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教你学击剑
28857900000010

第10章 击剑运动健将(5)

“当时的剑都是老运动员练折了以后淘汰下来的。用胶布把它裹上,缠到跟好剑一样的长度。”王海滨回忆说,“虽然剑是断剑,可是拿着这样的剑,还是感觉非常兴奋。”

穿上比赛服装的击剑运动员看上去漂亮而帅气,还有个面罩。但王海滨当年入行时的第一套服装,却谈不上帅。“我们的击剑裤是半截的,到膝盖。可我拿到的第一条裤子穿上后可以拖到脚后跟儿,基本上就是长裤。衣服非常大,袖口也非常大,我也不知道是哪个老队员淘汰下来的。”虽然衣服不合身,王海滨依然很高兴,从此投入到自己为之奋斗至今的击剑行业。

受师姐影响瞄准奥运金牌

1984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还获得了15枚金牌,这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那届比赛也让许多名字载入中国体育的光辉史册,这其中有江苏籍击剑运动员栾菊杰。

“我是被启蒙老师白松军从小学课堂中挑进击剑学校的。”巧的是,栾菊杰也是白松军的弟子。当时13岁的王海滨一直梦想着像师姐一样在奥运会上夺冠。

1992年,年仅19岁的王海滨成为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最年轻的剑客。在那届奥运会上,他以男子花剑第九名的成绩谢幕。

1996年,王海滨和叶冲、董兆志组成了中国男子花剑队。这支花剑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遭遇了不快。“我们进了奥运村以后,当时发了新的比赛日程。但发通知的人一时疏忽,竟没把这个信息及时给我们。也就导致我们耽误了比赛。”这样一次耽误,让王海滨与奖牌无缘。

悉尼奥运会为失利落泪

2000年,已被称为“中国三剑客”的王海滨、叶冲、董兆志再次出征奥运会。第三次参加奥运会的王海滨当年27岁。

男子花剑团体决赛中遭遇的是老对手法国队。王海滨最后一个出场,等待他的是一剑定胜负的重任。王海滨和对手几乎是同时刺中对方,也几乎同时欢呼起来,裁判最后的判罚让中国花剑队只得到银牌。

当时的王海滨对比赛判罚不能理解,情绪十分低落,走进更衣室后更是感情失控,落下眼泪,他说:“对那天的印象非常深刻,那是2000年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最多的一天,如果加上我们这枚,应该是七枚了。”

留学法国研修剑术

悉尼奥运会后,许多人以为,怀着一剑之痛的王海滨会选择退役或“半退役”。然而,王海滨自己却从未这样想过,他表示不会轻易离开赛场,只是想换一个环境,换一个角度生活。

2000年10月,王海滨到南京大学法语系学习。选择法语专业,也是因为剑。“现代击剑运动起源于法国,而且目前击剑是以法语作为第一官方语言。”为了能在剑术上有更高的造诣,2002年10月,王海滨又远赴法国深造。

在法国期间,由于学业的缘故,王海滨从周一到周五基本没时间练剑,周五下午1点左右下课后,他就赶3点钟的火车去里昂,在那里练习半天,住一夜,第二天上午再练习半天。如果是在赛季,周末他还要跟俱乐部去参加比赛。在这种状态下,王海滨连获三次全法冠军。

为集体利益放弃出场机会

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后,“三剑客”一度挂剑退役,但曾与金牌失之交臂的遗憾使他们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里重出江湖。对于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以运动员身份参加的奥运会比赛中,王海滨再一次饱尝了痛失金牌的遗憾。

2004年8月21日,雅典海琳尼科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击剑馆,上午的两场男花团体淘汰赛,王海滨一直是中国队的压轴队员,但在晚上决赛时,这位“主将”却没有上场。王海滨解释说,打完半决赛回到驻地,中国击剑队确定了几套冲金方案,其中被大家认为最有可能获胜的方案里,正好缺了王海滨的名字。“当时他们问我:‘能不能上?’我说:‘肯定能上。’”憋到最后就等着决赛的王海滨并没有因为想亲手夺金而忘记集体的利益,“当时我还讲了一句话:‘如果能赢比赛,那我们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去做。’”

历史竟然也惊人的巧合,中国男子花剑队在决赛中以三剑之差再次无缘奥运金牌。

当少帅用新方法训练队伍

王海滨被任命为国家男子击剑队主教练,此前他已做了一年多的助理教练。凭借在国内外剑坛积累的宝贵经验,王海滨开始用新颖的训练方法与弟子们一起备战北京2008年奥运会,王海滨说:“这种训练方法主要是一个思维方式的转换,我觉得应该给队员们一定的空间去处理一些事情,包括训练时间。如果9点钟开始训练,那我们就9点准时在场地见,然后我把训练任务布置下去,你全身心、高质量地完成就行了,其他我不管。”

得益于自己学的法语专业,王海滨有能力跟裁判合理交涉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或判罚,这让他对自己的教练生涯信心十足。

