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职场哲学
2880000000024

第24章 借力合作——团结才会有凝聚力(3)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员工,只有看不到员工特长与优点的管理者。让下属随时都处在任务当中并忙碌起来,就是在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就是在让他们贡献自己所应尽的力量,实现更大的价值。同时,也是在解放管理者自己。

美国着名企业家查尔斯·帕特森在为别人打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敢于放权的领导,使得他迅速成长,所以,当他做了领导时,也采用同样的管理方式。

帕特森最开始时是公司的销售员,很快就一次次提升,最终,他成为包装厂一个小分部的经理。他使分部的业务很快增长到一定程度,以至公司决定将这个部门独立出去。帕特森发现,自己就这样成了一个独立公司的总裁。

他将成功归因于不干预下属部门,让他们自己作决定。他相信,如果赋予自由行动的权力,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往往都能成功。因此,他鼓励下属像管理自己的企业那样管理他们的部门。

在他负责的机构中有一个部门,该部门的助理是位年轻人。他是一位有事业心的小伙子,也很有能力,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各种资质,可就是年龄略显小,只有23岁。

帕特森在犹豫。最后,还是决定提拔他,虽然心里还有些担忧,因为他太年轻了。但是,很快帕特森就发现,那个年轻人早已准备好从事那项工作,而且一直如此。事实证明,他是个出色的主管,他的年龄与此毫不相干。

从此之后,帕特森认为,无论如何,都应该给年轻人机会。不管其年龄大小,都应当让他们担当其力所能及的任何职位的工作。另外,一旦让他们负责,就应当放手让他们去干,要让他们自己尝试去处理问题。即使他们做错了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会马上行动起来,迅速、准确地把事情处理好。

的确,让每一个人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什么才叫做得好,如何能独立地工作,遇到问题怎么解决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主管,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应该按照这些标准系统严格地训练自己的部属,自己在与不在,他们都能做得一样好。

这就是说,避免凡事亲力亲为,能让管理者举重若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效地影响员工自觉去做好本来就该做好的事情,甚至可能做好原本不会做的事情,让他们把自己的精力直接集中到工作成果上,而不是像集权制下那样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到主管那儿。只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会不是由主管来决定,而是由自身工作的目标所决定。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培养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说,衡量一个员工是否优秀的标准,并不在于他能做多少具体的事务,而在于他是否能够充分授权并借助下属或其他人的力量去完成团队任务。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结识成功者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在攀登事业高峰的过程中,有成功者的相助往往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成功的一个捷径。

俗话说,“七分努力,三分机遇。”在我们坚信“爱拼才会赢”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人虽然很努力,却总是没有成功的机遇。而成功者无论在经验、专长还是技能方面,都可能胜你一筹,他们会给你一些成功的启示甚至是必要的帮助,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不论在哪一种行业,有成功者的相助向来都是成功的捷径。香港某杂志曾经针对港岛的上班族做过一份调查,结果在所有的受访者中,有80%的人表示有被成功者提拔的经历。而且,年龄越大,曾受提拔的比例越高,尤其是50岁以上的受访者,几乎每个人都曾经遇到过成功人士并获得帮助。该杂志同时指出,一般人遇到成功者的黄金阶段,大都集中在20~30岁这段时间,主要原因是,这段时间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事业关键期。受访者中,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都受过栽培,而自行创业当老板的,竟然全部都被人提拔过。

大学毕业后,可以说是一无背景、二无后台的钟彬娴来到鲁明岱尔百货公司做她喜欢的营销工作。在那里,她结识了她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成功者——鲁明岱尔历史上的第一个女性副总裁法斯。在法斯的提拔下,钟彬娴27岁就进入了公司的最高管理层。

后来,钟彬娴和法斯一起跳槽到玛格林公司,不久就升到了副总裁的位置。钟彬娴觉得自己的发展空间有限,于是去了雅芳。在那里,遇到了第二位有助于事业的人——雅芳CEO普雷斯。在普雷斯的欣赏和破格提拔下,加上钟彬娴的个人努力,钟彬娴升到了CEO的位置。

西方有句名言:“与优秀者为伍。”日本有位教授通过研究犹太人的财商,得出的结论是:“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他后来还以此作书名,写成了一本着名的畅销书。认识关键和重要的人物,当然不是要你非常势利。但许多成功者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观念、价值和经验,我们可以从中受益匪浅。

