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狼道:生活中的狼性法则
2881100000027

第27章 突发野劲,奋力拼搏(1)

狼性狂野

狼的自述:

没有雄心干不成大事;

不敢冒险干不成大事;

意志不坚干不成大事;

偷奸耍滑干不成大事;

每个生命都是自然界的奇迹;

必须把它的能量发挥至极至;

才算没白活一回……

有一则报道是说:多年前,澳大利亚政府实施了一项名为“驯增量”的计划,以大量捕杀狼群的方式,让原本因人类过度捕猎而数量锐减的驯鹿得以迅速增长,期盼能再次引来人们恢复驯鹿的活动。一时间大量的狼被残忍地屠杀。在血腥中,人们却惊异地看到,那些目睹着在人类屠刀下倒下的同伴身影的狼,眼睛中竟然没有恐惧,没有悲伤,流露出的是一股怕的沉静——一种迫人心扉的原始傲气,一种天生的桀骜不驯的野性。

在原野中,狼并不是独来独往的。当漫长的冬夜来临,狼群在追捕食物的时候每一匹都争相冲在前头,在清冷的月色中,它们跳跃着身躯超越在同伴之上,它们的目光盈盈发着蓝光,迸射出野性。摄影家卡尔·布伦德斯曾经长时间将镜头对准狼,在他看来,狼是一种特别的动物,是野性的象征。他说:“狼的眼睛是你所能想象到的最撼人心魄的东西。它们的眸子里包含着北半球所有的野性。”

狼之道二十六:

永争第一

狼在奔跑时,狂傲的长啸回荡在旷野上,倾泻着它的野性与傲慢,狼野精神就是永争第一的心态。

在人的身上,这种神秘的力量就是进取心。使我们向目标不断努力。它不允许我们懈怠,它让我们永不满足,每当我们达到一个高度,它就召唤我们向更高的境界努力。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具备进取心的人,你必须克服拖延的习惯,把它从你的个性中除掉。这种把你应该在上星期、去年或甚至于上几年前就要做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的习惯,正在啃噬你意志中的重要部分。除非你革除了这个坏习惯,否则你将难经取得任何成就。

拿破仑希尔曾经聘用了一位年轻的小姐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及回复他的大部分私人信件。当时她的工作是听拿破仑希尔口述记录信的内容。她的薪水和其他从事相类似工作的人大约相同。有一天,拿破仑希尔口述了下面这句格言。并要求她用打字机把它打下来:“记住:你惟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

当她把打好的纸张交还给拿破仑希尔时她说:“你的格言使我获得了一个想法,对你、我都很有价值。”

这件事并未在拿破仑希尔脑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但从那天起,拿破仑希尔可以看得出来,这件事在她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开始在用完晚餐后回到办公室来,并且从事不是她份内而且也没有报酬的工作。她开始把写好的回信送到拿破仑希尔的办公桌来。

她已经研究过拿破仑希尔的风格,因此,这些信回复得跟拿破仑希尔自己所能写的完全一样好,有时甚至更好。她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直到拿破仑希尔的私人秘书辞职为止。当拿破仑希尔开始找人来补这位男秘书的空缺时,他很自然地想到这位小姐。但在拿破仑希尔还未正式给她这项职位之前她已经主动地接收了这项职位。由于她在下班之后,以及没有支领加班费的情况下,对自己加以训练,终于使自己有资格出任拿破仑希尔属下人员中最好的一个职位。

但尚不只如此而已。这位年轻小姐的办事效率太高了,因此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开始提供很好的职位请她担任。拿破仑希尔已经多次提高她的薪水,她的薪水现在已是她当初来拿破仑希尔这儿当一名普通速记员薪水的四倍。对这件事拿破仑希尔实在是束手无策,因为她使自己变得对拿破仑希尔极有价值,因此,拿破仑希尔不能失去她做自己的帮手。

这就是进取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年轻的小姐的进取心,除了使她的薪水大为增加外,还为她带来一个莫大的好处。在她身上,已经发展出来一种愉快的精神,为她带来其他速记员永远无法领会的幸福感。她的工作已经不是工作了——而是一个极为有趣的游戏,由她自己去玩。甚至即使比一般的速记员提早来到办公室,而且在她们一听到钟敲五点钟而下班之后,她还留在办公室内,但是,比较起来,感觉上,她的工作时间反而比其他工作人员为短。对于喜欢份内工作的人来说辛勤工作的时间并不难挨。

不管你目前是从事哪一种工作,每天你一定要使自己获得一个机会,使你能在平常的工作范围之外从事一些对具他人有价值的服务。在你自动提供这些服务时,你当然明白,你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金钱上的报酬。你之所以提供这种服务,因为它是你练习、发展及培养更强烈的进取心的一种方式。你必须先拥有这种精神,然后才能在你所选择的终身事业中,成为一名杰出的人物。

