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星空》是郭沫若现代诗和文的合集,于1923年出版。其中的作品是1921年至1922年作者三次回国期间写成的,后结集而成。郭沫若(1892~1978) 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在郭沫若写作《星空》的时候,“五四”运动的高潮已去,国内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面对“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冷静之后,他并不因理想的破灭而悲观失望,仍在苦苦地追求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反映在《星空》中,这部作品可分三类:1.表现对黑暗极度悲愤;2.表现内心矛盾和痛苦;3.表现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诗人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星空》中的《天上的街市》一首写得很美,被中学语文课本选用。作者借用历史神话传说并加以艺术改造,通过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幻化出天上美丽的街市和牛郎织女的幸福自由生活,用美丽的天国来否定黑暗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语言朴素,用词准确,节奏和谐并富有音乐美,加之大胆的联想与想象,深受中学生喜爱。