198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舒尔茨教授应复旦大学邀请进行学术访问,访问结束前到北大演讲。当时,学校找不到既懂英语又熟悉西方市场经济学的学生做翻译。林毅夫是个特例,他在台湾已经获得过企业管理学硕士,再加上英语基础好,便担任了舒尔茨教授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林毅夫让舒尔茨教授深感惊讶和欣赏。

舒尔茨教授回国后,主动写信给北大经济学系以及林毅夫本人,邀请他到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82年,林毅夫来到芝加哥大学,师从舒尔茨教授。可以说,正是芝加哥大学的留学经历为林毅夫日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身在职场,有一棵好的“大树”,可以让人成长得更快,而不仅仅是升职加薪的速度更快。遇到愿意去栽培你,愿意花时间去教你的“大树”当然好,但就算遇不到,也并不妨碍我们的学习。无论这些成功者在你眼中有多么不可一世,我们必须明白,他们能做到这个位置一定有其道理,从他们身上,一定可以有所学。

我们经常把人生重要的选择点称为“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决定了我们未来的人生历程,而且我们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由于经验和阅历以及能力的有限,我们往往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在这个时候,如果能有一位有经验、有阅历、有能力的成功者来点拨和帮助,的确算得上是我们人生的一大幸事。

积极地将你的成果与别人分享

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能分享他人的痛苦的是人;能分享他人的快乐的是神。”懂得分享的人,生命丰沛而且充满活力,生活也会丰富而多彩。

有这样一句话:把你的快乐与朋友分享,你就拥有了两个快乐,把你的痛苦与朋友分享,你的痛苦就只剩下一半。但是,在工作中,却很少有人懂得分享,他们只是一味地把同事当做竞争者,而不懂得与同事分享经验。事实上,只有学会分享,我们才能获得更多。

在西方许多家庭的餐桌上,习惯同时摆上美国“水晶杯”公司和“细瓷”公司生产的水晶玻璃高脚杯和细瓷餐具,它们都是高档的名牌餐具。

过去,这两家公司因为是竞争对手,关系一直不好。后来经过协商,它们决定合作。“水晶杯”公司利用细瓷餐具在日本市场的信誉,通过联合销售,将其产品打入日本等国。而“细瓷”公司则利用“水晶杯”50%的产品销在美国的优势,使细瓷餐具占领了美国家庭与饭店的餐桌。结果,联合推销使双方相得益彰,两家的销售额均大幅提高。

关于分享,爱因斯坦用其自身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可以说,他之所以能够选择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追求目标,并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这与朋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刚入大学的爱因斯坦在一次家庭晚会上结识了已经毕业的校友贝索。两个人因志同道合,成了莫逆之交。贝索知识渊博,思想敏锐,喜欢批判哲学,经常对爱因斯坦进行鼓励和帮助。特别是当他把马赫的《力学史》推荐给爱因斯坦,并在一起研讨问题之后,爱因斯坦选择人生的奋斗目标就更为明确了。

在贝索的帮助下,年轻的爱因斯坦从此掌握了马赫的批判之剑,开始对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牛顿力学进行挑战。爱因斯坦在年轻时代就发展了狭义相对论。在该论文中,既无参考文献,也未提及任何名家指教,但是在论文最后,爱因斯坦却加进了感谢朋友的热情帮助和有价值的建议方面的内容。即使在爱因斯坦年老之后,他仍然没有忘记贝索对他的帮助,他认为在整个欧洲,找不出一个比贝索更好的知音。

除了贝索之外,爱因斯坦还受到身边其他朋友的帮助。年轻的爱因斯坦在尚未找到工作以前,曾以私人讲授物理来挣钱糊口。后来,将与人讲授变成了年轻人的聚会、读书和研讨的场所。这些年轻人包括着名的索洛文、哈比希特、贝索等。他们把读书研讨小组戏称为“奥林匹克亚科学院”。聚会常从简单的晚餐开始,谈话交流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当代哲学和科学中的许多重大的根本问题。他们常为一些问题争论不休,直到弄清为止。这种朋友间的讨论和相互学习不仅丰富了生活,加深了友谊,更使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每个人的科学思想都得到了丰富和升华。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在老年的时候,还怀念当时那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生活。