“你以为我做了司机便满足了吗?我的心愿是做铁路公司的总经理。”但是说句话的青年在当时还没有做到司机,他在铁路上帮了两年事之后,还只是在一辆三等火车上做一个加煤炭的工人,月薪40元。他说上面的那句话,是因为一个铁路上的老手激起他说的。那个老手对他说:“你现在做了添加煤炭的工人,就以为自己是发财了吗?但是我老实告诉你吧,你现在这个位置要再做四、五年然后才会升为大约月薪100元的司机;如果你幸运地不被开除的话,就可以一生安然地做司机。”

听这个话的青年便是佛冯兰。他听说自己可以得到一个安稳的工作并不乐观。他所说的话,后来真的做到了;他一步一步地努力,后来做到大都会电车公司的总经理,因为他不满于一种安全稳定的工作。

志愿是由不满而来。有这开始,便有一种梦想,接着是勇敢的努力,把现状和梦想中间的鸿沟连络起来。伟大的人物并不是空洞的梦想者。他们将来的志向是根植于确切的事实的。他们是凭借着有目标的梦想使他们产生不满,同不满而刺激他们加劲地奋斗以求成功。

爱迪生、斯旺以及许多科学家在同一时期研究电灯。当时电灯的原理已经很清楚了——要把一根通电后发光的材料放在真空的玻璃泡里,人们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如何让它更轻便、成本更低廉、照明时间更长。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也是竞争的焦点,在于灯丝的寿命。

爱迪生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项研究,有位记者对他说:“如果你真的让电灯取代了煤气灯,那可要发大财了。”爱迪生说:“我的目的倒不在于赚钱,我只想跟别人争个先后,我已经让他们抢先开始研究了,现在我必须追上他们,我相信会的。”

在当时的社会上,爱迪生已经声名赫赫,他仅仅宣布可以把电流分散到千家万户,就导致煤气股票暴跌12%。他本人是冷静的,在设想成为现实之前,他要像小时候在火车上做实验一样踏踏实实地干。他已经是一个改进了电话、发明了留声机、创造了不计其数的小奇迹的着名“魔术师”,但他是这样的人——一旦取得了成果,就把它忘掉,扑向下一个。用来做灯丝的材料,他尝试过炭化的纸、玉米、棉线、木材、稻草、麻绳、马鬃、胡子、头发等纤维、铝和铂等金属,总共1600多种。那段时间,全世界都在等着他的电灯。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研究,他找到了能够持续发光45小时的灯丝,在45个小时中,他和他的助手们神魂颠倒地盯着这盏灯,直到灯丝烧断,接着他又不满足了:“如果它能坚持45个小时,再过些日子我就要让它烧100个小时。”

两个月后,灯丝的寿命达到了170小时。《先驱报》整版报道他的成果,用尽溢美之辞:“伟大发明家在电力照明方面的胜利”、“不用煤气,不出火焰,比油便宜,却光芒四射”、“十五个月的血汗”……新年前夕,爱迪生把四十盏灯挂在从研究所到火车站的大街上,让它们同时发亮来迎接出站的旅客,其中不知多少人是专门赶来看奇迹的,这些只见过煤气灯的人,最惊讶的不是电灯能发亮,而是它们说亮就亮、说灭就灭,好像爱迪生在天空中对它们吹气似的。有个老头还说:“看起来蛮漂亮的,可我就是死了也不明白这些烧红的发卡是怎么装到玻璃瓶子里去的。”大街上响彻这样的欢呼:“爱迪生万岁!”然而,爱迪生用这样的讲演使人们再次惊讶:“大家称赞我的发明是一种伟大的成功,其实它还在研究中,只要它的寿命没有达到600小时,就不算成功。”

那以后,他在源源不断的祝贺信、电报和礼物中,在铺天盖地的新闻中,在说他正在把星星摘下来试验新的灯丝、说他发明了365层像洋葱一样可以一层层剥下来的不用洗的衬衣的神话中,以及在雪片般飞来的求购这种衬衣的汇款单中,默默地改进着灯泡,向600小时迈进,结果,他的样灯的寿命又达到了1589小时。

进取心是摆脱颓废的最佳手段。一旦形成不断自我激励、始终向着更高境界前进的习惯,身上所有的不良品质和坏习惯都会逐渐消失,个性品质中,只有被鼓励、被培养的品质才会成长,而消灭不良品质的最好方法就是消灭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壤。人们通常很早就意识到进取心在叩响自己心灵的大门,但是,如果不注意它的声音,不给予它鼓励,它就会渐渐远离,正如其他未被利用的功能和品质一样,雄心也会退化,甚至尚未发挥任何作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即使最伟大的雄心壮志,也会由于多种原因受到严重的伤害。拖延、避重就轻的习惯都会严重地削弱一个人的雄心,影响一个人的雄心壮志。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拒绝这种来自内心的召唤、这种激励你奋进的声音,要留神,别让它越来越微弱以至消失,别让进取心衰竭。当这个积极的声音在你耳边回响时,一定要注意聆听它,它是你最好的朋友,指引你走向光明和快乐。

