始崭露头角。就在吴汉雄渐渐稳固了自己主力位置的时候,三剑客突然复出。雅典奥运会上,王海滨在决赛中因为战术的安排而最终被叶冲顶替,没能出场。吴汉雄作为三个主力之一发挥正常,最终中国队以三剑之差遗憾输给意大利花剑队。
有人说,男花三剑客时代的终结令人感慨,令人遗憾,却不令人担忧。因为,在奥运会决赛的巅峰时刻,已经有个年轻人接过了他们的剑,那便是吴汉雄。
雅典时间8月21日晚,在爱琴海畔击剑馆那高高的剑台上,当意大利人做秀般地欢庆胜利时,中国剑客们却很平静。叶冲、董兆致、王海滨,他们的平静源于沧桑,而吴汉雄的平静却源自成长的自信。
期待偶像
奥运会男花决赛第二轮,吴汉雄紧跟叶冲,第二个出场,那是他13年前就向往的场面——与偶像并肩作战。
吴汉雄说,自从练剑那一天起,叶冲便成了他的奋斗目标,自己在剑坛上的喜怒哀乐也大多与叶老大有关……
吴汉雄比叶冲小12岁,当他11岁刚刚开始在广州伟伦体校练击剑的时候,叶冲便已经成为中国剑坛的传奇人物。那时,体校的所有剑手和教练平日里谈论最多的就是叶冲。
“记得当时我还在练基本功,就常常听年龄大一些的队员打完全国比赛回来给大家讲叶冲的剑,说他快如光速,让人看不清来路,那时像我这样小一点的剑手就称他是剑魔,想着有一天能亲眼看他的比赛,能和他过上两招。”今天,吴汉雄说起叶冲依然是以一种欣赏的语气。
后来,吴汉雄有机会第一次亲眼见了叶老大的比赛,也开始模仿起他在剑台上的一举一动。那时,在吴汉雄心里,也只有叶老大的剑路能称得上是“赏心悦目”。
其实,吴汉雄与叶冲很相似,同样是左手持剑,同样是少年成名,同样是击剑天才。
其实,11岁时的吴汉雄长了副典型的广东小孩子的身材,个子瘦小,从外表看并不是块练击剑的好料。“那时,队里给我们测骨龄,说我最多能长到172米,没想到现在长到了188米,爸妈时不时提起来,还会有些不可思议。”
个子小架不住天分高,那时的教练看中了他是个左撇子,看中了他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看中了他穿上击剑服时的那股英气……于是,把他要进了体校,但练不练得出来,也就全看他自己的能耐了。
1994年,练剑三年的吴汉雄参加广东省运动会。那时,男子花剑在广东是强项,人才济济,赛前教练便告诉他,如果比赛输了就别在花剑队混了,改练重剑和佩剑。结果,那次比赛他第一次拿了冠军。随后,他又在1995年拿了少年组全国冠军,也就此登上了全国比赛的大舞台。
然而,一直在青少年组打比赛的吴汉雄却仍没有机会和叶老大同场竞技,直到1998年。
砸开心锁
1998年,除去稚气的欣喜,迎接成熟的代价,所有这些都使那一年成为吴汉雄记忆中最复杂的年份。
那年,17岁的他头一次有机会参加国内成年组的比赛。在那届的全国冠军赛上,期盼着能和叶冲在剑道上过招的他却因为分组原因未能如愿。然而,那次比赛却依然给了吴汉雄扬名的机会,其中同样也少不了叶老大的因素。
由于出色的发挥,吴汉雄一路杀入半决赛,并最终击败王海滨,得以与偶像叶冲并列第三,共同分享冠军赛的铜牌。赛后,中国剑坛一片惊叹之声,除了赞许吴汉雄优秀的剑技之外,更多的却是为这么一个17岁的孩子能与叶老大“平起平坐”而感到不可思议。
与偶像并列第三,吴汉雄自然欣喜不已,自然信心十足。凭着那股冲劲和自信,吴汉雄在1998年年底的莫斯科世界青年运动会上剑挑金牌。此役过后,他正式入选国家队,然而等待他的却不是一如既往的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