2006年4月8日下午,国际剑联特别代表大会决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消男子花剑和女子重剑两个项目的团体赛。这对志在2008年夺金的中国击剑队来说,无疑是个致命打击,因为2008年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男子花剑团体夺金的最好时机。

国际剑联的这一决定,让少帅王海滨感到非常突然:“我记得那天我正在湖南参加一个活动,第二天返京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稳定运动员情绪。”除了积极应对,王海滨仍然感到遗憾:“等到2012年吧,因为2008年没有的项目,2012年肯定会有。”

征战多年却未能如愿的王海滨说:“因为我们的失败,大家了解了我们,我希望下一次,我们能实现心中的梦想,也希望2008年时,大家还记得我们。”

新官上任三把火

没有激情的呐喊声、没有拔剑向天的张扬气势,剑道下的王海滨,接过中国击剑队男花主教练的帅印后不久,昨日领兵上海滩征战2006年世界杯男、女花剑大奖赛,开始了自己升级男花主教练后的“第一战”。首日战毕,这位昔日名震剑坛的中国男花“三剑客”之一,说起了角色转型后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执政纲领”。

新官上任:12名部下机会均等昨天,上海华东师大体育馆云集了众多记者,与世界杯男、女花剑赛事相比,大家都是冲着王海滨而去的。不久前,过鹰请辞风波刚刚平息,上海滩的这一赛事便成为新掌门王海滨执教能力的“试金石”。

“从助理教练到主教练,我自己感觉变化不大。”王海滨坦言自己在这个位置上感觉并不“生疏”。2005年3月,王海滨出任中国击剑队男花助理教练一职,“与一年前相比,惟一的变化就是管的人多了。”当助教时的王海滨,只要负责国家队4名主力队员的训练,而如今,身为主教练的他却得管全队12名队员的训练。

“新官上任三把火”,王海滨要点的第一把火,就是实行“选拔制度透明化”。他说,中国乒乓球队“直通不莱梅”的队内选拔赛令自己很受启发。“以前国家队总是几位明星队员获得世锦赛的参赛机会。原来的教练可能有顾虑,但我年轻,我不会想那么多。如果一些年轻队员在一段时间内发挥很好,我也会给他们参加国际大赛的机会。”王海滨认为,这样的选拔,有利于在队内创造竞争的氛围,也有利于新人的培养。

执教思路:3条理念管理队伍王海滨雄心勃勃地有了点燃第一把火的初步设想,但作为一名队员出身的主教练,他的执教理念,透出一股“实战至上”的味道。

身为一名主教练,王海滨是由一名队员,一步步靠自己的成绩走上了主教练的岗位。他在比赛第一线的实战经验,成为他辅导队员的最大优势。主教练王海滨有3条执教理念,第一条就是利用自己在比赛中的心得以及总结出来的经验,来指导他的队员。他的第二条理念,就是利用自己在法国留学时所学到的知识,向队员灌输欧洲击剑运动强国的先进理念;第三条理念,是延续国家击剑队男花在过鹰执政时的种种优秀传统和管理方式。

虽然离开剑道后的王海滨显得内敛了许多,但他要求队员们在昨天的比赛中“无论对手实力高低,自己一定要每场必争,打出气势和自己具备的实力,先不要考虑输赢。”今年重点:全力备战亚运会过鹰请辞,与国家击剑队男花在2008年奥运会夺金实力不强不无关系。奥运金牌的压力,成为过鹰激流勇退的原因之一。接过帅印的王海滨,自然回避不了2008年奥运会夺金的话题。

“2008年?我还没想那么远。奥运会夺金的压力有多大,相信我的队员都知道。目前,我只想着打好亚运会。”王海滨告诉记者,在2006年世界杯男花前3站比赛中,中国队的发挥并不理想,在巴黎站甚至输给了日本队,目前队内只有张亮亮和雷声两人的积分进入世界排名前20位。

“如果我们现在连日本队都敢输,那么亚运会就很难打。所以,现在只有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前进,先打好亚运会,再想奥运会的事,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心态。”昨天在比赛现场,王海滨的话不多,沉默地观望:看自己的队员,也看对手的水平;偶尔,他也会大声喊一声:“加快速度!”在外形与气质的慢慢转型中,王海滨以一种新的方式,开始自己新一轮的剑客人生。

叶冲

叶冲,1969年11月出生。1982年进入上海虹口剑校开始击剑训练,教练是杨剑川;1985年进入上海虹口剑校专业队,教练是王秀雄;1986年进入国家集训队,教练是王福云;1989年正式进入国家击剑队,教练是王福云。

主要运动成绩:1989年世界青年锦标赛男子花剑个人冠军;1989年亚洲锦标赛男子花剑团体冠军;1990年北京亚运会男子花剑个人冠军;1999年世界锦标赛男子花剑团体亚军;2000年悉尼奥运会男子花剑团体亚军;2000年世界杯男子花剑个人亚军;2001年九运会男子花剑个人冠军。