狼之道二十七:

敢于说“不”

学习狼的狂野精神,就要学会说“不”。

改变现有的行为,就好像在修剪苗木,这对于最终的结果相当重要。凡是在药品行业主持过研究开发的人可能都会告诉你,真正有用的东西并不仅仅依赖于正确计划,而取决于自己清楚该在什么时候,放弃那些没有达到自己希望的计划。开发一种新药品所需的时间和金钱是如此之多,很多主持研发项目的人,终其一生也不过就是进行五六个项目。可以想象,促使计划继续实施的压力会有多么巨大,而一旦公司撤销一个项目,对于个人的伤害又会有多么严重。

然而,这样的决定非常有必要,不仅在药品研发上,而且在所有事情上都是如此。这样的决定,是将资源从过去的优先考虑中解放出来的惟一途径。彼得·德鲁克是人类行为的细心观察者,他曾经反复强调:组织机构创新的最大障碍就是惰性,也就是不愿意放下昨天的成功,不愿意放下不再能创造成果的资源。他曾经将那些表现平平,我们却一直死死抱住不放的产品和商业活动称为“自我中心管理的投资”。德鲁克认为,解决的原则就是“系统放弃”,这也是杰克·韦尔奇1981年再造通用电气公司时所采用的方法。杰克·韦尔奇说,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彼得·德鲁克式的尖锐问题:“如果你尚未涉足这项业务,那么现在是否打算进入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回答第二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做呢?”

人们不喜欢丢掉自己的原有“地盘”,不喜欢丢面子。他们往往陷入一种思想陷阱,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它指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只有在产品销售成功后才可顺利回收。在英语国家中,也被称为“将钱掉进排水沟里”。任何基础的商业课程中,这个概念常常很早就要讲到,其中的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当决定是否进行投资的时候,你就必须忘掉自己过去的投资。你必须问自己:从此以后,我在金钱和时间上的投资是否都会得到良好的回报?

我们必须接受这种教育,因为我们很多人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一点。多年以来,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不喜欢改变自己已经做出的决定。现在,上述发现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再次得到了证实,行为经济学主要探讨人们投资时的心理状态。不论是购买一支股票、开发一种新产品还是聘用一位新雇员,类似的错误之间其实没有多大区别,我们更愿意证明自己早先的项目上面。

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在进行一项投资决定是正确的。沉没成本原理帮助我们避免落入上述陷阱,让管理者避免继续将资金投入到不能带来收益的时候,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规范,否则他们就要浪费很多可以用来打造未来的资源。在社会公共部门,这种挑战同样也在加剧,甚至更难处理。比如,政府在项目开始实施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机制能够让项目停止下来,因此他们常常只能任其自然,浪费了大量资源。同样,在非营利机构中,人们很容易相信,所有组织机构的活动都同样出色(并且应该继续),因为这些活动都或多或少有助于完成该组织机构的任务。实际上,一些活动总比其他活动更有效。然而,由于没有资本市场的外部约束,也没有将成本和收益联系起来的工具,非营利机构几乎没有动力面对竞争优先中的艰难选择。所以,除非有来自外界的要求,否则社会部门不大可能将自己的重要资源从缺乏效能的方面,转移到更有效能的方面。

同样艰难、重要的就是向那些更具诱惑的机遇说“不”,这些机遇可能导致资源从原来对完成该组织机构任务更为重要的方面偏离。下面这个决策原则,或许能帮助我们面对上述困境,那就是将这个机遇与其他相关的机遇评估比较,而不要孤立地说“是”或者“不是”。也就是说,不要问“这是不是一个好机会”,而是要问“这是不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就不仅仅是现金成本,还要考虑到随之而来的机会成本,因为别的选择同样需要你的时间和精力。

过去20年来,营利机构逐渐明白任何一种行动都需要权衡、妥协。同样的原理也应用于非营利机构,只不过执行起来相对灵活一些。假设(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一位实力雄厚的捐赠人打算给你一笔基金,而这笔基金却与你自己设定的目标并不一致,那么你会怎么做?约翰·索希尔曾经解释过美国自然保护组织为什么要谢绝数千万美元的一个人口项目,他说:“你必须经常问自己,‘我们资源有限,面对重大挑战,怎样才能有助于我们完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我们常常需要对那些看似紧迫、但是与我们的目标没有多大关系的计划说‘不’。”

联想集团的做法也许值得学习的。据《联想为什么》记载,当年柳传志制定战略,明确谈到“没钱赚的事不能干;有钱赚但是投不起钱的事不能干;有钱赚也投得起钱但是没有可靠的人去做,这样的事也不能干。”多年来,联想的发展一直是稳健的,不冒进,也不跃进,相对于那些来势汹汹的后起之秀,譬如实达、同创,联想甚至有点蔫。但是,别的企业真蔫的时候,联想却仍然坚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