学会分享是竞争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分享或者不愿与人分享,那他注定是个失败者。

一个精明的荷兰花草商人,千里迢迢从遥远的非洲引进了一种名贵的花卉,培育在自己的花圃里,准备到时候卖上个好价钱。对这种名贵的花卉,商人爱护备至,许多亲朋好友向他索要,他连一粒种子也不给。他计划培育三年,等拥有上万株后再开始出售和馈赠。

第一年的春天,他的花开了,花圃里万紫千红,那种名贵的花开得尤其漂亮,就像缕缕明媚的阳光。第二年的春天,他的这种名贵的花已培育出了五六千株,但他却发现,今年的花没有去年开得好,花朵略小不说,还有一点点杂色。到了第三年的春天,他的名贵的花已经繁育出了上万株。但令这位商人沮丧的是,这些名贵的花的花朵已经变得更小,花色也差多了,完全没有了它在非洲时的那种雍容和华贵。当然,他也没能靠这些花赚上一大笔。

难道是这些花退化了吗?可非洲人年年种植这种花,大面积、年复一年地种植,并没有见过这种花会退化呀。百思不得其解,他便去请教一位植物学家。

植物学家问他:“你这花圃的隔壁是什么?”

他说:“隔壁是别人的花圃。”

植物学家又问他:“他们种植的也是这种花吗?”

他摇摇头说:“这种花在全荷兰,甚至整个欧洲也只有我一个人有,他们的花圃里都是些郁金香、玫瑰、金盏菊之类的普通花卉。”

植物学家沉吟了半天说:“我知道你这名贵之花不再名贵的原因了。”植物学家接着说:“尽管你的花圃里种满了这种名贵之花,但和你的花圃毗邻的花圃却种植着其他花卉。你的这种名贵之花被风传授了花粉后,又染上了毗邻花圃里的其他品种的花粉,所以你的名贵之花一年不如一年,越来越不雍容华贵了。”

商人问植物学家该怎么办,植物学家说:“谁能阻挡住风传授花粉呢?要想使你的名贵之花不失本色,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你邻居的花圃里也种上这种花。”

于是,商人把自己的花种分给了自己的邻居。次年春天花开的时候,商人和邻居的花圃几乎成了这种名贵之花的海洋——花朵又肥又大,花色典雅,朵朵流光溢彩、雍容华贵。这些花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商人和他的邻居都发了大财。

分享的乐趣就在于我们的行动能使别人也感到快乐,这也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相反,如果你不愿意与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你就会变成一个孤立的人,你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快乐。

某公司公关部主管陈先生,由于近日在与日商的谈判中,大杀了日方的威风,压低了所要的价格,使公司节省了几十万元,也为公司扬眉吐气,大长了志气。因此总经理决定为陈先生加薪一级,同时将给他提成10%。陈先生获得加薪,自然没忘记和自己一起奋战几昼夜商讨谈判方案的员工们。他慷慨解囊,宴请诸员工,随后又请他们周末一起去度假。

这样一来,陈先生不仅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又备受员工爱戴。

这就表明,让手下的员工分享你的成果,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也是自己再创佳绩的基础。总之,作为一位有着长远眼光的职场人士,拥有分享心理是至关重要的。

当苹果公司研究出MAC操作系统并且成功地运用于计算机上时,它希望能够占领包括软、硬件在内的整个食物链,因此决定不向其他计算机厂商许可其MAC操作系统,从而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与之相反,微软并不排斥对手,而是用一种寻求双赢的思路来看待对手。它认为,许可其技术的厂商越多,自己的业务就越好。微软主攻软件,英特尔的技术是芯片,微软没有把英特尔看成劲敌,而是视之为合作伙伴,与之分享成功。结果是,英特尔的发展速度越快,微软的新软件越有用。同样,微软的软件开发得越好、越先进,英特尔的芯片越有了用武之地。可以说,正是因为懂得分享,微软才成为今天的微软,英特尔也才是今天的英特尔。

分享能够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快乐,能够让我们的心情更加舒畅,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分享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分享是一种美德,学会分享,就将拥有更加美好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