狭长的击剑赛道上,银剑飞舞、寒光闪烁,撞击出嘁嚓声响;浓眉大眼、相貌英俊的叶冲抱着双臂,神情专注地看着他的弟子在剑道上捉对厮杀。透过翻飞的剑影,凝视这些一脸稚气的少年运动员矫健的身姿,这位曾参加过五届奥运会、几度扬威世界剑坛的中国男子花剑名将,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充满了光荣与梦想的峥嵘岁月……

闯入剑坛的雏鹰

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到1982年的春夏之交。那天,少年叶冲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走进欧阳路小学。然而,当他进了五(一)班教室时,便发觉气氛有些异样:同学们都在交头接耳地议论什么。这令叶冲诧异不已。这时,班主任老师出现在教室门口,她微笑着向叶冲招了招手。忐忑不安的叶冲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默默地跟着老师向校长办公室走去。终于弄明白了:虹口击剑学校前来招生,他被选中了。理由很简单:健康、机敏、勇敢,且品学兼优,符合击剑运动员的条件。经过反复筛选,叶冲从50多名待选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虹口击剑学校特选的3名学员之一。那年,他年方13。入选的消息传来,叶冲的外公便呵呵地笑了。是啊,当初外孙呱呱坠地时,他就为之取名为“冲”,为的是期望他的外孙这一辈子都能迎着人生向前冲,且一飞冲天。

剑校的学习、训练既紧张又艰苦。别的不说,单说那每天清晨五点钟就得起床来说,对于还是孩子的叶冲,就很苛刻,况且,还得饿着肚子跟着教练杨剑川去跑步。每天,他除了正常学习文化外,还得参加三四个小时的训练。从跳、蹲、蹬、冲的形体训练,到戴着面罩,穿着厚厚的击剑服,手握一斤重的银剑,进行刺、劈、点、甩、晃、闪等剑术要领的练习,少年叶冲必须一丝不苟地完成,每周还要加练一次5公里的越野长跑。看着儿子在剑道上艰辛地训练,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的叶妈妈心疼啊!她每天都要趁上班的空隙赶到剑校,给儿子送上一只鸡蛋和一瓶牛奶,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那时,叶家并不富裕,父母的收入仅百元,要供养祖孙三代八口人,日子过得很紧。可是为了让这只雏鹰长硬翅膀,一家人宁可节衣缩食。懂事而友爱的哥哥、姐姐非但没有怨言,而且还和父母一样呵护着弟弟,关心弟弟的事业。这一切,让少年叶冲感动不已,他说:“每次手里捧着热乎乎的牛奶和鸡蛋,我就想,要是再不好好地练,就太对不起妈妈和全家了。”

1985年,品学兼优的叶冲被正式选入上海虹口剑校专业队,师从王秀雄教练。

震惊剑坛的“白袍小将”

1986年的春天,全国击剑锦标赛在南京举行。年方17岁的叶冲代表上海参加成人组花剑比赛。初赛时,名不见经传,且又年少稚嫩的叶冲不为人们所看好。然而,叶冲硬是从初赛、复赛,一路拼杀,闯进了决赛。

决赛的那一天,观众席上座无虚席,他们为中国剑坛上正在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加油助威。在行将走上剑道时,教练王秀雄特意替叶冲整了整击剑服,又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说了一个字:“冲!”

当叶冲站在剑道的一端时,便看见了他的决赛对手、一名身材高大的汉子。叶冲从容地戴好了剑帽,握着重500克的电动花剑,步履坚定地走上了剑道。面对赛场经验丰富的对手,初出茅庐的叶冲是稚嫩的,尽管他尽了全力,但依旧没有将对手击败,而名列亚军。

并非是铩羽而归。首次出战全国成人大赛就能荣获银牌,对叶冲来说,成绩应当是不错的了。然而,他并不满足。走下领奖台后,他就将那枚奖牌悄悄地收了起来。他在心底里对自己发出一声呐喊:我一定要夺得金牌!

这一年的年底,叶冲被选调国家击剑队,师从王福云教练。

王福云早就喜欢上了这位长相英俊,健康而阳光的小伙子。他抓住叶冲的机敏灵活、出剑果断的特点,从步点、出剑等环节上,为叶冲制定了一套训练计划,还时常勉励叶冲说:冲,向金牌发起冲击!

机遇总是愿意赐予做好准备的人。

夺取金牌的机会来了。1989年4月,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在希腊的首都雅典举行。当叶冲走下飞机后,就遇到了令他愤懑的事。那些碧眼白肤的欧洲剑客根本就不把中国队放在眼里。叶冲回忆说:“有些外国参赛队见到我是黄皮肤、黑头发,就问我是韩国人还是日本人?每当这时,我就用英语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们,我是中国人!”

第一次闯入欧洲人世袭的击剑运动领地的叶冲满怀着为中国人争气的心情走上赛场,一剑一剑,敢打敢拼,剑剑刺中对手的“有效部位”,硬是把一个个趾高气扬的洋剑客赶下剑道,获得了冠军争夺的资格。他的决赛对手是德国的花剑选手托马斯。这位身材高大的对决者,在剑坛的名头很大,是几届男花的冠军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